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带兵艺术与领导之道
2608300000020

第20章 提高说服力的艺术(1)

疏导的艺术

做思想工作要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说服则要通过疏导的方法。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和引导的意思。传说古时候,大禹治水时,吸取了他父亲鲧只采取筑坝堵洪水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川导滞”即疏通水渠、因势利导的方法制服了洪水。这种疏渠导水抗洪的方法采用至今。人们通过治水之法悟出了“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意思是:治理水患要采用疏通河道引导洪水流向的方法;管理民众则要采取广开言路,让民众把需要和不满表达出来后,再加以因势利导的方法。

部队的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要疏通官兵的思想脉络,通过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广开言路,使官兵的真实想法得以表达,合理需要得以满足,不满情绪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在切实弄清问题关键所在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通过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因势利导地把官兵不合理的需要、不正确的思想等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

在疏导方针中,疏和导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疏中有导,导中有疏;既不能只疏不导,也不能只导不疏;疏通以引导为目的,引导以疏通为前提。疏和导二者相辅相成。坚持疏导方针,就是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思想疏导贵在经常。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全面有的片面。带兵的人不允许战士把自己的各种看法讲出来,就无从鉴别其正误。只有先“疏”气让大家畅所欲言,议论纷纷;然后再“导”,帮助人们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达到说服教育,明辨是非的目的。

一些战士不分良莠,哼唱“流行”歌曲,带兵人放任不管,当然不对,但下令禁绝也不是办法。坚持疏导方针,采取寓教于乐的因势利导方法,有疏有导,不仅使问题很好解决,而且提高了战士的鉴赏能力。某部刘指导员为了引导战士欣赏学唱积极向上的歌曲,而摒弃低俗的靡靡之音,他没有采取简单说教和禁令,而是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歌曲鉴赏会,先让战士们对各种歌曲畅所欲言地品评后,他再因势利导地对战士进行教育引导,从而不仅使战士明辨了是非美丑,而且得到了声乐艺术美的享受、陶冶,心灵深处也仿佛受到了冲刷、净化。

设身处地为部属着想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在他未认识到时,你批评责备他并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和原因;而带兵者必须具有洞察这些动机和原因的睿智,在了解到了部属行为的动机和原因之后,再去因势利导地说服或批评部属。

应常想“如果我处在他的处境下,我会怎么想和怎么做?”因此,如果你认为发生事情的原因有一定的道理,或许你会理解同情他。换句话说就是带兵者要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进而较全面了解部属的观念和愿望,在考虑了对方的想法的前提下,然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把自己思想优异的一面融化进去,设法使对方自然而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想法,欣然接受你的批评或意见。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带兵者,必须学会从部属的角度来看待你的单位。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帮助部属解决问题。

同情对方的处境

“难怪你会这样想,如果我处在你的情况,我也会这样想、这样做。但是……”不论是多么激愤的人,如果听到如此体谅的话,一般都会平息大半怒气。因为这句话说明带兵者体谅理解部属的处境和想法,这样在无形中就拉近了带兵者和部属之间的距离。

著名心理学家亚瑟·I·凯蒂博士,在他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小孩子会迫不急待地叫别人看他手腕上的伤口,大人也是一样——喜欢把所遭遇的困难挫折挂在嘴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怜是一般人的通病。”

因此,说服别人的一个较有效的方法是先表示理解或同情别人的处境和想法。

倾听部属心声

带兵者要善于倾听。这是因为,首先要准确地了解一个人真实想法,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对方多说话,倾诉者话多了自然就容易有意无意地流露出真实想法。其次带兵者的耐心倾听无形中就拉近了和倾诉者感情的距离。再者心存委屈和怀有怨气的人,倾诉后不满情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宣泄,话说出来后心里会舒服一些。倾听也是尊重的一种最佳表示,表示:“我很重视你的想法、行为和信念。”最佳的学习方法仍是倾听。带兵者应该认真倾听下属想要说的话,并且努力去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各种行为后面的动机和需要。不了解影响下属行为的种种动机和需要,带兵者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和因势利导下属的行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倾听部下心声的虚怀若谷态度。只要有这种态度,部下就会察觉到,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向你表达意见的。

带着“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他到底为什么不答应?真正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等问题去倾听。

带兵者倾听时一是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使倾诉人感觉可亲、可信和可靠;二是要对对方的需要表示出兴趣,带着理解和尊重进行倾听;三是集中精神,全心投入,专注地倾听,不能左顾右盼而言他;四是尤其对待抱怨,要闻过则喜;五是要有互动,边听、边问、边答,边引导话题,谈话到一个段落时,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再让他发挥下去;六是多倾听,少发言,不要打断对方;七是要抓住谈话时机因势利导说服、引导和教育部属;八是使用口语,使用“呃”、“噢”、“我明白”、“是的”、“有意思”等来认同对方的陈述,用“说来听听”、“我们讨论讨论”、“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我对你所说的很感兴趣”等,来鼓励说话者谈论更多内容;九是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如偶尔点点头,换个姿势或倾身向前,恰当的时候微笑一下或摇摇头等。

戴尔·卡耐基说:“增强影响力的秘诀不在表达,而在倾听,大部分的人花费太多的时间滔滔不绝地想要说服他人。其实,不如让他们自己说出来。毕竟,他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事业或问题的人。因此,多问问题,听他们怎么说。”卡内基又说:“如果你不赞同他,你可能会很想打断他的谈话。不过,最好还是不要做这样危险的事。如果他们心中还有许多意欲一吐为快的事,他们多半也不会注意你的。何不保持开放地耐心倾听?真诚地鼓励他们淋漓尽致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吧!”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善于倾听的人,说服力最强。

