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2615400000011

第11章 每天读点生活哲学(5)

过去虽然遗憾,但是生活总还要继续。有些遗憾可以愈合,有些却不能,就如同伤得太深总会留下疤痕一样。而在事发之后又去追究这疤痕的来历——是自己摔倒留下的还是他人用利器划伤的——已经毫无意义。这疤痕已是实实在在地留在那里,可能一辈子都挥之不去。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这疤痕的存在,久而久之,会发现这伤痕其实也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记录着过去的某段往事。一些事情你强要忘记,却只能更增添痛苦,就如同未愈的旧疤揭掉之后反是鲜血淋漓一样,不如默默地接受,暗暗地藏在心底。请相信,时光的流水会把尖锐的砾岩磨成圆润的鹅卵石。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其实未来怎么去抓?未来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谁能够保证,我们在失去往者之后,现在所做的就一定能够赢得来者?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心态和胸怀。“做完每一天的事,就让这一天过去吧!”美国哲学家爱默生写道,“你已经尽力了。毫无疑问,当然会有一些错误和荒诞的事,但是要尽快把这些都忘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好好地、安详地,并且以不为过去无聊的事所阻碍的极好精神开始新的一天。这一天才是最好最美满的一天。这一天有着希望和新的事物,真是太宝贵了,因此你连一刻时间都不可以浪费在懊恼上面。”错过了就别后悔,因为后悔不可能改变现实,只会破坏未来的美好,给未来的生活增添阴影。

最后,让我们牢记卡耐基的话:“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请学会原谅我们自己,学得豁达一点。”

能忍则安——忍一时海阔天空

《百喻故事广释》中有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只野狐与一只野鹿,同住在一棵大树下。树因风吹而折断了嫩枝,砸在野鹿与野狐的背上。野鹿对此并没反应,倒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但野狐就无法忍耐,打算迁移。临走时野鹿对它说:“这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又能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何要离去?”

“不,我受不了,你觉得好你就住下好了!”野狐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野狐来到一处旷野之地,此处气候昼热夜凉,野狐对这忽冷忽热的气候又无法忍受,没住几天又走了。临走时又有一只野鹿对它说:“狐兄,这里气候虽差,但没有虎狼出没,比较安全,你还是安心住下来吧!”

“不,这反常的气候我难以忍受,我一定要走!”最后,野狐到了一处气候好,环境又优美的地方,觉得这是一个很理想的住处,便住下了来。但住下来后,才发现此处有凶猛的老虎,野狐却又贪恋这里的舒适生活,不愿意离去,最终命丧虎口。

人生在世也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们唯一能做到的,也许就是忍耐,一旦在该忍而不能忍时,就会造成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后果。痛定思痛、吸取教训以后,我们会发觉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自己忍不下那一口气。忍是心头一把刀,的确很难做到。凡事委曲求全、一再忍让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然,忍的当时怎么会心痛呢?但在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环境,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正如佛家所说的,这是“五浊恶世”。如果稍有不如意就采取放弃的态度,最终不会有理想的结局。所以你要忍耐,就像河岸上的鹅卵石,在河水的冲刷下,在互相的磨擦拥挤中,去除棱角,渐趋光滑。人也一样,只有在大众中,才能更快地改掉陋习,从而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由于不小心,进门时他的头撞在了门框上。前辈笑笑说:“很痛吧?但这将是你今天到我这里来的最大收获。”正当富兰克林感到不解时,前辈一语双关地说:“该低头时就低头啊!”富兰克林揉着脑袋说:“前辈,你的话让我一生受益。”

是啊,该低头时就低头,无论你是谁,这点都很重要。比如朋友之间会为一些小事而斗嘴,吵着吵着,年轻气盛的双方都不肯低头,友情就这么被割断了;情侣之间会因不能互相谦让,非要死死坚持所谓的“原则”做出“覆水难收”的傻事,爱情也就迅速消失了;亲情亦不能幸免,因心胸狭隘、不能宽容而导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例也不在少数。回首当初,倘若能够做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话,恐怕结局就是圆满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忍耐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说忍耐是目的,在于忍耐能够让人心胸开阔,虚怀若谷,容天下难容之事;说忍耐是一种手段,在于忍让绝非怯懦,总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暂时妥协,而不是永远把自己压抑下去。就像一个弹簧,尽管处于收缩状态,但一直保持向上弹出的姿态。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顺势爆发。

在中国哲学中,有关刚强与柔弱的辩证关系是讨论颇多的话题。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实是深知事物转换之理的极高智慧。老子曾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是,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于柔弱的地位,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应该说,老子的哲学对中国的为政者影响非浅。

春秋时期,三家分晋从而使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当时,晋国最有势力的大夫实际上有四家,最强大的是智伯瑶。他想独吞晋国,常显得非常跋扈。当时,赵襄子刚继父位,立足未稳,在宴请智伯瑶时,智伯瑶当着其手下的面打了赵襄子,赵襄子隐忍不发。但后来当智伯瑶威逼三家大夫供奉于他时,赵襄子却首先表示反对。在使智伯瑶的野心暴露之后,赵襄子联合其他两家大夫,灭掉了智伯瑶。

这故事说明智伯瑶的跋扈招致了失败,而赵襄子的隐忍却奠定了取胜的基础。

汉代的张良曾受到高祖刘邦的称道。但在张良年轻时,曾有这样的故事:

一次,他漫游在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故意将鞋坠落桥下,然后叫张良去捡。张良虽有些怨气,却没有发作,老老实实地下去捡起了鞋子。

老翁非但没有感谢,反叫张良给他穿上,张良知道他是故意刁难,但又忍了,而且跪着给老翁穿上了鞋子。

老翁看也没看张良,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张良恼怒是必然的,但望望背影,也只是摇头而已。谁知老翁又折回来了,说:“小子可教啊!五天后的黎明在此等我。”

