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的学习力训练
2608600000003

第3章 质疑(2)

学生会提问题,善于筛选问题,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处理好这一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随着问题的解决,不仅学生能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他们还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会学,勤问,善思考,能解疑,富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学语文的“质疑九法”

在学习英语、学习理化,甚至在学习史地时,都有不少疑问,可恰恰在学习语文时,提不出几个问题。看来这里还是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方法对头了,就善于发现问题;方法不对头,也自然就提不出问题了。

那么,学习语文学会从以下九种途径对课文进行质疑:

方法一,从课题上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文眼、灵魂。抓住课题分析思考,就能提出问题。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争气”两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即在“争气”上下工夫,可提问:

(1)谁“争气”?

(2)为什么“争气”?

(3)怎样“争气”?

(4)“争气”说明了什么?

又如《旅行家树》一课,当你看到这个有趣的题目时,会想到什么?善于质疑的同学回答: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想问,旅行家与树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取名为旅行家树?我想知道旅行家树有什么特点?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旅行家树,它究竟是哪些品质……

方法二,从依据上质疑也就是知道结果,要找出其依据是什么。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可引导学生质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方法三,从文章的中心词语或中心线索质疑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如《海底世界》一课,“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中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词是中心词。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它质疑:

(1)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课文是怎样描写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

又如《草船借箭》一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中的“神机妙算”就是文章的中心词。可引导学生在“神机妙算”上质疑:

(1)诸葛亮敢用草船借箭,他预先神机妙算算到了什么?

(2)为保证借箭成功,他还算到了什么?

(3)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再如《苦柚》一课,在学习课文时,即可依据中心线索提出下面的问题:

(1)伯父为什么要买小姑娘的柚子?

(2)伯父为什么会激动地说:“我买10个。”

(3)伯父为什么把小姑娘的一筐柚子全买下?

(4)伯父所说的“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也会变甜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伯父意味深长的话是什么意思?

方法四,从课文的重点句段上质疑重点句子和重点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仙台》一课中的“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食宿操心。”抓住这句话可质疑:

(1)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写“我”受到的优待?

(2)为什么又说学习生活艰苦?

(3)这是一种怎样的优待?

方法五,从句子的有关表达形式质疑即比较是这样写好还是那样写好?为什么?如《荷花》一课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的“冒”为什么不用“长、钻”?又如《蝙蝠和雷达》中,为什么课文中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

方法六,从课文的标点符号质疑如《鸟的天堂》一课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里,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后面一个没有加引号?

方法七,从文章的结果质疑。

即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如《五彩池》一课,为什么五彩池的水能呈现那么多的颜色?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里为什么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半个多小时却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挪动一寸地方?

方法八,从课文前后之间的关系质疑如《跳水》一课,课文一开始就介绍“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这句话和后面孩子跳水得救有什么联系?

方法九,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甚至是修改意见至于质疑的好处,就不必多说了。

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问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

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上学时,常常是举手发问和第一个要求回答问题的人。他提问题,不是漫无目的或信口开河,而是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才举手。有些问题,连老师都难以作答。他回答问题,更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比较有把握时才要求试答。

实践证明,优等生总是有许多问题问老师,而你却总觉得没什么问题可问,提不出什么问题来。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开动脑筋,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质疑、解疑中长进。一般来说,解疑有以下四个途径:

一是在上课开始时向老师提问。这通常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因为这些问题已被仔细考虑过了。措词准确地提出有关前次讲课或者阅读作业中的问题,常常很快就能得到解答。此外,你感到困难的内容一般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同样会感到困难,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能要求你们对此进行讨论。但不要问类似“如何做这道题?”这样的问题,如此提问能使你得到习题答案,但对你的理解没有什么帮助。好的问题应当是“我解这道题的方法对吗?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这样提问会使你得到有用的信息——使你能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是打断讲课。如有需要,可以用提问来打断讲课,不要为此而感到害羞。特别是当一些问题模糊难解的时候,使讲课放慢速度或者停顿一下对整堂课来说是有益的。但也不能过多地打断老师的讲课,要确信你的问题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三是课间休息向教师提问。要记住一件事:在你请求帮助之前必须先独立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做过(或者试过)布置的作业中的难题。教师与学生的个人接触只能补充你自己的工作,学习的主要部分必须由你独立完成。

四是向其他同学提问。与其他同学讨论可以有很大的帮助。

在质疑这个问题上,要重视预习这个环节。

一般说来,预习时即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比如,对《白杨》一课,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不妨根据这个句子试着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去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等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

在质疑这个问题上,还要重视答疑这个环节,最好是将自己(也可把别人提的好问题纳入)提的问题分类,看哪些是查查工具书即可解决,哪些需要问老师,而老师又是依据什么来解决你的问题的……这样慢慢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一个提高。

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学”和“疑”是治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两个阶段,积学而生“疑”,“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看书有了疑问,自然要想得到正确的解释,这就促使你多看书,下工夫去钻研。一个问题弄清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你的眼光就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怀疑,才有创新。如看书发现不了问题,研究也就无从谈起。读书发现了问题,下一步怎么办呢?下一步就是考证工作的开始,那就是立假说。

以前,胡适有两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我们学习很有指导意义。“大胆假设”,是说读书要有怀疑精神。对旧说有怀疑,就想立新说,立新说就要有一个假设。

在中世纪的欧洲,几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包括太阳)都围绕地球转。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哥白尼,从小就和身为教堂主教的舅舅一起生活,并在教会学校读书。因此他很熟悉神学理论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哥白尼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天文和数学。他掌握了很多天文知识,学会使用各种天文仪器。

一次,他和玩伴们坐船游玩,惊奇地发现坐在船上看陆地时,陆地在不断地移动。这种现象让他对“地球中心说”产生了疑问,他想:“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会不会像船和陆地一样呢?地球在运动,太阳是静止的,只不过人类在地球上感觉是太阳在运动而已呢!”回到学校后,他对各种天文现象数据进行多次计算,发现神学的天文理论有很多不足,甚至相互矛盾。哥白尼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专门研究天文,为创立“太阳中心说”不懈地努力。他自己制作了天文仪器,选择了一座高楼的顶层作为天文台进行观察。经过长期的观测、计算和反复的验证,最终证明了“太阳中心说”理论,并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

尽管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推迟了30多年,但还是遭到了教会的强烈阻挠。但真理永远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以其严密的论证,无可辩驳的事实,确立了它在自然科学史上的地位,带动了科学的跨越性发展。

哥白尼在宗教势力的禁锢中提出“太阳中心说”,直接反对宗教僧侣的“地球中心说”。这是天文学上从来未有的大革命,这个假设可以说是最大胆的了。当然,假设不妨大胆,关键还在于“小心求证”。“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和他以后的科学家们用越来越多的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的,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小心求证。没有确凿的证明,假设就成为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