言语不在多要切中要害

闻名于世的美国讽刺小说作家马克·吐温,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马克·吐温走进一家教堂听一个牧师的说教。说教的目的是让人们为这家教堂募捐。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有力量,也很感人。于是,马克·吐温下定决心,待会儿捐钱的时候把自己口袋里的钱全掏出来。

可是,十分钟过去了,牧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这时,马克·吐温已经觉得牧师讲得不如先前那么生动,那么感人了。他开始有点心烦了,于是,他又下定决心,待会儿捐钱的时候,只把自己口袋中那些零钱给他们,留下那些整钞。

但是,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马克·吐温已经不耐烦了。可那位牧师仍旧唾沫星乱飞,而且还没有住口的意思。这时,马克·吐温觉得他讲得一点也不怎么样,甚至开始憎恶那位牧师。所以他对自己说,待会儿我只好一毛不拔了。

等到牧师终于讲完,托着收款的盘子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马克·吐温忍无可忍,出于对牧师的厌恶,不但没有捐钱,还从盘子中拿走了两元钱。

一般人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对一些事情都是刚开始有点耐性和兴趣,时间越长这种耐性和兴趣就越小。所以,领导讲话时,切忌官腔十足,空话、套话一大堆,这样你的听众会耐不住性子,你的讲话持续时间越长,听众对你的反感越强。

如何才能使你的听众对你的讲话感兴趣,使他们紧紧地跟着你的思路走,这是每个领导都要认真考虑的。首先,你要切中要害,让他对你的话题感兴趣,然后,深入浅出,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思想。切忌空话、套话,更不要用空洞的口号,要多用充满人情味的话去打动他、感化他。《我有一个梦》、《独立宣言》等感动世界的著名经典演讲都不太长。

动听的语言,往往是言简意赅的语言。

区分对象

要针对不同性格需求和利害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语言来增加带兵者的说服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部属个性强,有的部属感情比较脆弱,有的自尊心很强等等;而且每个部属的动机需求也不尽相同。做思想工作要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而带兵者在批评教育和说服部属时,如果不顾及对方的观念、立场,硬要对方接受你的想法,必然会遭到抗拒。所以,首先一步是要全面了解对方的观念、立场,考虑对方的想法,针对部属的不同个性和需求,然后,把自己优异的一面融化进去,还要敏感地感觉到他一时的情绪、心态,寻找出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和语言,设法使对方自然而然地加以承认,才能收到好的说服效果。你唯一能使部属听从你领导的方式,就是给他所需要的东西。满足人的需要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如果你想钓到鱼,就要先问问鱼想吃什么;如果你想要采蜂蜜,那你就不要把蜂巢弄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请看下面一个对症下药地做思想工作的故事。

一天上午,某部三连干部战士正在搞战术演练,惟独一排战士王玉庭、王占国、王树平在“压铺板”。中午,指导员苗世国把三个小王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下午三个小王勉强到了训练场,但都没精打采,并表现出不服气的样子。这情景引起了苗世国的注意。三个小王都不服气的原因在哪里呢?他想起古代杰出医学家华佗治病“对症下药”的故事。苗世国想,三个小王不服,可能是自己对具体问题没有进行具体分析,瞎批评造成的。于是,他深入到班排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果然,三个小王的“病因”不同:王玉庭牙痛,几天以来都坚持参加训练,这天早上痛得实在难忍,才没有起来;王占国入伍一年多还没入党,又不是班长,听到有的战士说了几句“风凉话”,感到工作没奔头,一气之下“泡”起病号来;王树平听说团机关要调他当理发员,感到在连队干得再好也没用了,于是也压起了“铺板”。

苗指导员经过调查分析,认识到三个小王各自不同的“病因”,“药方”也就想好了。当天晚上,苗世国要来药,让炊事员做了病号饭,并亲自端到王玉庭床前。他首先检查了自己工作方法简单,表扬了小王带病坚持训练的吃苦精神。同时指出,有病应向领导汇报,如果不说,擅自旷课,不仅违反纪律,容易产生误会,而且还会耽误治疗。指导员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把小王说得心里热乎乎的。苗世国在找王占国谈话时,告诉他别人说“风凉话”不对,但也应看到自己还有不足之处。接着他又针对小王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分析了思想、工作、进步之间的关系。小王听指导员说的话句句在理,打心眼里服气了。对王树平,苗世国用**、张思德一心为党为人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踏踏实实的故事启发他,使小王解开了思想疙瘩。

苗世国针对三个小王的不同“病因”施下的“三副药”,果然奏效。王玉庭第二天病刚好,就投入了训练。王占国甩掉了思想包袱,工作来了劲头。王树平第二天也积极地投入了训练。

恰当激将

美西之战后,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当选了纽约州的州长。反对他的人指责他,说罗斯福没有纽约州民的身份,怎么能领导州政府呢?罗斯福听到这句话非常吃惊,准备辞去州长职务。他的一位好友却说:“你就这样退缩了吗?你还配被称为美西之战的勇士吗?懦夫!”这句激将法的话,使罗斯福决心和反对者周旋到底。正是这句话不仅改变了罗斯福的一生,也改变了美国历史。

成功的人都酷嗜竞争。因为竞争能使他利用机会,表现自我,并充分发挥潜力,胜过对方。现今的种种比赛,仅仅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站在优越地位”和“被人重视”的欲望。因此,有时用激将法去刺激部属的竞争意识,有助于说服部属去为某项艰难的工作任务而去拼博奋斗。古话说:“劝将不如激将。”但是,对于懦弱者和自信心不足者不适用激将法。

我们看看诸葛亮是如何使孙权和周瑜联合抗曹的: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将他。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