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潜规则
2609300000004

第4章 争做权贵代理人(4)

虽然1848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因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提出的“统一德意志”的口号却引起了德意志各邦的强烈反响。风波平息之后,奥利地和普鲁士两国都打算站出来领导整个德意志邦联。一方面,奥地利积极地号召所有德意志邦联成员重建法兰克福邦联议会,并希望通过议会来逐步实现其统一德意志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普鲁士王宫不愿意坐视奥地利在议会中一方独大,决定派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进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宣传普鲁士的政治主张并加强同其他各邦的联系。为此,36岁的俾斯麦作为普鲁士的代表来到法兰克福,并在这里开始了外交生涯。

好多年之前,罗斯柴尔德家族便已成为奥地利王宫的金融代理人了。按常理来说,他们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应该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奥地利一边,然而亲眼目睹革命的热浪及政治斗争的残酷后,法兰克福罗氏家族掌门人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在该问题上保留了十分谨慎的态度,并没有轻易表明自己的立场。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与普鲁士王国之间并没有很深的交往,但当他得知普鲁士指派俾斯麦来到法兰克福后,还是在第一时间拜访了他。

为了讨好俾斯麦,阿姆谢尔给他安排了一套豪华别墅,作为他在法兰克福的临时住所。此后,阿姆谢尔又多次邀请俾斯麦到自己家中做客,进一步加强同俾斯麦的私人关系。此时阿姆谢尔已经77岁高龄,但这位老人还是一如既往的精明和狡猾,他清楚地认识到,既然普鲁士国王能将如此重要的使命交给俾斯麦,那么这个人的能力一定不容小觑,而对家族的利益来说,结交这样的政治新星只有利没有害。此后,罗斯柴尔德家族便开始扮演着“两面派”的角色,他们一方面继续保持着同奥地利王宫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加紧拉拢普鲁士的外交代表。

这时候奥地利驻法兰克福代表图恩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来自普鲁士方面的敌意,他打算利用邦联议会来打击普鲁士的嚣张气焰,维护奥地利利益。与此同时,俾斯麦也在极力争取其他邦州的支持,挑战奥地利长期以来在邦联中的统治地位。于是,两个王国的政治斗争演变成了两位外交家的能力对抗。起初,图恩凭借着奥地利的地位确实占尽了优势。在新议会的选举中,奥地利获得了议会的首席,而图恩也获得了首席代表的头衔。对此,俾斯麦虽有抱怨,但又无计可施。

随着时间推移,两国斗争也越来越表面化了,双方甚至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荣誉争得头破血流。正当罗斯柴尔德家族还在为其中立人的身份暗自窃喜时,一个很小的争端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如意算盘。

1848年,在普鲁士财政支持下,德意志邦联创建了一支海军舰队。此后由于普鲁士拒绝继续给予资金上的援助,这支军队很快就难以为继,军官和士兵天天吵闹着要求发放薪水。这件棘手的事情后来交到了邦联议会首席代表图恩的手里,他负责将舰队开支问题提交给国会讨论。图恩非常反感普鲁士的嚣张态度,1852年1月7日,他在普鲁士代表俾斯麦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邦联议会,并最终决定用邦联资金作为担保,向罗斯柴尔德银行贷款以帮助普鲁士解决舰队的军费开支问题。图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羞辱一下普鲁士,既然你们普鲁士没钱资助舰队,那我们这些邦联成员就共同出资来救济你们。

阿姆谢尔起初并不愿意趟这个浑水,因为罗氏家族正在同其他银行家争夺普鲁士王宫的金融生意,他们不愿意为此事得罪普鲁士人。然而在奥地利的压力下,阿姆谢尔不得不与图恩狼狈为奸,合谋打击普鲁士。

果不其然,奥地利的擅自主张遭到了普鲁士的强烈反对,而俾斯麦对罗斯柴尔德家族不理会普鲁士意见的做法亦感到非常愤怒。1月9日,俾斯麦指派手下维特兹(Wetzel)去阿姆谢尔那里施加压力,逼迫罗斯柴尔德银行退出这项贷款计划,否则将遭到普鲁士的严厉惩罚。此后,俾斯麦又多次拒绝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邀请,以此来表达对他们所作所为的强烈反感。

当图恩得知此事后,开始不断打探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态度,并进行了多次交涉。图恩甚至威胁阿姆谢尔说,如果罗斯柴尔德家族拒绝提供贷款,那么他将重新召开邦联议会,将贷款业务转交给他们的竞争对手来打理。这一招准确地掐住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命脉,与各国政府建立亲密的关系一直是他们打倒其他竞争对手的关键,如果失去了奥地利政府的信任,他们将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

