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科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2599600000018

第18章 爱迪生(1)

爱迪生(1847~1931)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小镇上一户农民家庭。他从小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他一生中只上过3个月的学。妈妈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会了他英文、算术、物理、化学等。爱迪生喜欢做实验,12岁时开始在火车上卖报,挣钱买实验用品。16岁时,他学会了电报技术,成为一名报务员,从此开始了发明创造的道路。他开办过工厂,后来,先后在门罗公园和西奥兰治市郊建立过实验室,集中精力搞创造发明。他的一生都未停止发明创造。

爱迪生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一生当中的发明,获得专利的有1300多项,有人统计,实际上有2000多项。早期,他主要从事电报机方面的研究。他在一重发报机的基础上,先后发明了二重电报机、自动电报机、四重电报机。在门罗公园,他发明了会说话的机器——留声机,以及为人类黑夜带来光明的电灯。他还在原有基础上,改进了电话机、电影摄像机以及蓄电池等。爱迪生的发明是人类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一个令人头痛的孩子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他家祖籍荷兰,于1730年迁往北美,初居新泽西州,1842年才迁往俄亥俄的米兰。家里比较穷,主要靠父亲撒姆尔种田维持生活。爱迪生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到田里去干活。

他是一个好奇心非常强烈的小孩,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有趣。他会问: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他会问:为什么蓝色的天空里会有朵朵白云在飘浮?他还会问:为什么水能结成冰?

总之,他的问题千奇百怪,脑子里充满着“为什么”,几乎从会讲话的那一刻起,就问个不停。他爸爸经常被他问得直摇头,而他的母亲则极有耐心,总是答复他的问题。

有一次,那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儿,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跳带蹦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fū)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

“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后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翼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

“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

有一次,他走近铁匠炉,热气像针似地扎着他的脸。

一个脸色黝(yǒu)黑、淌着汗珠的大个子,瞥他一眼,喝道:

“小孩子,一边去!”

桔红色的火苗吸引了他。忽然,他脑袋里又钻出一个问号,像小虫似的,不让它爬出来,就不舒服。他望大个子问:

“先生,煤为什么会燃烧呀?”

“什么?”大个子刚刚抡(lūn)起的铁锤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没落在铁砧(zhēn)上,却“嗵”地砸在地上。他愣了一会儿,说:“不能燃烧,还是煤吗?”

“先生,我问的是煤为什么会燃烧。为什么?”

“因为我点燃了它。”

“为什么点燃它,它就会燃烧呢?”

“真罗嗦!我要是浇一点水,它还会熄灭呢!”

“为什么浇了水,火就熄灭呢?”

大个子瞪着爱迪生,突然俯下身子,吼道:“你是个小怪物!走开!快!”说完,抡起大锤,狠狠砸在铁砧子上。

他吓得跑开了,真怕大锤砸在自己的大脑袋上。

他跑回家,一头钻进储藏室。

储藏室里有煤,有薄木片,还有火种。

煤为什么会燃烧?

他要弄明白,一定要弄明白。

这个5岁的孩子,郑重地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煤没点着,薄木片点着了,连同堆在地上的碎木头。

火苗蹿(cuān)起来了,黑烟也蹿(cuān)起来了。

附近的工人和邻居们一起惊呼:

“失火了!失火了!”

他们端着脸盆,提着水桶跑来救火。

所幸的是,只烧掉了一间小屋。

爸爸骂道:

“你这个小坏蛋!谁让你玩火?”

骂还不解气,爸爸抬起厚实的大巴掌,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拍了几下。

他啜(chuàn)泣着,望着妈妈,睫毛上还挂着亮闪闪的泪珠:

“妈妈,煤为什么会燃烧?”

爸爸和妈妈相互望了一眼。爸爸的大手不由地停在半空中,随即又轻轻抚摸着他的头顶。

从此,大家都说爱迪生是个异想天开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的“呆子”。什么他都敢想:想上天,想入地,别人想不到的,他小小年纪也居然能想到。

19世纪50年代,美国正由马车时代向火车时代挺进。

那时,撒姆尔除了制造建房用的木板外,还经营小麦和食品。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他毅然将全家迁移到密执安州已通火车的波特·休伦镇。

时值1854年,爱迪生7岁。

不久,爱迪生进了当地的小学。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校生活,使爱迪生的个性有收敛。但两个月后,他又故态复萌(ménɡ)了。

在课堂上,他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总爱琢磨琢磨:思考;考虑。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总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英语课上,他会突然想起米兰镇上水光闪耀的运河,便在课本上画了一条满载小麦的木船,鼓着风帆,正向下游驶去。不幸,他被同桌告发了。老师让他站起来,他却大声问道:

“老师,星星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音乐课上,老师弹着风琴,小同学们都扯着嗓门尽情地唱歌。只有他,闭着嘴巴,蹙(cù)着眉心,不知又在想些什么。

音乐老师叫他:“唱!跟大家一起唱!”

他突然大声说:

“真奇怪!火车为什么能跑?还有,天为什么会下雨?老师,您能告诉我吗?”

