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明朝晋王府
2612100000001

第1章 明朝晋王府的地理方位

明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皇三子朱棡为晋王,国太原。次年十月开始为晋王建造府第。初,府址选在古晋阳城遗址之上,据史志记载“木构已就,一夜大风尽摧”,主者以为不吉,方移址太原府城外东北另建。洪武九年(1376)三月,晋王府竣工。当年又将府城向东、北、南三面展筑,将晋王府括入府城之内。

据史志记载,晋王府殿宇宏丽,为明朝各王府之最。坊间所传称的明代“锦绣太原城”,晋王府为之增色不少。

清顺治三年(1646)四月十二日夜,晋王府突起大火,据方志记载,“烈焰烛天,俱成五色。比日出,自内城,至宫门、大殿、东西斋殿、灵寿等宫尽被焚毁,飞灰蔽野,烟烬逾月始息”。

晋王府被焚毁后,经过清代、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房屋建造、街道建筑,今日难以考其详细规制。幸而今存有清代绘制的《山西省城全图》、民国时期的多种山西省城地图,以及因晋王府而形成的历史地名,为考证晋王府范围提供了珍贵资料。

晋王府分外城、内城(宫城)。在清代,精骑营曾驻扎在宫城遗址,而后渐渐形成了以精骑营命名的街道——精营街。自西向东依次为精营西边街,北接新民三条;精营西二道街,北接新民二条;精营中街,北接新民头条;精营东二道街及精营东边街,均南北走向。上述五条街区之北有新民中正街,再北有新民北正街,为民国时期形成的两条街道;之南有精营南横街。三条街道均东西向。明代晋王宫城即内城,就坐落精营东边街、精营西边街、新民北正街、精营南横街四围之内。此四街即晋王府宫城城墙所在地。

晋王府外城,据《永乐大典》记载:“城周二十里。”此说有误。明太原府城城围二十四里余,晋王府城绝不可能周二十里,当系十里或十二里之误。顺便说明,明代营造尺一尺,大约为今一市尺的九寸多,一里约为今572.4米。因此,晋王城城围大约十余里。

肖墙为晋王府毁后所遗地名,乃外城墙所在地。晋王外城范围,西至肖墙路(今概称三墙路)由晋王府西城之西肖墙、上肖墙和北肖墙及今柳巷北路北段(柳巷北口至南肖墙西口一段,太原解放前乃西肖墙的一部,打通府东街之后此段与柳巷合并称柳巷北路);南至南肖墙及其以东的杏花岭;东至东城街(民国时称东肖墙)及其北之小东门街;北至坝陵桥南街。今之府东街直贯晋王府址,穿越府内社稷坛(今称天地坛),将旧时南北向的晋生路、新开路、南华门街等街道切割为南北两段,与旧时大东门街连接,拓宽为太原市的东西主干道。

贯穿晋王府址的另一条南北向主干道是五一路,乃新中国成立后所拓建。旧时自南向北依次有首义门街(至上官巷西口段)、红市街(至上马街西口段),三街相连而街名各异。红市街北口抵晋王府前的东、西夹道之间,形成了一个“丁”字街。打通五一路时,从东西夹道中间拓开,连接晋王府址内的民国时的新开路及精营中街、新民头条等街道一直向北。今天的山西省军区及大教场、原省监狱(民国陆军监狱)、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民国时川至医院)、太原市体育局、原杏花岭体育场、北仓巷(晋王府广盈仓,清代大盈仓)、东花园、裕德里、典膳所等机关街道均在晋王府外城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