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口文化
2601100000003

第3章 走西口,活着的历史——中国黄河电视台常务副台长张敬民访谈(1)

主持人:娟子

播出时间:200年10月20日

(出承音:1985年8月19曰,两位年轻的广播记者背行免徒歩走西口并沿路采访从晋西北朔州自程?途径平鲁、镝关、河曲、保湾,渖黄河,出长域,翻沙梁,入莫,历时八十叙天。行程两千多华里,采访干山野田间,记——录于农京坑夹,以大量富干泠奇色彩的故事,记述了晋西北人从十七设纪到二十设纪走西口的各种生活情状。

张敬民:走西口不单单是逃荒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备道路上,成就了山西的晋商,成就了拫多晷而的人群:实际上是一种大的社会现象。

山西文艺广播大型人物汸请节《西口文化现象访沒》今到汸嘉宾张敬民——黄河电视台常务副台长,高线记者,享受备院政莳特咪津貼专京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一批”人才,蒈育《西口六逃荒》长窩纪实文学,并早在23年前就提出西口文化”这一概念的西口文化专京,本次大型广播电视茱访活动《西口在望》的发起人、总策划?

张敬民:共注这样一个文化,在4、天钍会环境的六背景下更有它的意义,

山西文艺广播大型人物访谈节目《西口文化现象访谈》今晚11:00——12:00首位到访菩宾张敬民,敬请关注!)

主持人:山西文艺广播的听众朋友,它方网站的网友们,晚上好!恰逄改茁幵放三十年,黄河电视台和西文艺广揺推出了大型广播电视主题采访活动《西口在望》:从今晚开始,西文艺广播的大型人物方谈节《西口文化现象访谈》隆重开场。我们谙到的符位到访蔣宾就是本次活动的发起人总策划、黄河电视台的常务副台长张敬民,张台。您好!

张敬民:听众朋友、网友们大家好!久违了!

主持人:为了能够赶上我们的目直播,张台咋晚特意从包头市瓧回来:您此行是为了栽下一棵住望树。对吧?

张敬民:对。在《西口在望》活动的启动仪式匕,我们有一个创意——在忻州特意选了一株榆树,希望这株榆树带着我们山西老乡的怙谊。作为一种信物,捎去对走西口人的前辈和他们的后代的问候,同时也表达一代一代山西人对西口这块热土的感恩。这棵树随着我们的采访活动一直到了包头。我们把它栽种在了当年走西口人的集散地:这次去。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

主持人:改革开放7十年后的今天,张台发起扑策划这次活动是源干一份西口情节,在1985年的吋候,张台和他的同事马小林老师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箏怙,就是徒步走西口采访。当时您才26岁,对吧?

张敬民:对——

主持人:那个时候人们还把西口之路称为“死亡之路”非常危险,为什么你们还要徙步去采访呢?

张敬民:这和我们做这个职业冇很大关系,记者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你所看到的奧实的社会及进程、真实的历史反映给我门的听众和观众1985年正是党的二中全会的政策在整个农村开花结粜的吋候,山西往农村改革的推进3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最有代丧性的。人想知道的就是当时被认为最苦难的那块土地:的人们的状况,这就是我们要走西梁访的动矶。我们洽诏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实实往在反映十一丽三中全会带给农村的新变化,

主持人:那你们选择徙步我就可以观解了,你们就是想深人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去反映他们生活的龆天沿地的宠化——2000多华里,很辛芮吧?

张敬民:对,用走”的方式才近能体会当时走西口人的艰辛,同时口以采访吏多想要采访的人,到达想要到达的地点?因为有些地方连公路都没行也只冇这样,我们才能电真实地去发掘和反映那块土地发生的变化”

主持人:也正是因为你们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了,所以走出了很多的好作品。象《难以忘却的歌声》等还茯得了对际大奖:我们采访到了广播界的一位前辈——享受务院政府律贴的专家、高级靑祝棉年老师?他对您创作的这些褚品节目都非常熟悉。

(出录音:张敬民跑们在上卜使纪十年代走西口,在新闻界产生了拫大的彭响,对险个人也育着非常六的响。产生了不少反映长城脚下人们谋生存、谋发畏的好怍品。比方说《难以忘却的歌寅》、《一垴之隔》、《坑头上的六实话》、《走西口的两代人》等作品部在全囯获奖。有的甚至在国际上获桨:这些作品,貌是他在走西口过程中。看到谆朴的人民,求实的——清神。受到宕发后寸产生的:这芮1、小灰子这一次的行动留给我口现在的年轻人潜多自示,现在的年轻人就应该重新品味一下:当时他怎么样下的决心?荩么走下来的?我们重斩走一下,太好了,太应该了张敬民那时換才20多岁。吔为汁么能婢到?张敬民还有一1、特点,軟是不仅仅闬嘴来采访。还用眼晴》用耳朵采访——)

张敬民:听了况老师的话,感觉非常奈切:况椿年老师是我们的一位老前辈。他对我们广播人的成长是——有檢样的作的,包括我个人的成长,也是跟他的帮助分不开的,所以我非常感谢他。况椿年老师对生活有孩童般的眼光。他说记荇就是踩普露水去观望的人,耶就是早岛邵一抹阳光刚;来的时候,是最新鲜的时刻,每一个常人都是通过他的1口器苜可触、可感、可闻、可想、可思,这才柯我们的喜怒哀乐。才有了我口对中。活、对社会的感悟,作为荇来说尤其应该这样去做,允其应该冇这种感性的东西,

主持人:苦名作家张平钤经为张台的另一部书《美孤旅》作卬,评价张台适一位成熟、充满魅力和充满激怙的汉子,说您是西口汉子闯约”!

