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潜规则
2609300000007

第7章 货币背后的金权较量(1)

人们知道,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史上,在不同地区,许多商品都曾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在早期金币本位制的货币制度下,黄金作为贵金属,它的地位尤为突出。然而,随着商品生产及交易规模的日益扩大,黄金供应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纸币和银行券,以弥补流通手段,而这又引发了黄金与纸币之间的兑换问题。在金本位制下,为了保持物价稳定,美国政府往往储备相当数量的黄金,而一些银行家就利用这种厉害关系,通过操纵黄金来控制政府决策,进而为自己谋取利益。下面就通过故事来揭示货币背后隐藏的银行家与政客之间的金权较量……

“强盗资本家”杰伊·古尔德

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惊人的、爆炸性的时代。美国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主们在贸易、关税、奴隶制度等问题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已变得无法协调。1860年,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美国联邦总统,美国民主党遭到惨败,这就成为南方奴隶主挑起事端的导火索。此后,美国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弗罗里达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相继脱离联邦政府。随后,它们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并另立以杰文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权来对抗联邦政府。1861年4月14日,南方军队占领南卡罗来纳州的联邦萨姆特要塞。随后,林肯政府发布讨伐令,美国内战正式打响。

战争爆发后,刚上任不久的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立即作出反应,征召约7万名民众到联邦军队服役。实际上,联邦军队此时最需要的是金钱支持,打仗要花钱,训练士兵也要花钱……起初,林肯通过大量发行纸币来弥补北方政府的财政赤字。由于当时纸币发行量是以相应的黄金储备作为准备金,这就导致政府黄金储备短时间内便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联邦政府迫于无奈,决定发行一种不能自由兑换黄金的新纸币,由于这种纸币背后是绿色的,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绿钞(greenback)。绿钞确实在短期内解决了联邦政府的资金困难,但从长期来看,势必造成通货膨胀。据统计,联邦政府在1862年和1863年共发行约6亿美元的绿钞,这种胡乱的货币发行,导致美国北部地区物价飞涨,美国民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1865年4月9日,南方政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宣布投降,美国内战结束。战争打完了,但留给林肯总统的是千疮百孔的经济和高通货膨胀率,此时治理通货膨胀成为摆在林肯面前的头等大事。为了处理货币过剩问题,政府开始逐步从流通中收回绿钞。1865年,政府财政部长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决定重新使用宪法规定的货币,所以民众不必再保留绿钞了”。

政府治理通货膨胀力度太剧烈,造成了物价急剧下跌,市场陷入通货紧缩局面,美国黄金价格也因此不断走低。据悉,从1865年战争结束时到1869年,美国境内每盎司黄金的价格由最初的300美元左右降至后来的130美元,这种变化导致外国资金大量涌入美国。虽然黄金价格巨幅变动,但作为贵金属,它的价值是无法改变的。此时,有人就想通过囤积黄金谋利,他就是杰伊·古尔德(Jay Gould)。古尔德低买高卖的策略在今天可能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一种极为肮脏卑鄙的行为。

1836年,杰伊·古尔德出生于纽约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家庭。幼年时的古尔德个子矮小、骨瘦如柴,这让他的父亲非常失望。古尔德有5个姐姐,本来父母希望家里添一个男孩以分担他们的重担,但古尔德的身体情况显然不太适合在乡下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谋生。13岁那年,父亲把古尔德送到相邻镇上的一所中学读书,并留给他一堆衣服和50美分,从那时起,古尔德就基本独立了。也许正是古尔德体格上的缺陷让他越发努力起来。在学校里,古尔德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成熟得让人惊讶。毕业后,古尔德又自学了会计和测绘等知识,干着不起眼的工作。

古尔德20岁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位贵人——制革商扎多克·普拉特。19世纪中叶,制革技术还相当落后,人们常把动物皮泡在鞣酸里进行鞣制以获得皮革。由于这种鞣酸取自一种捣碎的树皮,因此皮革的加工制造必须在有树有水的密林中进行。古尔德在结识普拉特后,便加入到制革业,还在密林深处建立起了一个加工厂。后来古尔德在合伙人的帮助下,又从普拉特手里买下了这个制革厂。然而古尔德鬼鬼祟祟、捉摸不定的性格引起了合伙人的强烈不满,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在制革厂发生过激烈的枪战。这不仅将制革厂变成了一片废墟,也损害了古尔德在制革业的声誉。

美国作家查尔斯·R莫里斯在其著作《大富翁》(The Tycoons)中曾提到,古尔德制革厂投资历程突显了其性格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体现在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当中:

