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戏曲名角
2604800000005

第5章 老一辈晋剧名家(3)

冀美莲相貌俊俏,舞台扮相更是秀美动人,虽嗓音不很洪亮,但很会用嗓。行腔时委婉缠绵,俏丽甜美;做戏舒展大方,惟妙惟肖;台步、身段、眼神、手势,一招一式都充满十足的艺术魅力。她功底扎实,技艺全面,戏路广,文武戏都有较深的造诣。她演妙龄少女,含情脉脉,神色温柔,不露不过;演巾帼英雄,动作干净利索,英姿飒爽,功中有情,情中有戏。在她的舞台生涯中演出传统剧目近百个,塑造了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如《百花亭》中的百花公主,《回荆州》中的孙尚香,均为大家闺秀,演来端庄贤淑,含而不露;《戏叔》中的潘金莲,演来眉飞色舞,浑身是戏;《王虎坠》中的王娟娟为小家碧玉,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炮烙柱》中的妲己、《麟骨床》中的文嫣,都是心狠手毒的野心家,演来妖艳泼辣;《拾玉镯》中的刘媒婆为粗俗爽快之人,她演来妙趣横生,逗人发笑。冀美莲塑造的各类女性形象,神态迥异,光彩逼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将自己的艺术经验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练功不能间断;二是一出台就要忘掉自己;三是内心情感必须与表演程式相结合。她的代表剧目有《梵王宫》、《百花亭》、《戏叔》、《双锁山》、《七星庙》、《拾玉镯》、《打金枝》等。

冀美莲为人纯朴、行事低调,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争名利,兢兢业业,当为后人师表。正当她为晋剧事业培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时,不幸身患疾病,于1979年12月16日在太原去世,终年58岁。

五、程玉英

程玉英,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她是晋剧程派创始人,她在艺术上独创的节奏分明、旋律千变万化的“嗨嗨腔”脍炙人口,别具一格,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晋剧旦角的唱腔。她的悲剧角色更是以诱人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着观众,她的艺术成就在全国享有盛誉。

1920年,程玉英生于平遥梁赵村。祖父程遵濂,是晋商巨贾,因兴学助教有功,诰授学政衔。但不幸的是父亲沾染吸毒嗜好,家道中落,以至生活无着。程玉英10岁时拜晋剧艺人“说书红”高文翰为徒,师傅为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她,所以让她工须生。从拜师的第一天起,师傅就让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面对着墙壁喊嗓子。冬天,嘴里喷出的热气竟能在墙壁上结成又大又厚的一层冰,像一面圆镜子。程玉英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苦练着。13岁时,程玉英随师进北平演出,师傅带她去北平的目的是为了让她更多接触北平的须生名角,使她坚定唱须生的想法。

高师傅领她连续看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马连良等艺术大师们的演出。不仅给她说戏,而且还帮助她分析和理解这些名角的唱腔和表演,尤其是马连良,给她的影响更大。因为高、马交情深,二人常到一起互相请教传艺。这使玉英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她仍不爱唱胡子生。但是这次北平之行的一次奇遇让程玉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一天演出,演《二进宫》的演员突然不演了,为了救场,高文瀚师傅让程玉英上青衣,边化妆边给她临时说戏,当时的程玉英才13岁,看着镜子里青衣装扮的自己比须生漂亮多了,跃跃欲试的情绪战胜了初时的恐惧,所以出场以后,表现非常好,那清脆而浑厚的声音迎来不断的掌声。这一场一炮打响,程玉英其名,从此就在北平传开了!高文瀚也很高兴,他原来是强迫她唱须生的,而现在突然发现她唱青衣会有更远大的前途时,也就把培养她成为须生接班人的愿望放弃了。从此程玉英改工青衣。这次北平之行应该说是她艺术人生的转折点。

正当程玉英崭露头角时,她的嗓子突然坏了,俗话说“唱戏凭嗓子,钉鞋凭掌子”。她的嗓子出现了倒仓,高音唱不上去,这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令她十分苦恼。师傅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助她调整嗓子,并且以自己坏了嗓子后创造了一种“说书式”唱腔的亲身经历帮助她树立信心。在师傅的帮助教诲下,程玉英很受启发,她觉得自己高音虽然上不去了,不过低音还很宽,只要扬长避短,博采众长,自己也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在调整嗓子期间,她不能上台演出,于是她经常观看其他班社的演出,专门研究了晋中几十个青衣的艺术特色。其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寿阳一位艺名叫做“洋冰糖”的青衣演员,他在拖腔中垫用了一些“嗨嗨”音,很好听。程玉英如获至宝,因为这种唱法不需要高音,适合发挥自己嗓音比较浑厚,喷气足的特点,如果再唱得婉转些,再多一些变化,根据剧情人物情感传达出各种情意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想法得到了师傅的支持,她这样想着便试验开了。在师傅的指点帮助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她创新了多种拖腔花样,不同的长短、疏密、断连、顿挫的“嗨嗨腔”,这都是为了增加唱腔的韵味,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她的“嗨嗨腔”终于开花结果,香飘晋剧界,并且吸引了广大观众,使之在晋剧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不论走到哪里,群众一听说是程玉英唱“嗨嗨嗨”,就跑步赶路,即使把鞋跑掉了,也顾不及捡它。所以在晋中一带到处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宁叫跑得丢了鞋(读孩),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

嗨嗨腔是程玉英经多年舞台实践,改革创新的一种唱词以外的拖腔形式。它能使唱腔更为委婉圆润、优美动听。它的唱法有多种多样,欢快时如玉珠落盘,悲伤时如孤雁独鸣,可以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的情感变化使用不同的唱法。唱起来平稳大方,千回百转,听起来余味无穷。既有晋剧唱腔醇厚朴实、豪迈奔放的特点,又有甜润婉转、独特浓郁的乡土韵味。