张敬民:哈哈!

主持人:他还说您的文学作品柔韧有力,褚炼朴实。一如您的为人——即使行天大的风波,也别想从您的脸1:看出么险悄来但是我想问的是您和卜林老师在穿越黄河。通过栈逍敁险峻的那一段时,您。的就没冇觉得危险吗?

张敬民:对,那是我们走两时一段比较危险的路途:

主持人:那也应该是您一生坤中第一次走黄河栈逍。对吧。

张敬民:对。我们走的这条道是黄河上纤夫拉纤走的遒,被3地老姓称作是“山线”远远望去,山梁上曲弯弯的一条口线。就悬拃在黄河绝哦的半山腰。

主持人:为什么不选择走公路?

张敬民:因为山线就是黄河纤大?拉大船和走西口人走出来的一条路,我们一定要亲身体验。啡行我们到了一个叫河畔村的地方,好碰到盖新房,正在:房梁。很热瓶人也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是邵甩的人菲常朴实。部在招呼我们吃中午饭。耶顿饭吃得非常香!吃完饭我们就要去保德,支朽说你们还是走大路吧,黄河刚刚涨水。把山线给淹没了,人一般过不去,非常危险。

主持人:伛是你们执意要走?

张敬民:对。我们一定要体会他们当时的艰辛。当我们准济下黄河时,支书追了。来说:我不放心,可。带你们走一段吧,过了被黄河水淹没的那一段我两问来:走了一段路程以后,我们看到了咆哮的黄河在奔腾,声震如雷啊!山线只苕一尺多到两尺宽主持人:几乎就是您一只脚的度啊!

张敬民:对:走了一段路。线就有一处洼地:那一段是碎石体,人必须踩苕碎石慢慢往前走。支书在前而。我和马小林一直紧跟舂支书的脚步往前走主持人:那碎石一定会符随时滑落的可能——张敬民:随时部会滑落。

主持人:太危险了!

张敬民:而只要上而掉下一块慢头大的石头,我们也会掉到黄河甩去;就那么险!支书往前每走一步。都耍把晬石踩出一个脚窝来,我们就踩这个脚窝往过走,这段路着起来只有不到20米,怛是我们却逛了冇半个小时,走到半中央时,支书很吃力地从斜坡。捡了两根棍子,转身递给我们说:

这样你们会安全些。终于走出线时,我们已经是大汗琳漓了,就好像刚刚从死亡线上脱离危险。看着黄河水,我们俩举起棍子,打算抛到黄河去,把这种惊险的抑情绪一同抛到黄河去!这时支书立刻上前拦住我口,眼阽睁得耶常大,用近当年黄河纤夫跋涉的“山线”

主持人:他生气了?

张敬民:他非常着急的说:你们不要扔,报子可以留给莳来的人用我们顿时感到无地自荇!他口手是从我们手中夺过棍子,力忤在路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中闽厚道农的形象!他说:前而不会再奋这样的路了,我就要返回去了:后来我们才意识到并不知道支书叫什么。这到现在都是遗憾,侃是他给我们。的这一课到现在我们都深深记得,每回忆这一段故牢。对我的心炅都是一种净化:

主持人:相信张台在回顾西口路上许多故事时都会心潮澎湃。现在收音机前还有位朋友,他也跟我们讲过两口路:的故事,讲得也非常精彩,我们现在就把他憤直播问。您好!

马小林:娟子,你好!你好。敬氏!

张敬民:哈哈,你好小林!

马小林:主持人:我瞒苕,不街诉你我会打屯话。实际上我一直在听苕、你说得对?那个村叫河畔村,是从河口的最莳一个村到保德的天桥水电站。

张敬民:对!

马小林:但那还不是第一次历险。第一次历险是在安太堡的煤矿张敬民:差点出了车涡,那是死里逃生啊!

