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宦经》
2608500000004

第4章 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是封建专制时代的一大特点

上好之勿驳。

上司喜好的东西,下属不要批驳它。

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是封建专制时代的一大特点,这也决定了下属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上司手里,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批驳上司所好,不管为公为私,都是对上司的“不敬”,很难得到上司的原谅,这也是封建官场死气沉沉、人们唯唯喏喏的本质原因。在此,统治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出语无忌的解缙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高中进士,授官中书庶吉士。解缙博学多才,机智善辩,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他。

解缙受朱元璋礼遇,感恩万分,他总是对人说:

“侍奉明主,乃读书人之幸也,我恰逢其时,敢不竭心用力?”

一天,朱元璋和解缙谈得高兴,禁不住开口说:

“朕与你明为君臣,却情同父子,望你尽可直言。”

解缙热泪盈眶,百般谢恩之后,便于当天呈递了万言书,对时政多有直谏。

在万言书中,解缙有这样的话:

“陛下进用官员不分贤与不贤,授给职务也不分轻重。建立不为君主所用之法令,所谓取之锱铢必尽;又置朋党为奸之法律,所谓的用之如泥土。监生进士,明白儒家经典又品行端正,可他们多数屈居下层属吏。孝廉人才,不知经典,为政因循,却有些人位居朝班……因此,有才能者以与此辈同列为耻辱,无能之辈又都习惯享有这种风光……”

如此真言,朱元璋看过之后却眉头一拧,颇为不快。解缙的好友得知他上奏内情,跺足说:

“你太天真了,皇上的几句好话,竞让你不知深浅,口言真情,早晚要出事的。你本是书生,应知晓禁忌,谁想你竟为读书人打抱不平,这只会让皇上怪你狂妄犯上,目中无人,还会有好结果吗?”

解缙犹是不信,仍胸有成竹道:

“皇上诚心待我,我若不切言时弊,当是忘恩欺君。皇上礼贤下士,心胸广阔,又岂能不察我之忠心?”

朱元璋虽没有治解缙的罪,但由此认定了解缙的无礼,对他渐失信任,后竟把他撵回家乡,命他在家加紧学习。

八年之后,朱元璋死去。解缙重回京城,朝廷先贬谪他当了河州卫吏员,其后才在礼部侍郎董伦荐举下,做了翰林待诏。

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解缙受到了重用,朱棣曾当面对解缙说:

“你们读书人要勇于直谏,做群臣的表率。如果使直言时政的人无所畏惧,听到直言的又无所忌恨,天下还愁不能大治吗?”

解缙深受鼓舞,他的家人却心中一紧,忙提醒他说:

“你困居家乡八年,岂可忘怀?先皇所言比皇上还要恳切,结果都是这样,你再不可重蹈覆辙了。”

解缙头脑一凉,转而又一笑说:

“皇上待我全无假作之态,想必与先皇有别。时下天下初定,若不竭诚尽忠,岂不辜负了皇上的一番美意?”

他虽有所收敛,但还是每每直谏,全不考虑个人得失。

皇太子未立时,成祖就此事暗中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便直言推崇皇长子,不想由此让汉王朱高煦所忌恨。后来因皇太子做事不合朱棣的心意,朱棣便宠爱朱高煦,仪礼典礼都超过了皇太子。解缙自恃皇上宠爱,这时又进谏说:

“皇太子名分已定,陛下就不该偏爱汉王了,这是自起争端,断不可行啊。”

朱棣心中恼怒,暗怪他离间自己的亲骨肉,开始对他疏远。解缙的家人闻知此事,力劝他向皇上请罪,并分析说:

“你自恃和皇上无间,出语无忌,难道皇上就不猜忌你吗?皇上父子之间尚有亲疏,何况对你这个外人呢?自古道天恩难测,你这样不知进退,后果堪忧啊。”

解缙自念无忧,仍坚持己见,朱棣对他的成见更深了。不久,朱棣找个借口把他贬谪广西任布政司参议,刚刚动身,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说解缙怨望不服,进而改派他去交阯,命令他到化州督饷。

永乐八年(1411年),解缙因奏事进京,正赶上朱棣北征,解缙拜谒皇太子而回。汉王朱高煦借此事报复解缙,向成祖进言,说解缙私自晋见皇太子,毫无人臣之礼。解缙于是被朱棣逮捕入狱,严刑拷掠。永乐十三年,朱棣又命人将解缙埋入雪中,活活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