书城社科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2595800000004

第4章 艺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1)

一、当前艺术欣赏教育的困境和误区

现代艺术教育理论认为,初步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等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欣赏教育。然而,作为被冷落的艺术欣赏教育一直是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的领域。目前,当艺术教育基本上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侧重于传授艺术知识,培养技能,将中小学生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造成中小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少参与,少体验并少获得愉悦机会现状的是我们现实艺术教育中按艺术知识技能传授、训练学生把画画好,歌唱好,舞蹈动作到位的宗旨。将艺术欣赏教育点缀于整个艺术教育的“务虚”,使中小学生感受和欣赏能力的培养维持于中低水准。

另一方面,了解艺术欣赏教育地位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对艺术欣赏教育的依赖,也因欣赏材料的匮乏,无相应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也无经验而导致其无法开展有效活动。

当然,伴随一些积极探索尝试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虽然在普遍不受重视的艺术欣赏教育现状下,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教育的方法和经验仍在积累中提供了一部分中小学生获得艺术素养的机会。然而,在这有限的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教师一味讲解与中小学生自身对艺术作品感受及体验的脱节。这些讲解又往往集中在艺术知识技能,或与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及艺术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这就使得艺术欣赏活动实际上仍处于艺术知识及艺术故事的讲授地位,而忽略了艺术作品自身的色彩、系统、构图、旋律、节奏、音色等“语言”特质及艺术作品的直观性、情感性等特点,离中小学生对艺术作品自身的欣赏活动相距甚远。而教师欠缺对艺术欣赏教育的领悟及对艺术作品欣赏的体验与感受受个人因素影响,这使得有限的艺术欣赏教育比较枯燥乏味。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探索出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提倡发展艺术欣赏教育,深入研究与大胆创新的使艺术欣赏教育走出困境和误区的路子。这一系统应既包括艺术欣赏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指导思想、艺术欣赏心理研究,还包括选择、制定艺术欣赏内容,艺术欣赏的课程框架与结构,具体组织和操作艺术欣赏活动等多层面的内容。本书即包括了上述内容。

二、艺术欣赏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国外艺术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加强艺术欣赏教育的同时,当今的中国部分有识之士呼吁加强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的力度和比重。

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展的艺术教育运动认为: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以培养中小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为目的,将人创造性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此后,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欣赏教育在各国的实行而打破。1971年,以“培养具有享受、批评和改造艺术作品的能力”为艺术教育目的的德国教育委员会更是此局面的先驱者。此后,多方面的艺术欣赏与创造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绘画、唱歌教学等技艺。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认为“中小学生艺术教育”是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的最好阐述。他同时更注重把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理解为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以音乐教育为例,他认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了。”“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中小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欣赏提供了动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

早在50多年前,我国陈鹤琴在对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与艺术欣赏教学的关系的意见中谈到艺术欣赏指导更重要于技术训练的观点。近年来,为改变当前艺术知识技能教学统管艺术教育的局面,一些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主张艺术教育中应加强艺术欣赏教育,有的甚至主张以艺术欣赏教育为主。

三、从中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与他们未来发展的

需要看艺术欣赏教育的重要性世界著名艺术教育与艺术心理学家美国人加登纳将艺术过程的参入者分为创作者、欣赏者、批评者和表演者四种。其中作为运用某种艺术媒介来创造符号对象的个体被称为创作者或艺术家。作为群体或单独个体的欣赏成员与艺术品相遇时,往往由于愿意去观看并试图理解该艺术作品而对其产生某种情感反应。欣赏成员和创作者处于相对的位置,他们虽不必具有相同的技能,但都是作为艺术过程中最必要的成员而存在的。批评者也称鉴赏家,他们又是一类特殊的欣赏者,他们不与一般的欣赏者那样只是情感方面受到了艺术品的影响,他们还承担着叙述、讨论和估值该艺术品,并把自己的印象和评价传达给公众的责任。表演者是将艺术作品以表演方式展现给较大数量的观众的个体,他们通过阅读原著或记号来从事再创作,进行表演,以实现这一艺术品。复稿性艺术中的演奏家、舞蹈家或演员等均可称为这类特殊的艺术家。这四种参入角色与艺术品联合,共同构成了艺术的完整过程。