1有能力应付任何艰难,熟知任何领域;

2虽然身体虚弱,却能超负荷工作;

3不断地突破边界和限制;

4具有立即在所有方向上扩张的冲动,虽然有时候没有任何的原因;

5身后总是留下一些茫然的、被他打败的伙伴;

6对法律文件有着敏锐的理解;

7能够在失败中前进,耐心寻找下一个机会;

……

在制革业遭遇挫折后,古尔德决定去纽约碰碰运气。在许多人眼中,内战结束后的美国到处是赚钱的机会,而作为全美金融中心的纽约此时已成为投机者的天堂。古尔德来到纽约后,首先关注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当时,新型铁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扩展业务、扩大规模,大部分铁路资本家都选择在证券交易所中,以发行股票方式来筹集资本。随着铁路业的繁荣发展,铁路公司股票也在快速升值,并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甚至是投机商参与其中。古尔德靠着之前在制革厂赚取的利润,在纽约开办了一家经纪公司,很快地,他将目标对准了伊利铁路这块儿大肥肉。

事实上,伊利铁路曾有段不太光彩的历史。183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特别法案,决定建立一条连接“大西洋和五大湖区”的铁路。但是,由于工程设计时出现了评估和判断上的错误,使得铁路项目在施工上遇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困难。最终,美国政府花了近20年时间才将该铁路修至伊利湖,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虽然铁路勉强建成,但由于技术、路线等问题,铁路部分地段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陡坡、摇摇晃晃的桥梁等。即使这样,这条“不健康”的铁路依然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众多投资者都对它垂涎三尺,相继争夺铁路控制权。

在这场“伊利铁路争夺大战”中,主要有三股势力:杰伊·古尔德、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以及来自波士顿的投资商联盟。其中,范德比尔特是古尔德最大的竞争对手。出生于纽约斯坦顿岛的范德比尔特是一个以心狠手辣著称的商人,靠着航运、铁路、金融等业务,他迅速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据说,这位首富特别擅长与政客、法官讨价还价,他常常将装有大笔钞票的包裹送到政客、法官手里,再用甜言蜜语说服对方,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虽然在投机方面,范德比尔特并不是特别在行,但在对伊利铁路控制权的争夺上,他也是志在必得。

为了夺取伊利铁路的控制权,古尔德找来了两位得力助手丹尼尔·德鲁(Daniel Drew)和吉姆·菲斯克(Jim Fisk)。德鲁原本只是一个牲畜贩子,后来靠着卖蒸汽船发了大财,他与“蒸汽船大王”范德比尔特可谓是多年来的老对手了。狡猾的德鲁曾经操作伊利铁路股票价格,诱骗范德比尔特卖出该公司股票,但被老谋深算的范德比尔特识破了。由于德鲁曾多次“调戏”伊利铁路公司,后来竟落了个“华尔街妓女”的恶名。菲斯克比古尔德小一岁,成长于新英格兰新英格兰,当地人常称之为“纽英仑”,是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六个州,由北至南分别为: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塞州(麻省)。马萨诸塞州(麻省)首府波士顿是该地区的最大城市以及经济与文化中心。一个普通农场里,之前他曾做过沿街叫卖的小商贩,还在马戏团当过场地工人,后来靠着内战期间走私棉花而发家。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笨蛋凑在一起尚且如此,更何况像古尔德、德鲁和菲斯克这样无比奸诈的投机商,三人结盟必将引起华尔街的轩然大波。古尔德在二人的帮助下,暗中利用借款鲸吞伊利铁路公司的股份。他们投机的目的很明确,先取得公司控制权,剥离最有价值的资产,然后再将剩下的东西抛售出去。

随着古尔德在伊利铁路公司势力的不断增大,范德比尔特终于开始反击了。范德比尔特开始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进伊利铁路股票,抢夺伊利铁路公司的控制权。面对范德比尔特来势汹汹的攻势,古尔德并没有继续购进股票,而是向公众发行了价值为10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当范德比尔特抢购伊利铁路股份时,他们便把这些债券转换成股票进入市场流通。这些凭空增加的股票没有降低古尔德手中的股份,而是降低了伊利铁路的股价。虽然范德比尔特号称美国首富,但他的财富都沉淀在公司、企业等实体里,此次购买铁路股票的资金大多是借来的,需要支付巨额抵押金。所以,股价下跌不仅没让范德比尔特获得有利的购买价格,反而遭受了巨额亏损。如果范德比尔特想要不受损失,必须继续购买这部分股票以提高股价,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古尔德等人正是抓住范德比尔特缺少现金这一软肋,妄图一举将其击败。

