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本色:王杰平回忆录
2599100000017

第17章 附录1:有关我的部分报道(2)

王杰平成了张家川的精神楷模,他激励着所有的村民抛弃了私心杂念,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的村民甚至把准备为儿女结婚的钱省下来,投到本村的工程建设上。开工的那一天,张家川像过年一样热闹,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每个人都成了工程的主人。他们用巨石筑起了一条近70米的拦河大坝,凿穿了三座山头,凿出657米长的山洞,在陡崖上开凿出一条近4000米长的漕河。也就是说,把山峡深处的一条河流,搬上了陡峭的山腰。这么大干了几个年头,先建成一座储水1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又修起一座发电量180万千瓦的水电站。张家川的面貌陡然变了,他们甩掉了贫穷的帽子,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村民们承认是沾了当地政府扶持的光,更承认受到了王杰平不怕吃苦、拼搏创业精神的感染。

所有的工程都已经竣工了,参加竣工庆典剪彩仪式的省市和地方的领导都已全部到齐,单等着最为欢迎并盼望的重要贵宾王杰平来主持。但是他没有来,而是托人带来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他说:"承蒙你们诚恳而盛情的邀请,十分感谢。我很理解你们的心情,只希望你们能够想到,主要是有我们的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再加上乡亲们的努力拼搏,才完成这项致富工程的。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虽然也为这点工程尽过一点微薄之力,这完全是应该的,也是微不足道的。我说的全是真心话,请你们切不可把我做的一点儿小事再放到心里。今天你们一定很忙,我不愿意再给你们多增添一份麻烦,请恕我不能前往,以后有空,定会去看望乡亲们的……"典礼开始,第一项就是宣读王杰平这封信。刚读完王杰平这三个字,整个会场顿时沸腾了。场上的、坡上的、滩上的,数千人群情振奋,欢声雷动。口号声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太行山的深处被强烈地震撼着。

第二个春天平山是个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地方。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刚刚响过,由延安开向抗日前线的部队便来到了平山。359旅旅长王震一声号召,平山的子弟一次就有150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建成了赫赫有名的"平山团",被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又成为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八年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中,仅有20万人口的平山,即有5万人参军参战,能上前线的青壮年几乎全都走了。留在家里的亦是全民动员参加抗战,军政干部队伍的吃穿、军粮、军衣、军鞋全由百姓负担。为了抗战,为了解放全中国,他们把家里的一切全都贡献出来了,打下粮食交公粮,自己吃糠咽菜。毛泽东主席曾说"平山是个模范县"。参了军的有一万人伤残和牺牲;没参军的,抬担架送粮饷,照样有不少牺牲的。人都说这是一块被烈士鲜血染红了的土地。建国后刚刚有了好转,却又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平山境内修建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淹没了平山滹沱河两岸最肥沃的13万亩良田,淹没了近百个大村庄,10万多人由富足的米粮川迁到了山岗旱岭,人均耕地不足3分。这就造成了平山贫困,建国后几十年仍富不起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到了1986年还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又过了10年,仍然没有脱贫!王杰平同志就是生在这样一个英雄的地方,他深深热爱着这个地方,一生中最牵挂的也是这个地方。他时刻关心着家乡的脱贫致富,时刻关心着家乡人民的生活疾苦。几年来,他共为家乡联系、协调、督促解决各种资金5000多万元,帮助平山县兴建改造了五金厂、地毯厂、汽修厂、水泥厂、啤酒厂、化肥厂、轴承厂等县办企业,为平山县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山人感叹道:"如果没有王杰平的大力倡导、协助和筹划,也许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多的县办工业。"其实,王杰平不仅帮了平山一个县,还帮了其他不少地方。他不单单是为了一个县或几个乡,凡是对中国革命有过贡献的贫困地区,都在他关切的视野里,尽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为这些地方的人操劳、奔波。

有人问王杰平:"是什么动力、什么精神在支撑您呢?"他的回答是:"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两件事令他终生难忘。1966年4月1日,邢台发生大地震。周总理立即乘飞机赶到重灾区。

王杰平当时正在那里搞"四清",他和其他几位领导被安排在总理身边陪同视察。他们等在直升飞机降落的地方,迎接周总理。总理一边和他们握手,一边说:"你们辛苦了。"王杰平把总理引上一个土台子,这时候四周的灾民已经围得水泄不通了。上面的总理动情地做着慰问讲话,台下的工作人员告诉王杰平,总理已经三个昼夜没有休息了,要注意不能让他过分劳累。而疲惫的周总理此刻正站在土台子上,在嗖嗖的寒风里向群众说:"你们吃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毛主席向你们表示慰问,希望你们奋发图强、克服困难、重建家园……"这一次,王杰平深深地感触到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另一次,是修建岗南、黄壁庄水库的时候,周总理又到工地来视察。当时,王杰平正在石家庄地委机关工作,他清楚地记得,总理提出要做好的两件事:一是把大坝修牢固,决不让洪水冲垮,以免下游人民遭灾;二是安置好移民,不能让他们受苦。王杰平知道,在关键时刻,总理心里想到的是群众。这两段经历使他终生受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不辞劳苦,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们这些普通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以此为榜样了。把老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几十年如一日,王杰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使现在他已经不是领导干部了,当初形成的这种作风依然没有改变。

有人说,到了退休的时候,好比一个人走完了一年四季。但王杰平却认为,到了年三十,大年初一吃上一顿饺子,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就会到来。一切都是周而复始,万象更新,总有一番事业等待着你去开拓。年近古稀,算算已经退下来六七年了。王杰平反倒觉得和上班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依旧是忙,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吃喝玩乐、虚掷光阴的事情他做不出来,还是觉得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踏实。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终生忙碌,终生替别人的事打算、操劳。

(刊于2001年2月9日《河北日报》)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本报北京9月18日电(记者张晓华)今天下午,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原副行长王杰平获得"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我省已故著名作家阎涛创作的报告文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获得"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优秀报告文学奖"一等奖。王杰平离休后,支援家乡建设,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帮助革命老区平山县人民脱贫致富,创造出"救了一个村,富了一个乡,搬了一条河"的传奇,在平山县的灵山脚下,一方百姓为他竖起了一座纪念碑。我省已故著名作家阎涛以王杰平的动人事迹为蓝本,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刊于2004年9月19日《河北日报》)一生不解故乡情缘在通往平山县三汲乡川坊村村口的水泥路边立着一块功德碑,这是富起来后的村民为王杰平老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