马小林:两个大卡车在飙牟,超车的时候谁也不让谁。冲着我们就冲过来了。一下子撞在了树上,就在我俩跟前!把我们吓坏了!幸亏我们跳开了。

张敬民:我们在成书的时候专门写了这一段,题目是我们与死神接了个吻马小林:历险的事儿还冇——在平魯的山沟湛迷了路。那天下着雨。

张敬民:一下雨就无法辨认路了——

马小林:耶个地方是过去晋绥报据地绥蒙分局所在地,是一个老区。人很少。整个一个乡镇府才五、六百户人家,特別荒凉。

主持人:那最后是怎么走;来的?张敬民:那时候已经走了很多的冤枉路,后来才发现我们一直在向相反的方向走。马小林:在绝望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电线杆!顒蓿电线杆,我们才走了出来再有就是在内蒙古了,从达拉特旗的马场燦到新明堡乡,穿越库布其沙漠,那是另一种历险《

张敬民:那个村叫海湾村,我们六点半倍程,走了十几个小时,晚上十一点多才到了杨家圪墙,那会儿我俩已经开始打晃儿了,

主持人:非常疲劳了。

张敬民:很难站稳了,这一天是我们走西走的最艰难的一条路,也是路程最校的一条路,一瓦大儿十祖啊!

马小林:那个时侯主要是恐慌。沙漠上没有人家,村子都是残垣断壁的,也没找到井主持人。没水了?

张敬民:我们两涪时躺在沙漠上,看蒋天空说:人在大[行然下,真的太渺小了,如果在这觅死去,大概没人能发现。还不如沙漠里的一粒沙子。

马小林:真正的恐慌是翻坝梁。早先那一带有土匪,他们拦路劫财,把走西口人杀害之后的尸骨都扔在这里。放羊的老头说,前两天有洪水刚好把这些尸骨都冲出来了。

主持人:你们都看到了?

马小林:看到了,恐怖!

张敬民:翻坝梁走得没完没了,它是慢坡,没荷歇脚的时候,5当地人说“翻坝梁,爬慢坡,累断牛筋”,要是没有坚定的回家的信念,真是会绝望。

马小林:为了摆脱恐慌,我们一路唱着沿途学来的民歌。我再补充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步行——只有步行才能一个村一个村的走。一天走不了多少路走一个村就住一个村,每一个村都有过去走西「的人。我们的同的就是耍通过他们来了解当年西口逃荒是什么情勛。要坐汽车的话。一天就金报道了张敬民:很多地方也就不可能有汽车,

主持人:你们穿越的沙漠,翻越的坝梁,这部是汽车无法去到的地方,

张敬民:当然啊,那完全是西口古道。

主持人:马老师,我们这次特殊的连线,一定勾起了您无尽的回忆。

马小林:哈哈,是是!多少年了!

张敬民:23年了!忽然我想到咱俩提出“西口文化”概念的吋候,曾经开了个玩笑。马小林:那是在咱俩回太原的火牢上。

张敬民:当时还嘀咕,我们提出“西口文化”这个概念,人们认不认,同意不同意?是叫“走西口文化”还足叫“外文化”?后来说咱还是叫?‘西口文化”吧!最后还把那个子定为“两文化命名”

马小林:1118号

张敬民:对。我们当时还说。现在提出来,人们未必能接受,20年后人们一定会蓝正认只西口文化的价值。一定会研究西口文化,结果没想到这次我去了包头之后,见到他们有西口文化研究会,而且出版了非常多的中;籍和各种宵传品‘两口文化”现在成了承载包头文化灵魂的东西了,桦极了!

主持人:马老师,有一个违议:您成该和张台长借着《西口作望》大型广播电视主题采访活动,洱次去走走西口!

马小林:好,好!

张敬民:那是一定的!有时间的舌。我们还是要共同去包头看费。到采访的沿线看看,荷很多怙结是永远难以割舍的:

主持人:就像张台在《西口大逃荒》这本书中所写的:“对这片土地深深地爱恋养,依依难舍这块土地,这块土地深深凿刻苦走西口的历史,同时也留下了我们俩的足迹,”明天晚上我们也会把马老师请进直播问做我们的嘉宾。谢谢马老师!

马小林:好的!

张敬民:谢谢,再见!

主持人:能够行一次这样的经历,对你们的友谊是一场太难得的考验了。也是你们人生当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张敬民:那是!我们本來是深交,衔了这段经历,那就是生死之交了:我口1原来都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部,都是文教己猗,很谈得来。他比我大5岁。非常幽默。具有很多文化人的气质,我在他身上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有益的东西走西口之后我们的友怙更深了,我们俩的友情还真是和一般人的不一样。

主持人:当时您和马小林者师提“西口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有过争执的。是吧?

张敬民:在走萌口之前,我们对它的概念的确是模糊的,只知道那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是逃荒的一种形式,是逃荒人走的一条道路3肖我们走完之席,我才觉得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承载了各种生活、各种文化,承载了厚電的历史使命:我们齊到的锻爭关于走西口”的记录,是元代的“西走渡荒”,就是逃荒开始走的路。但是到了清代以后。近三瓦年,实际上什么人都在走,有皮毛匠。商人、有掏根子、挑大渠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晋商:晋商设有代表性的就是乔家,乔家走西口,到了包头西垴包这个村子靠揽长打短定居下来,最后在这个地方发迹。有一句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就是乔家发迹之后,在包头成立的商号,后來包头忮慢发屐为今天的城市。

主持人:这其实也是汉族文化和蒙族文化交融的一个过程。文化的交融推动了那里的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