范德比尔特终于意识到古尔德的险恶用心,立即找到与他私交甚密的法官乔治·巴纳德,要求后者彻底清查古尔德私自发行债券的违法行为。接到传讯后,古尔德等则找来其他法官出庭为自己辩护。巴纳德在范德比尔特的威逼利诱下,最终宣布以藐视法庭的罪名逮捕伊利铁路董事会全体成员,这迫使古尔德等人连夜逃到临近的新泽西州。由于美国各州的法律不尽相同,他们因此侥幸躲过了法律的制裁。

此时,各种不利情况让范德比尔特迎来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伊利铁路公司股价在古尔德等人操纵下正在“自由落体”,而范德比尔特本人又被借款的抵押金压得透不过气来,此外他与古尔德等人的官司也陷入僵局。不仅如此,为了打败范德比尔特,古尔德还大肆收买政治家和官员为他卖命。据伊利铁路一位审计员透露,古尔德和菲斯克在1868年的6~7月共散发了将近60万美元的“特别开支”,其中重要受益人包括:给他“蔑视法庭”传票的法官巴纳德、州议员威廉·M特威德以及伊利铁路公司的高管等。有了这些坚强的后盾,古尔德不久后便大摇大摆地出现在纽约街头。

最后,陷入困境的范德比尔特被迫与古尔德等人和解,放弃了自己在伊利铁路公司的董事职务,古尔德顺利当选董事会主席。当然,这位美国首富也没吃亏,临走时他从公司拿走了大约9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回购款,将伊利铁路公司压榨得仅剩一副皮囊。古尔德凭借着自己的野心与手段,取得了伊利铁路公司的控制权,那年他才32岁。然而,这场“伊利铁路战争”只不过是古尔德为实现其野心而进行的一场热身赛罢了。

有了伊利铁路的先例,古尔德一伙人如强盗般,在美国的铁路项目上大肆扫荡,从中西部到东海岸,从伊利铁路到宾夕法尼亚铁路再到纽约中央铁路,到处都是对古尔德的咒骂声。美国史学家亨利·亚当斯对此曾这样评价,古尔德就是“一只蜘蛛……在角落和黑暗里织了一张大网”。自此,杰伊·古尔德就被冠以“强盗资本家”的称号。

1869年,当各大铁路战场还在抵抗以古尔德为首的“强盗”集团的侵略时,古尔德发动了美国金融史上臭名昭著的“黄金囤积案”。这个事件完完全全地暴露了美国内战后金融市场的脆弱和政治的腐败,并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恶劣影响。

黄金囤积案:黄金炒作的故事

早在1862年,为了抵御黄金和美元兑换风险,华尔街银行家们就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旁边成立了一个黄金交易大厅,来到该大厅做交易被投资者公认为是最冒险的行为。这里总是烟雾缭绕,汗臭与酒气混合在一起令人窒息,这里天天上演着勾心斗角、喜怒哀乐。有人将这里比喻成“通向天堂的路口”,也有人说这里是“坠入地狱的通道”。截至1866年,交易厅的多数会员都组建了作为清算机构的黄金交易银行,这大大地提升了黄金交易的规模和效率。此时,黄金交易所中每天的平均交易量已高达7000万美元。

1869年以后,粮食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好多商人都以信用方式从农场主那里购得粮食,然后利用海运通道将收集来的粮食出口国外,再将从海外收回的销售款项支付给农场主。以信用为基础的粮食贸易,大大地增加了美国的出口规模和利润。但由于美元在海外不是法定货币,所以商人们通常要把他们从海外收回的黄金兑换成美元,再支付给农场主。因此,纽约黄金交易所门庭若市,来这里拿黄金兑换美元的商人络绎不绝。古尔德看到眼前黄金交易市场的巨大机遇,他那像迷宫一样复杂的思维又运转起来。

古尔德不是出口商人,但由他控制的伊利铁路公司却经常与出口商打交道。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古尔德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市场上黄金的价格上涨,黄金就能够兑换更多的美元,那么以美元定价的粮食等出口品在海外的价格就会更加便宜,这样情况会刺激出口增加,进而促进铁路货运量的大幅度增长。古尔德还从大量关于黄金储备的资料中发现,由于纽约黄金交易所规则还不完善,只有价值为2000万美元的黄金在其中流通,而美国政府掌握着大约7000万~1亿美元的黄金,如果国库的黄金不进入市场干预价格,那么黄金价格可以轻而易举被人操控,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而获得巨额的收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岂不是能大赚一笔?经过反复商量和思考,古尔德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