二十来岁程玉英就已成名,与盖天红、三儿生、毛毛旦、秋富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戏,以《武家坡》、《火焰驹》、《双官诰》、《女中孝》、《清风亭》等风靡剧坛。她和丁果仙被北平观众誉为“山西两个女戏王”。战乱年代她避乱停演。

解放以后,回到平遥,在平遥县政府的盛邀下担任平遥县群众剧团团长。1950年夏天,她带团到临汾演出了一个多月。这是晋中的剧团第一次到晋南演出,想不到竟受到晋南观众的热烈欢迎。同年冬,太原市新修起第一座大剧院,即和平戏院,选开台戏时,就选中了平遥剧团。这是解放后,程玉英第一次在太原演出,演了一个多月,把太原市轰动了。1953年,又担任榆次专署晋剧团团长。她把带好团、演好戏,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率团走遍山西全省乃至北京、河北、内蒙、江苏、福建及东北三省地区,皆以严谨的台风、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高亢激越、节奏明快、舒展流畅的“嗨嗨腔”博得观众称赞和受到戏剧界专家的好评。著名戏剧评论家翁偶虹曾称:“程玉英的程腔,大可与程砚秋的程腔并列媲美。”1955年,程玉英赴京参加全国戏剧演员第一期讲学班,向梅兰芳学习《宇宙锋》,特别是通过程砚秋示范演出《锁麟囊》,使她在青衣行当的艺术造诣更加精进。五六十年代,她还新排了《情探》、《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现代戏《小女婿》、《罗汉钱》等,普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宁可误了吃饭,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情探》”,这些乡间俚语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观众对她的喜爱和赞颂。

程玉英在其舞台生涯中,演过上百出剧目,她经常演出的拿手好戏有《教子》、《莲花庵》、《女中孝》、《对银杯》、《蝴蝶怀》、《鲛绡帕》、《明公断》、《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等等。她的表演除了独树一帜的“嗨嗨腔”以外,她更擅长于演悲剧,她的悲剧寄情于声,托声传情,声情并茂,被观众誉为演“苦戏”的好把式。她最善于刻画那些善良、纯洁、不畏强暴,对爱情忠贞不渝,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教子》中的王春娥、《火焰驹》中的黄桂英、《情探》中的敫桂英、《陈三两爬堂》中的陈三两、《明公断》中的秦香莲等妇女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她演的悲剧既有感情真挚、凄婉豪放的唱腔,又有朴实细腻、情真意切的表演,以诱人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着观众。

与此同时,她的艺术成就和功绩也受到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并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协会理事、省戏剧协会副主席等。

1983年,花甲之年的程玉英,仍不负众望,出任晋中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继续为晋剧艺坛培养后备人才。1984年,中国文化部、山西省文化厅及榆次地委、行署联合为其颁发“纪念程玉英舞台生涯50周年”荣誉证书,并赠送了“晋剧瑰玉,艺坛精英”匾额。更为可喜的是程派艺术桃李遍地,枝叶繁茂,当代著名艺术家王爱爱以及侯玉兰、王万梅、栗桂莲等都是师承程玉英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今依然有很多晋剧青年演员学唱程派,委婉动听的嗨嗨腔会越传越广,越来越被广大戏迷观众喜爱。

六、花艳君

花艳君,国家一级演员,是一位在群众中享有盛誉的老一代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花派艺术创始人,是晋剧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她一生奉行着“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人生准则。

1935年春天,一个六岁的小姑娘被人贩子卖给了太原锦梨园戏班的台柱子王凤鸣、邱凤英夫妇。义父王凤鸣给她取名王玉珍。从此她开始了学艺生涯。她先跟义母邱凤英、二舅邱树山练基本功、学戏。那时学戏方法极为原始,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喊嗓。喊罢嗓子,又练身段。最苦的是练腿功、下腰、吊腿、踩跷、踢腿、跑圆场,每天练到腰酸腿疼才能休息。当时,邱家搭的是锦梨园戏班,丁果仙在这个戏班里领衔主演。小玉珍每天跟着大人来到舞台上,有时帮着干点杂活,有时躲在角落里看戏,偶尔也顶个娃娃生、娃娃旦之类的小角色。1937年,丁果仙到上海灌制唱片,便把小玉珍也带上了,让她演《芦花》中的英哥。9岁时,便跟着家人登台演戏了,第一个演出的剧目是《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她功底扎实,扮相俏丽,班子里的师傅都夸她是个有前途的好苗苗。养父母是武行演员,为了给她打好唱功基础,他们专门请了师傅教唱。在严格的训练下,她很快就唱得像模像样了。12岁那年因练功不慎,双腿受伤,不能再练武功了,于是,家人决定让她改学青衣,拜在筱桂桃门下。筱桂桃给她开课传艺的第一出戏是《三娘教子》。14岁在太原“鸣盛楼”首演《三娘教子》,崭露头角,开蒙戏一炮打响。一位老先生给她取了艺名“花艳君”,意为戏剧是艺术之花,她的才艺引人瞩目。

此后,她就跟上舅舅邱树山到外地搭班演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演唱也趋于成熟,开始挂头牌、扛大轴了。出名后,她注重向老前辈多方学习,向“说书红”、丁果仙等名家登门拜艺,“说书红”为新收的女弟子辅导了《汾河湾》、《武家坡》、《芦花河》等好几出传统剧目。丁果仙也看中了花艳君勤学好问,肯于吃苦,给花艳君排了《南天门》、《清风亭》、《日月图》等多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