后来张良得到老翁授予的兵书。正是依此兵法,张良学有所成,帮助刘邦成就了霸业。

中国有句俗话:“到什么时候出什么劲。”张良之所以能忍受住老者的百般刁难,就因为他看出了老者并非寻常之辈。因此,在关键时刻,就把自己隐忍的素质表现了出来,对老者唯命是从。坚忍是一种素质,不在于你处处坚忍,而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把这个“忍劲”使出来,而不是现学现用。况且,这种素质也不是学来的。

忍耐是品质、是休养,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智慧和谋略。前者有助于修身,后者有助于立业。

提高自身修养,我们需要忍耐。生活中要忍,夫妻之间要忍,陌生人之间也要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简短的14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成就大事更要忍。“士可杀而不可辱”式的清高,可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常是英雄之举,而此类做法,多与清高相去甚远。清高是一种品格,而坚忍是一种素质。正如刘海粟大师所言:“我一生更多的时候是被误解。何谓丈夫?何谓坚强?在别人活不下去的环境中活着,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你不要怕,要挺住,不要被人一压就垮了!压力越大,你越要争气,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三思而行——别让理性成为激情的奴隶

有一次,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一个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的问题。

“什么是勇敢?”苏格拉底随意地问一个士兵。

“勇敢是在情况变得艰难时能坚守阵地。”士兵回答。

“但是假如战略要求撤退呢?”苏格拉底接着问。

“假如这样的话,就不要使事情变得愚蠢。”

“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苏格拉底问。

“我猜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士兵回答。

“我也不知道。或许它正好可以开动你的脑筋。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苏格拉底又问。

“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苏格拉底说。

“对。”士兵回答。

这个士兵开始的时候还知道什么是“勇敢”,但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他最后终于丢弃了自己的成见,认为“勇敢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

确实,冲动是魔鬼,常常使我们失去理智,干出蠢事。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美国加州有一个叫彼德的人,他有一台货车,平时非常爱惜。有一天,他4岁的女儿用硬物在他的货车上划下无数道刮痕。他愤怒极了,用铁丝把女儿的手绑起来,让她在车库里罚站。当他想起女儿的时候,已是4个小时之后了。女儿的手被铁丝绑得血液不通,只有截去手掌才能保住性命,女儿就这样失去了一双手。而半年后,他的货车进厂重新烤漆,又像全新的一样。女儿看着货车说:“爸爸,你的货车好漂亮哦,看起来像台新车。”然后她天真无邪地伸出那双截断的手说:“但是你什么时候把手还给我呢?”彼德再也承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竟然开枪自杀了。

只因一时之气,便毁掉了女儿的双手,而因一时之悔,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可谓震撼人心!回头想想,一切不过源于能够弥补的过失,却因一时的冲动,犯下永远不能改正的错误。冲动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世上没有后悔药,有些事错了就是错了,永远没有回头的机会,而如果再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们还会执迷于当初的狭隘,还会让冲动蒙蔽心窍,做出害人害己的蠢事吗?

一位妻子因经常为琐事与先生争吵而痛苦不堪,便找到母亲倾诉苦闷。母亲听完之后,起身给她泡了一杯茶。她喝第一口茶时因苦涩难咽竟然吐了出来。母亲让她再喝一口,她又喝了一口,却不觉得那么苦了。母亲说:“喝这种茶不能急,要细细品味,每一分钟都有不同的味道。”她又喝了一口,浓浓的清苦过后竟是一种甘甜。母亲拿出一只小木盒,里面装着这种有着特殊味道的茶叶,另外还配有一只透明的小碗,碗的底部有几行小字:“试一试你对人生能付出多少勇气,1分钟,味道太糟糕;2分钟,我们理解你的感受;5分钟,有一些清香;6分钟,苦尽甘来,你尽可以开怀畅饮。”母亲说:“如果对生活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就连一杯普通的茶都会欺骗你。所以,你要凡事冷静6分钟,6分钟以后,可能就会别有洞天。”

不错,凡事冷静6分钟,你可能就会对同一件事情作出不同的评价,采取不同的举动。很多时候,人们因为性格、因为某些让人不能接受的小事,便头脑发热,大动肝火。冲动像伺机逃出心灵大门的魔鬼,指挥我们做出毫不理智的行动,而往往平静之后,才知后果早已无法收拾,自己终将陷进另一轮的困惑当中。悔吗?当然,可惜晚矣!

有一则笑话很能说明问题。一辆耀武扬威的大卡车后面钉着一块大木牌,上面写着:“本车与他车相撞17次,其中15次胜,1次平局,只有1次失利。诸君在撞我之前要三思而后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卡车”,不与人“相撞”几次后不懂得收敛,而结果是好是坏,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不仅用来劝那些肝火旺盛之人,更是一句深刻的人生哲理。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深思熟虑后再付诸行动,这样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说的:一只狐狸到井里去喝水,可井太深,进去以后就出不来了。这时有一只山羊也想来喝水,狐狸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于是花言巧语地骗山羊也到井里来喝水。等山羊喝完水后,狐狸就借着山羊的身体,跳上了井口,而把山羊丢在了井里。山羊不住地埋怨狐狸不讲信用,狐狸却对它说:“老笨蛋,如果你够聪明的话,就应该先看清出路才对,否则不是自讨苦吃吗?”说完,狐狸转身走了。

有时候,人就和这只“不看清出路”的山羊一样,做事不经过仔细的思考便着手行动,待到发现困难重重时,往往已经无法回头。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仔细考虑,周密计划,然后再去付诸行动,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凡事冷静6分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三思而后行,无异于处世交际的法宝。掌握了这个法宝,成功才不至于和你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