罗斯柴尔德家族现在的处境非常尴尬,这些狡猾的犹太人并不想得罪奥地利和普鲁士中的任何一方,只求能够同时讨好两边,继续从政府金融生意中获利。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想获得政治上的好处,必然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此时,图恩和俾斯麦两个敌对政客都在利用卑鄙的手段欺压一名貌似无辜的犹太人,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替各自的国家争一口气,这是多么令人可笑的一件事情啊!最后被逼无奈的阿姆谢尔决定拿出自己的钱来维持海军舰队的正常开销,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不得罪奥地利和普鲁士政府的情况下把问题解决,但这确实不是一个明智做法。

实际上,不管是图恩也好,还是俾斯麦也好,他们都不敢把罗斯柴尔德家族逼得太狠,更不会同意罗斯柴尔德家族自己掏腰包的做法。现在的罗氏家族已今非昔比,欧洲许多政权都与他们有着生意上的往来,他们的金融实力也大大地增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所以两国都不愿因为一点点的荣誉问题而把他们的大财主赶走。最后经过双方协商,奥地利同意普鲁士将舰队以拍卖的方式出售,所获钱款作为其之前付出的补偿。这样的结果确实对普鲁士更有利一些,他们不仅争得了荣誉,还获得了物质上的收益。

此后,为了缓和与俾斯麦的关系,罗斯柴尔德家族不断派人来拜访他,其中包括罗家两位重要人物所罗门和卡尔。所罗门等人借机会表达了他们希望经营普鲁士金融事务的强烈愿望,并将此前的不愉快归咎于阿姆谢尔的老糊涂上,称其受到图恩的恐吓才会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俾斯麦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政治家,一旦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后,他立马调整了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态度。很快地,俾斯麦与罗氏家族又恢复了友好关系。

俾斯麦此时已充分地认识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金钱实力,以及他们在国际事务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他开始主动示好罗氏家族。在俾斯麦的提议下,普鲁士国王决定授予罗氏家族“宫廷银行家”的称号。至此,罗斯柴尔德家族正式打开了普鲁士金融事务的大门。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老对手贝斯曼银行听到这一消息时,感到非常失望和懊恼,他们再一次被罗氏家族卑鄙的金钱阴谋所打败。

1859年3月,俾斯麦前往俄国圣彼得堡出任大使。临行之前,卡尔·罗斯柴尔德向他推荐了一位可靠的银行家,帮助他打理自己的私人财务,这位私人银行家就是格森·布雷施劳德。罗斯柴尔德家族打算以布雷施劳德家族作为桥梁,继续保持与俾斯麦的亲密关系,因为直觉告诉他们,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

“双色”代理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布雷施劳德家族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828年左右。当时柏林的布雷施劳德家族主要经营政府的债券生意,通过在不同的市场上交易债券以赚取其中的差价。当时家族领导者为塞缪·布雷施劳德,相对许多老牌银行家来说,他在柏林只能算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银行家。野心勃勃的塞缪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呼风唤雨的金融大腕,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由于经营债券生意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广阔的市场资源,塞缪决定投靠外国金融势力来扩大生意,打倒其他竞争对手,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成为他的首选目标。

此后,塞缪开始不断接触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重要成员,并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忠心。这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成为欧洲的金融霸主,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手,他们在柏林的生意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一位值得信赖的银行家在柏林开展家族的金融事务。双方一拍即合,不久之后,塞缪正式成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柏林的代理人。此后,塞缪在经营金融生意之外,还不断地向罗氏家族报告关于普鲁士内政和金融事务的各种情报,以帮助罗氏家族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依靠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政治和金融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布雷施劳德家族迅速从柏林其他银行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普鲁士金融业中的一颗新星。

1855年,老塞缪去世,他的儿子格森成为布雷施劳德银行新掌门人。格森完全继承了父亲委曲求全的作风,即使损失自己的利益,也要保证他们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布雷施劳德家族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普鲁士放的一只风筝,不管前者飞得多高多远,始终逃不出后者的手掌心。

