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氏宗谱
2600300000001

第1章 王氏源流(1)

(第一节)【姓氏字源】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据《殷墟文字甲编》所载,甲骨文“王”字像斧形,斧者,权力之征也,故王之本义当谓最高统治者。《尔雅·释诂》:“王,君也。”

(第二节)【寻根溯祖】

王姓来源主要有五:「壹」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本姓公孙,因居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黄帝早年活动于中原地区,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儇、依十二个姓。其中一子名玄嚣,承袭姬姓。玄嚣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即帝喾)。高辛生后稷(名弃),被周人尊为始祖。至后稷的十二世孙古公掸父(即周太王)由豳(今陕西旬邑西)迁于今陕西岐山下周原,并在此建宫室城邑,从此称为周族。古公掸父二传于姬昌(周文王),三传于姬发(周武王),终于使周族的势力强大到可以灭掉商朝的地位。其后,终于灭商建国,史称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源于黄帝姬姓后裔,也正是始于周代,开始分别衍生出后来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1)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京兆郡、河间郡有王姓,为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国(建都今山西翼城东南),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才各自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公元前二二五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如魏昭王之子无忌(即信陵君),是当时著名的“四君子”之一,其孙卑子在秦灭魏国以后逃于泰山,至汉高祖时被封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侯,因为是王族,亦称“王家”,此后改王氏。卑子生悼,悼生贤,为济南太守,汉宣帝时,迁居霸陵,遂为京兆人。贤七世孙党,上郡太守。卑子九世孙遵,为后汉河南尹。遵生鲂,鲂别孙景生均,均八世孙罴徙居汲郡。其后望出京兆、河间、高平、山阳等郡。(2)琅琊郡、太原郡有王姓,为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琊,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这一支源于太子晋的王氏,后成为了天下王氏最主要的支派,魏晋南北朝之时最为显赫。(3)据有关资料所载,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西周末年,幽王因宠爱褒姒,便废申后和太子宜臼,于是申侯联合诸国攻杀了幽王,后拥立太子宜臼为王于申,后宜臼将国都从镐(今陕西西安)东迁成周(今河南洛阳),称周平王。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他的太子洩父先他而死,洩父有子名赤,赤即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世后,他继承王位,但终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以出奔晋国(建都今山西翼城东南)。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贰」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所以后代又有妫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舜帝的后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让他奉守帝舜的宗祀。春秋时,陈国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陈厉公的儿子完出奔齐国,以国为氏,称为陈氏。其五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因食于田,遂改姓田。至七世孙田常时完全控制齐国政权,田常之孙田和在公元前四〇四年终于废齐自立国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的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升、桓、轸。升生子名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以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西汉末年灭汉建国的王莽,就是出于这一支派。正如《通志·氏族略》所云:“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为妫姓之王也。”是为河南王氏。

「叁」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相传商的始祖契,在帝舜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商县),因他母亲吞燕卵生下他,故赐以子姓。商族后来迁徙了多次,夏末定居在亳(今河南偃师),后契的十三世孙汤领导商族推翻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王子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又因卫辉在晋时为汲郡所辖,故又称为汲郡王氏。是为河南王氏。

「肆」由北方他族改王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1)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的,分布河南郡(今洛阳)一带。(2)出自西羌钳耳氏的,分布于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东南)一带。(3)出自高丽族的,分布于古时营州。(4)出自乌桓族(又称乌丸)的,分布于太原郡祁县一带。南北朝时,乌桓族一支,首领名为乌丸神念,初仕于北魏,后仕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冒太原祁县王氏,改姓王。其后由王僧辨仕梁,官至太尉,裔孙王珪、王涯都是唐代的宰相。(5)出自唐代的回纥阿布思族的,是为冒姓,分布于古时安东,今辽宁省东南部。五代后梁越王王锐即其后。以上所列的他族改姓中,其中前四个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魏孝文帝改复姓为汉字单姓时改王姓的。

「伍」出自赐姓后冒姓的王族。(1)据《汉书》所载,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西汉末王莽时因献符令,被赐姓王氏。(2)隋时有今陕西临潼东北人王世充,本姓支,其祖原本西域(今新疆大部、甘肃省西部一带)人。(3)朱明王朝也曾赐许多蒙古人姓王,此为冒姓,等等。

总之,王姓因来源不一,故分支也众多,但就数量来看,历史上以出自周灵王太子的那一支派,名气最大,后发展成王姓的主流。使王氏成为我国望族的,始于晋代中兴名臣王导,这一支派在山东繁衍。同时,王氏之所以成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历来帝王子孙多称王子、王孙,其后也有许多以王为姓。

(第三节)【宗堂郡望】

「堂号」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较为有名。

「郡望」王姓因支派众多,子孙遍及全国,故望族也很多。据《广韵》所载,其著名的王氏郡望有二十一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时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王氏,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太原王氏是由祁县王氏及晋阳王氏构成,其中,祁县王氏以东汉司徒王允为始祖;晋阳王氏以魏司空王昶为始祖。

琅琊郡。秦置郡,治所在琅琊(今胶南县琅琊台西北)。西汉魏治东武(今诸城),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此支王氏,亦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谏议大夫王吉。

北海郡。汉时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相当今山东潍坊市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东海郡。秦置郡,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为姬姓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会稽太守王朗。

山阳郡。汉魏置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晋时改高平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顺帝时太尉王龚。

高平郡。汉魏时属山阳郡,晋时复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此支王氏,出自战国时魏国信陵君之后。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〇四年)设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下辖十二县。三国魏时置郡名,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相当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晋置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朝宋改称东平郡。相当今山东济宁市、汶上、东平等县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新蔡郡。晋置郡,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县)。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和安徽临泉等县地。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新野郡。晋置郡,治所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相当今河南新野、邓县一带。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王氏为太原晋阳王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亦即凉州参军王轨五世孙武戚定王王桥之子。

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相当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之地。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