因此,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对上述四种参入角色的涉及的教育。

那么,艺术教育针对中小学生来说,应着重在哪几个方面的培养呢?我们认为这取决于中小学生自身在各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及他们未来发展的需要。

加登纳关于中小学生在这几方面的发展可能性的研究表明,表演者、欣赏者和艺术家的基本要求是大多数7岁前的中小学生都能达到的,而批评者则在其后。这表明,使7岁前中小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感受和欣赏艺术是必要的和完全可行的。这告诉我们,艺术欣赏教育是中小学生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然而从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看,他们的生活总与艺术有关联,都会必然接触到艺术,但大多数人并不会成为艺术家和表演者。随着艺术边界的日渐模糊,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在中小学未来生活中,接触和谈论艺术成为常规。因此,艺术教育所指向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方面是培养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从此意义上说,比较艺术制作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来说,对中小学生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在中小学生应具有的艺术素质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具有不可分性,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是观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

利希德沃克(A.Lichtwark)在《艺术品鉴赏练习》一书中认为:中小学生鉴赏艺术品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中小学生有兴趣的深入作品之中,敏锐于观察艺术品的习惯和感觉器官,而并不在于给他们传授关于艺术品的知识。培养能够感受艺术和欣赏艺术的大众是艺术教育的任务。应培养中小学生大胆地描绘自己观念世界的各种东西。他更认为,最好的学校是使中小学生嬉笑的学校。

由此可见,作为艺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对中小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或缺的艺术欣赏教育,是艺术教育三方面内容: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欣赏、艺术表现中最重要的元素。然而,不可片面的只重视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需要三方面并重进行教育。而当前艺术欣赏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是相当欠缺和匮乏的,要在对有关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教育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艺术教育的状况。这些研究是实施有效艺术欣赏教育的必要前提和保证,也是艺术教育理论建设本身的需要。我们在本书中,通过中小学生美术欣赏教育探讨对艺术欣赏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具体实施问题。

四、美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

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如前所述,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概念,除包括中小学生本人对艺术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对艺术品初步的理解与欣赏、评价能力及个人兴趣爱好外,还包括其对艺术知识的了解,对艺术技能技巧的适当掌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艺术修养的高低甚至主要受其艺术欣赏水平高低的影响。艺术欣赏教育的开展,可以在促进中小学生对艺术史知识了解基础上,使其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和一定的艺术评鉴能力,乐于并能够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感受、理解和欣赏艺术品,这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综合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得多了,读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显然,人的艺术修养只有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

美术欣赏教育对中小学生创作艺术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实质性的推动中促进中小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将中小学生日常经历接触的艺术作品迁移至其自身的艺术创作中将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艺术感。

共有分布在全国的12个幼儿园的16个实验班共计56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美术欣赏教育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对艺术的喜好与兴趣方面,在艺术欣赏能力及艺术创作热情与创作能力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及显著提高。对美术欣赏与创作怀着浓厚兴趣与热情的实验班中小学生,将构图意识与设计感运用于美术创作方面,在表现丰富艺术想象与创造力的同时,也创造出独具匠心的作品。他们大都下笔坚定而自信,能用一定的线条、形状和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特别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而独特,或讲究搭配,或对比强烈,但都执著于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反映出他们已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通过与控制班的比较分析,我们感到美术欣赏实验班中小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直接欣赏世界艺术大师们的艺术杰作的接触、对话和欣赏。中小学生通过这种直接接触自然吸取了名家的构图、线条、作画方式以及色彩的搭配。总体画面的把握,甚至艺术的语言均在滋养着孩子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艺术细胞,提升了综合素养。他们本身受有益影响后的提高,必然直接显露在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