经过海军舰队经费事件以后,罗斯柴尔德家族与俾斯麦的关系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当罗氏家族得知俾斯麦远赴俄国出任大使之时,他们决定在柏林安插一位亲信时刻与俾斯麦保持着联系,而格森·布雷施劳德则成为最合适的人选。在罗氏家族强烈推荐下,格森顺利成为俾斯麦的私人银行家,打理他在柏林的私人财务。事实上,需要格森管理的俾斯麦的个人资产并不多,而格森也并不在意俾斯麦能够给予多少金钱上的报酬,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能从俾斯麦手上获得第一手的政治情报和内幕消息,以此来讨好罗氏家族。此时,格森·布雷施劳德已成为一位“双色代理人”,他不仅是普鲁士政治新星俾斯麦的财务管家,还是金融巨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柏林的代理人,他利用背后金钱和政治的势力,迅速地成长为柏林金融市场的佼佼者。

1862年9月23日,俾斯麦被普鲁士国王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上台后,俾斯麦积极推行自己的“铁血理论”,主张用武力解决政治问题。当时,国王威廉一世正与议会就军队改革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威廉一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欲加强军队的建设,但议会不愿意看到国王的专制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所以拒绝了国王的军队改革提案。之后,属于国王一派的俾斯麦同议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863年3月,丹麦国王欲将普丹边境两块有争议的土地什列斯威和好斯敦划归为本国所有,这激起了普鲁士全国上下的强烈愤慨。为了削弱议会的反对力量,巩固国王和自己的政治地位,俾斯麦决定发动对丹战争,并绕开议会进行战争融资。于是,俾斯麦将求助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欧洲金融行业中可以一手遮天的大银行家们。对这些寄生在政治背后的银行家来说,政治上的波动往往预示着金钱上的盈利。罗斯柴尔德家族时刻关注普鲁士政府的一举一动。当格森将俾斯麦的计划全盘托出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赚钱机会。于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格森向俾斯麦表达了自己愿意提供金钱支持的信号。

11月,俾斯麦已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中,大战一触即发,但他还没筹集到充足的战争经费。一看时机成熟,罗斯柴尔德家族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们要求以购买萨尔地区煤矿的方式为俾斯麦提供资金。事实上,罗斯柴尔德家族早就看中了这片储量丰富的矿藏,但掌管这片煤矿的普鲁士王国一直没有答应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购买要求。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趁火打劫让普鲁士人看到了银行家的险恶用心,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之下,俾斯麦最终拒绝了罗氏家族的提议。

1864年2月1日,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起进攻。随着战争的深入,普鲁士政府财政很快就陷入困难的局面中。此时围绕在俾斯麦周围的银行家除罗氏家族之外还有不少,虽然这些人与罗斯柴尔德的实力相差悬殊,但他们也都希望借助普鲁士融资机会而大赚一笔。同时,俾斯麦也认识到罗氏家族与他们的竞争关系,于是,精明的俾斯麦以这些银行家作为筹码与罗氏家族进行讨价还价,并最终从罗家手中拿到了利率为45%的大笔贷款。虽然俾斯麦利用他的政治手腕粉碎了罗斯柴尔德家族趁机夺矿的阴谋,但他还是为其带来了丰厚的融资回报。

1864年4月18日,普鲁士取得了普丹战争的胜利。10月30日,作战双方签订《维也纳条约》,条约规定丹麦放弃什列斯威及好斯敦两个地区。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俾斯麦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令人惊讶的是,普鲁士在普丹战争中总开销为2250塔勒普鲁士旧货币单位。,却有超过3/4的经费是通过贷款方式借来的,由此可以看出俾斯麦超群的融资能力,当然这与背后银行家的鼎力配合是分不开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格森在俾斯麦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这次交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普鲁士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布雷施劳德的野心

长久以来,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之间矛盾冲突不断,虽然两国因利益需要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丹麦,但等到战事一结束,两国的政治矛盾又凸现出来。事实上,奥地利一直是俾斯麦的眼中钉、肉中刺,就在两国结盟时,俾斯麦仍不忘筹划着打败奥地利的阴谋。俾斯麦一方面加强同俄、法、意等国的关系,企图在政治上孤立奥地利,然后再寻找借口发动战争;另一方面又加紧筹集资金,用以偿还贷款和扩军备战。普丹战争已经让普鲁士把自己的家底打光了,但俾斯麦并没有因此停止统一德意志的脚步,他将筹集资金的重任交给了他的私人银行家格森·布雷施劳德。

由于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奥地利的特殊关系,因此俾斯麦不愿意罗氏家族过早地参与到普鲁士下一步的融资当中,防止他们将自己的战略意图泄露给奥地利方面。格森正好趁此机会甩开罗家的束缚,在处理普鲁士的金融事务中由被动变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