正在唱歌的小同学们一起大笑。

音乐老师给他的回答,是一顿狠狠的训斥。

对爱迪生来说,受老师责备是家常便饭。

当然,老师们也曾和颜悦色地教导他,要求他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但无论是严厉的责备,还是耐心的教导,都无济于事。爱迪生不想约束自己,不想成为一个循规蹈矩循规蹈矩:遵守规矩。的好学生。这种任性和顽固,使他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其实,爱迪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比同学们差多少。只是他的任性,他的异想天开,最终使老师们不能容忍了。

学校里9月份开学,12月份放假。学期结束那天,爱迪生的母亲南茜(xī)被老师请到学校。

校长礼貌周全地接待了南茜,但也毫不留情地向南茜官布:学校里不能再继续接受爱迪生了。他说:

“我们没办法管教您的孩子,他经常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同学们上课。我们已经忍耐了3个月,无法再忍耐了。”

南茜对校长的话,并不感到吃惊。她深知自己的儿子在许多方面与众不同,是个令人头疼的小家伙。

在回家的路上,南茜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自己做爱迪生的老师。

南茜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很简单,也很艰难——让爱迪生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读物,爱迪生不明白之处,由她讲解。

两三年间,他就读完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休谟的《英国史》、席尔斯的《世界史》,以及《鲁滨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等小说。

他尤其喜欢阅读有关机械制造和化学实验方面的书籍。10岁时,他已开始读当时的世界名著《自然实验哲学》。这本书长达数百页,几乎囊(nánɡ)括了那个时代的全部科学知识,从蒸汽机到氢(qīnɡ)气球,应有尽有,只是比较艰深,一般的中学毕业生也难以读懂。爱迪生却爱不释手。他捧着书,忘记吃饭,忘记玩耍,不断向妈妈请教。

在一串串问号的逼迫下,妈妈也张口结舌了。最后,妈妈感慨道:

“难怪老师们头疼呢,我也受不了啦!”

传奇的一生

由于生活贫困,爱迪生12岁时,便决定到火车上去卖报,挣些钱来补贴家用,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钱买实验用品做实验。

说到实验,这可是爱迪生的命根子。从9岁起,他便在家里的地窖(jiào)搞了个“实验室”,他将他的“实验室”称为“欢乐的天地”。从此,“实验”便伴随着他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

现在,即使来到火车上卖报,他依然忘不了他的实验。因为在火车上常常有些空余的时间,他不愿让这些时间白白浪费,于是,他向老车长请求借用行李车箱上的一个角落来做实验。老车长脾气暴躁,但却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答应了爱迪生的请求。

一天,列车正在奔弛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着。爱迪生在他的“火车实验室”中拿着一瓶白磷在做实验,由于车厢摇晃,一不小心,爱迪生拿着的这一瓶白磷“叭”的一声掉在地上。白磷是一种化学元素,最大的特点是燃点低,50℃左右便能烧起来。因此,当这瓶白磷掉到地上时,马上就着起火来了,一瞬间,这间小小的“火车实验室”烟火弥漫。爱迪生见势不妙,赶紧救火,一面大喊:“救火啊!救火!”

在列车员和旅客们的帮助下,火终于灭了。但是,脾气暴躁的老车长却火冒三丈,把爱迪生臭骂了一顿,而且还重重地打了爱迪生几个耳光。当时,爱迪生只觉得右耳“嗡”的一下,后来,经检查,他的右耳膜给震破了。从此,他的右耳聋了。这位未来的“发明大王”,为他的“实验”付出了一只耳朵的代价。

1861年,美国围绕解放黑奴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战争持续了4年。有关战争的不管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消息,都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而人们获得这些消息的来源,正是报纸,因此报纸十分畅销畅销:(货物)销路广。卖得快。。

15岁的爱迪生,见此情形,灵机一动,决定自己要发行一份快报,专门刊登战场消息。大家谁也不相信15岁大的一个孩子能办成一份报纸。不过,爱迪生自有他的想法。过了几天,他用卖报攒下的钱,买了一台旧印刷机和一套铅字,“爱迪生印刷厂”就算落成了。印刷设备齐全了,可消息来源呢?他利用到图书馆的机会,从各地报纸上抄录一些有关战事的最新报道。回到家,再进行整理、编辑。终于,在经过几个通宵(xiāo)的准备与忙碌之后,他自编、自排、自校、自印的第一期快报问世了。

第二天,依旧是那个笑容满面的卖报少年,手里抱着一大卷新印出来的报纸,在车厢里高声叫卖着:“快报!快报!关于战事最新进展的快报!”旅客们围上来,争相购买,你一张,我一张,不一会儿,几百张报纸就卖光了。报纸的名字叫《先锋快报》,上面印着发行人、出版者、总编辑、记者的名字都是“爱迪生”。列车上的读者们谁也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小报童就是爱迪生。

爱迪生见他的报纸如此受欢迎,决定继续出版他的第二期《先锋快报》。这一次,他更是精心采访、编辑。报上除了战地新闻外,还增加了铁路沿线各站的趣闻、行情、广告和剧目等,他还特地找了两个伙伴当助手,担任“本报通迅员”,负责当地新闻部分。果然,第二期快报的发行量扩大了一倍,爱迪生大受鼓舞。

爱迪生这个少年,就这样成了记者、编辑、排字工人、校对员、印刷工和报童。

1862年8月的一天,爱迪生正沿着铁路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儿在路轨上玩。此时,一列火车飞驰而来,在这千钧一发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的时刻,他立刻奋不顾身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地扑过去抢救小孩。就在他抱着小孩滚出铁路的一刹那,火车从他们身旁飞驰着过去了。

原来,这个小孩的父亲是这里的站长,站长握着爱迪生的双手,连声说着感激的话,十分钦佩他的舍己为人的精神。站长早年当过电报员,为了报答爱迪生,站长决定教他收发电报的技术。从此,爱迪生每星期跟站长学习三次,别的时候就自己练习。

这时,爱迪生对电报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边努力钻研电工知识,一边刻苦学习发报技术,差不多每天熬(áo)到深夜十二点。就这样,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爱迪生就熟练地掌握了收发电报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