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民间曲艺
2604300000003

第3章 “曲艺”的考释及其作为艺术门类专称的由来

“说唱”与“曲艺”

读者不禁要问,既然曲艺等同于说唱艺术,为什么不直呼其为说唱艺术呢?“曲艺”一词究竟来自哪里?

“说唱”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的一些文献资料,如有“说唱诸宫调”,明代也有《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十六种》,均标有“说唱”二字。其所言“说唱”,只是对表演手段或文本体裁的称谓。“曲艺”一词古已有之,不过词义与今不同。“曲艺”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编定的《礼记》,在这里,“曲艺”的意思是指“小小技能”。唐元稹有“曲艺争工巧”的诗句,这里的“曲艺”指织工的技艺。到了清代一些文献,提到“曲艺”,已经表示演艺类的小技能。

“曲艺”与“杂耍”

进入中华民国时期,有人开始用“曲艺”一词作为当时京津地区盛行的“杂耍”的别称。“杂耍”包含内容很多,因使用吹、打、拉、弹、唱、说、学、逗、唱、变、练等十样技艺,俗称“十样杂耍”,主要是民间说唱艺术和杂技。据一些文献记载,山西太原的海子边(今太原儿童公园)、大同市的“南戏园”、榆次老城一带,在这个时期也同样活跃着这样的“杂耍”。

山西的解放区已经使用“曲艺”一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曲艺”作为“杂耍”的同义词,渐渐通行。当时的山西解放区,“曲艺”一词已经使用。解放区的民间说唱艺人积极参与曲艺改进活动,演新唱新,蔚然成风。从现存一些资料看,1942年,沁州三弦书艺人组成“沁县盲人曲艺宣传队”,在当时的沁县北集村教员陈福和,抗日政府青救会干部李纯、张剑平、李云翼,以及中国共产党太行区武西县区委干部董振国等的帮助下,积极编演了《王贵与李香香》、《二五减租好》、《拔碉堡》、《军民一家人》、《劳模郭满江》、《王刚杀敌》、《打段村》等一大批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和鼓舞斗志的书目曲目。1945年,解放区在武乡县成立有“太行联专五县曲艺联合会”、晋东南和晋中地区联合成立的“太行五县曲艺联合会”(也称“联专曲艺联合会”)。1945年秋,襄垣县解放,襄垣鼓书的“爱国盲人宣传队”改称“襄垣县曲艺宣传队”。如果这些资料无误,那么就正好说明以“曲艺”一词作为山西民间说唱艺术的统一称呼,由来已久。

“曲艺”名称的统一和约定俗成

1949年7月1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时,有关方面负责人倡议建立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他们选择“曲艺”这个词作为这门艺术的统一名称。22日成立了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23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国委员会正式接受曲艺改进会为全国文联的会员。1953年9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决定成立中国曲艺研究会。从此,“曲艺”便作为全国各种说唱艺术的专用名称。看来,“曲艺”有一个据实求名、约定俗成的演进过程。借用“曲艺”这个名称统称早已存在的全国各种说唱艺术,肇始于1949年。山西籍著名作家赵树理曾经担任中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据说“曲艺”的定名与他的呼吁也密不可分。

我们赞同,曲艺与说唱艺术是同义语,曲艺是后来给说唱艺术又起的一个名字。两个名字都可以用,这已经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