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金融公司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260100000021

第21章 3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的魅力长盛不衰 (1)

第五章3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的魅力长盛不衰 (1)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最有号召力的题材恐怕就是资产重组了。在网络、绩优、成长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概念黯然失色之后,资产重组的魅力依旧长盛不衰。无论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资产重组都是二级市场上最重要的暴利来源。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的魅力依旧长盛不衰?为什么有些业绩不好的公司在实质性的重组题材支撑下成为市场黑马?在它的后面究竟暗藏着什么呢?我们还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解读吧。

重组华信股份的背后

华信股份(000765),原六渡桥,早在其1997年11月上市前就已经是一堆垃圾。不仅职工工资无法按时领取,还拖欠职工集资款数千万元。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商业企业,还拖欠着供货商的大量货款,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经常为工资及集资款闹事。

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出场重组了,其旗号是如此的冠冕堂皇:为了当地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当地政府的“形象”(如果真是对地方政府的形象很在意,六渡桥大概就上不了市了,所以,这个借口才显得尤为滑稽)。于是,1998年6月武汉市行政主管部门一纸批文,就为六渡桥找来一个名头颇有点想象力的大股东——武汉市华中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对于具有无上权威的当地政府而言,这样的操作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即可。注意,当这个所谓的“重组”紧锣密鼓的时候,六渡桥在二级市场的价格正在接近上市之后的最低价,而且密集放量。很清楚,庄家已经开始进场建仓。

然后,必然要出现的奇迹出现了,经过魔术式的一系列关联交易,六渡桥的业绩在短短半年之内就由每股收益0.04元“超常规”地跳升至0.4元。不出意外,其股票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到2000年2月达到接近40元的历史峰位,如果算上这其间的送配,庄家获利之多可想而知。随着庄家的获利出局,华信股份的业绩也复归其改名前的困窘境地,其2001年报所显示的每股收益为3分钱,又一次接近亏损边缘。这不是重组失败的迹象,而是操纵完结的明确信号。

一次精心策划的重组操纵就这样完成了,一切都配合得如此完美。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将操纵二级市场的巨大收益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大部分人可能已经对这个疑问麻木不仁,所以我们就更有必要重复那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谁重组谁受益,既然是权力主导的重组操纵,当然是一切收益归“权力”。

有媒体指控,在六渡桥的整个重组过程中,当地政府并没有注入什么优质资产,完全是通过关联交易和报表重组来取得业绩增长的,其勾结当地国有公司和中介机构的手法与所有的重组丑闻如出一辙。可笑的是,有著名的评估机构竟然将华信股份排在了中国上市公司100强的第40位,成为湖北上市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这位记者最后悲叹道:“‘华信神话’真是越来越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了。 ”

明目张胆重组ST猴王资产

如果说华信股份的重组操纵还有点偷偷摸摸的话,湖北另外一个地方政府对ST猴王的操纵则完全是明目张胆的。在宜昌市政府通过国有大股东从股市中无偿吸走了13亿巨款之后,ST猴王已经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黑洞。因为其金额巨大、手段凶狠,ST猴王一时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最有名的案例之一。然而,就在大股东金蝉脱壳、宣布破产不久,宜昌市政府却开始突然关心起还有些利用价值的上市公司ST猴王来,不仅通过承担债务和解除担保的形式“慷慨”地为上市公司注入资金4亿元,而且找来一家新的大股东——上海国策。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慷慨”,说不出理由的慷慨背后就必然有某种不为人知的东西。

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宜昌市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们至少知道,这肯定不是真正为了挽救公司。因为以ST猴王的高达“-2.28元”的每股净资产及其他糟糕透顶的财务状况,它不仅不值得挽救,而且简直就是一个火坑。即便是国有资产,如果没有其他利益的驱动,这种“慷慨”的资产注入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与所有股票重组后的表现一样,ST猴王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从2000年4月份的5块多涨到了7月份的8块多,其启动日期几乎与地方政府“注资”的消息同步。我们不知道谁从这个“消息”中获利了,但可以肯定有人获利了。只不过,ST猴王的摊子实在太滥,这次操纵好像并不太成功。但4亿元的国有资产则铁定打了水漂。

对此类重组,过于认真的人注定是要失望的。《大众证券》记者后来的调查证明,曾经为ST猴王重组带来无限想象力的新任大股东——上海国策公司,本身也只是一堆废铜烂铁。它与ST猴王的姻缘不过是中国股市上一出了无新意的双簧。

ST黄河科重组,再现权力集团的丑恶嘴脸

在上面的绝不鲜见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重组与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走势配合几近“完美”。地方政府(实际上是地方权力集团)以公共政策的名义,向上市公司注入公共资产,并通过股票市场合法的私有制形式,将公共资产据为己有。这是一个被操纵的“公私”循环过程。公共资产的最后接收者,正是公共资产的“赠送者”,毫无疑问,他们是同一种人。在这里,重组是外壳,是权力集团化公为私的又一个新式武器。

这种抢劫行为如此野蛮,以至于根本无须顾忌普通中国人的基本智力。因为它唯一相信,就是权力的力量。这种丑陋的信仰,在ST黄河科的精彩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熟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投资者都知道,ST黄河科是中国资格最老的亏损公司,也是反复重组次数最多的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说,ST黄河科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重组史。它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顽强地存在,既反映了中国改革背景中传统国有经济的逐渐衰落,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在同一背景中中国权力经济强有力的崛起。此消彼长,无非一个“权”字。

ST黄河科(现已改名为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广电网络),作为一家传统的国有企业,上市一年后即开始出现重大亏损。在经历了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的亏损后,ST黄河科开始进行第一次资产重组。这个时间是1996年8月22日,在这一天,公司发布公告,称陕西省委和陕西省政府决定成立长岭黄河集团公司。由其辖下的另外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长岭机器厂持有黄河科的大部分股份,涉及金额超过4亿元。看得出来,这个时候的重组依然是最老套的政府拉郎配形式,地方政府的重组目的还是以解决当地国有企业的实际困难及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为主。虽然如此,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却在消息公布后的4个月内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