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机遇的把握(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2602100000007

第7章 后天的条件与性格

性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生活的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孟母教子的传说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

孟子,生活时期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主要活动于战国时期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这种出身与影响对他思想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孟子本为贵族后裔,到他父亲那一代,家境就已衰落贫困了。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他从小是母亲一手抚养大的。孟母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很能干的女人,她为了抚养儿子,替人家洗衣服,纺线织布,省吃俭用,任劳任怨,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人。

开始,孟子家距墓地很近,他常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到墓地里去看热闹,也许是看得太多了,他也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起给死人送葬一类的游戏来。孟母知道这些事以后,觉得这种地方不能让孩子来,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于是,第二天孟母收拾好家里的东西就搬家了。

他们母子二人搬到一个闹市附近住下来。这个市场人来车往,每天从早到晚叫卖声、吵嚷声不绝于耳,时间一长,孟子又学起那些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来了,孟母觉得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便再次搬家。这回,他们搬到一个学堂附近住下来,那些来学堂读书的人个个斯文讲礼貌,见面时或作揖或鞠躬。日子长了,孟子就照着那些读书人的样子拿书来读,和人见面时也仿照那些读书人行礼作揖,变得非常懂事有礼貌。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这个地方对孟子的成长大有帮助,于是就一直住下。

后来,孟子一天天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孟母就把家中节省下来的钱给他交了学费,送他到学校读书。起初,孟子还很用心读书,可时间长了,就有些松懈了,有时孟子还偷偷逃学。后来被孟母知道了,有一天,天黑了,玩了一整天的孟子回到家里,一进门看看火炉也没有点着火。孟子感到情况有些不大对头,他慌忙低着头准备从母亲背后绕过去回到自己的小屋里。他刚走到屋门口,被母亲厉声叫住了。看见母亲站起身来,满脸气愤,又走到厨房拿出一把菜刀朝织布机上的布刷地一下砍下去,将那块还没有织好的布一下子砍成两截。孟母用颤抖地手指着被砍断的布对孟子说道:"你也太没出息了!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做什么事总是半途而废,跟这没织好的布有什么区别呢?假若你再逃学,不求上进,我就不要你了。"孟母说得很伤心,并掉下泪来。孟子是个孝子,他最怕母亲伤心难过。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急忙认错并保证今后一定努力学习,不惹母亲生气。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终于成为孜孜不倦、志向远大的学者,名扬四方。

生活中我们发现,贫苦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比别的同龄孩子早成熟,这是由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某些才能卓越的孩子是由于他们自小就生活在一个有助于他们发展特殊才能的家庭环境中,如朱彤那一口流利的英语不知为多少青年人折服,让多少父母动心,殊不知朱彤生在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就受到了有关英语方面的良好训练,耳濡目染,从而练就了英语翻译的过硬本领。

在那些一个家族同时产生很多音乐家的例子中,虽说音乐天赋的遗传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我们也绝不能否认来自音乐环境的熏陶。一个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小孩,如果生长在一个与音乐完全绝缘的环境中,恐怕也很难在音乐方面有所作为。

生活中,我们可能还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人,由于他从来不为一些日常小事发愁,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大度豁达的性格,不会斤斤计较,什么事都放得开,且有一种包容的气度。在书香门第中长大的孩子,举手投足之间都会透出一种温雅的气质,农村来的孩子其性格中的朴实与憨厚也是掩盖不住的。有良好家教的孩子待人接物小节有礼,对待老人尊爱有加,相反,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则可能显得骄横跋扈,让人难于接近。这些都是环境对人的性格发生作用的有力实证。

环境对性格形成的影响还有很多的例子:常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人面前显得落落大方。相反,与人交往较少的小孩子多会形成文静内向的性格,拙于与人交往,一说话就脸红,显得忸忸怩怩,不知所措。因此父母还应该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充满爱心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善于关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是很会关心人的人。乐于助人的孩子,其父母一般说来也不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性格冷漠的人。从理论上来说,恶劣的环境可能导致孩子恶劣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