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哲学
2615400000005

第5章 每天读点人生哲学(4)

曾经有位朋友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悔恨——他好赌,把自己做生意赚来的钱全部输光了,于是他觉得自己再没有翻身之日,整日颓靡不振。他对我说:“原来我赚了那么多钱啊!用来做什么不好啊,可是我却因为好赌全部输光了!我不如一死了之。”

我这样劝他:首先,我问他:“时至今日,如果你还有那么多钱,你会不会拿去赌?”他回答说:“一定会。”于是我对他说:“你根本不用后悔。因为你从来就没有富裕过。如同现在一样,一贫如洗。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伤心后悔呢?”他表示不解。我说:“既然你一有钱就会拿去赌,不做其他事情,那么,无论你有多少钱,全都只属于赌桌。既然这样,你凭什么说自己有钱呢?”他无语。然后,我劝他,有节制地生活,不让欲望完全操控自己,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就拿赌博来说,不如和自己赌一把,以后再不参赌。那样,你赚多少钱,就有多少钱。所以,不为赌博所累,有节制地生活,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这件事说明有节制地生活才会快乐和自由。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诱惑——金钱、美色、权力……我们只有在这些诱惑面前稳住阵脚,有节制地生活,才能快乐和自由。沉溺于任何诱惑之中不能自拔,都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有的人为金钱所扰,认为钱是万能的。但是,钱是赚不完的,在忙于赚钱之余,不妨放下身心,给家人打个电话,或与朋友们接触,或是放下身心去旅行,让赚钱变得有节制,如此一来,生活顿时变得精彩和放松了。

还是对自由主义深有研究的哲学家柏林说得好:愈是自由的地方,节制愈加可贵;否则自由会成为自由的屠夫。

一念之差——善恶本存乎心

自古以来,黑与白总是相伴而生,光与影总是携伴同行。同样,善与恶也是一母同胎的双生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并随时处于转化之中。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恶也”。

善与恶能够并存吗?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恶的存在,你如何才能知道何为善?没有恶的反衬,善的存在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有这么一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我也同样相信“人之初,恶存之”。其实善与恶是一同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在你心中有善念的种子的同时,恶应该也同时在你的心里安了家。至于日后是谁先抢占先机,就要看是哪个先接触到那片纯洁的心灵,哪个在这个“白板”(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上渲染得更多些。任何一个人就算他一生都做坏事,我也相信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有那么一块地方是柔软的,而在那块土地上,寄存着善念的根苗。一样的道理,为善之人也不可能心中永远都是善念,在他的心中一定也有着这么一个地方潜伏着恶的基因,一有了外在的诱因,就会疯狂地蔓延和肆虐。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黑白之分,我们经常看见的,往往是黑白之间相融合的灰色地带。而善与恶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善恶划分,大多时候也是善恶掺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妄下定论。以不同的角度、不同观点来看,事情的定论也许就是截然相反的结果。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霎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地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一个越国老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不赶快解开绳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势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一样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儿,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终于稳定了一些。老艄公望着风雨同舟、共渡危难的人们,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这是庄子讲的一个故事,成语“同舟共济”就出自这个故事。但故事中老艄公的话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这条船上岸以后,吴国人和越国人又会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拿起刀枪,兵戎相见。当时之所以能够同舟共济,“相救如左右手”,是因为“死地”逼出的“活路”。上面故事中的吴国人和越国人在彼此的眼里,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所以说,没有人天生就是纯粹的好人,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好人和坏人的区分实在太绝对了,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正如佛家所说的,善恶发端,仅在人的一念之间。发善心还是萌恶念,全在于当时的处境。所以,佛家总是抱着治病救人的热情拯救世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明证。可见,佛家对善恶的洞察何等深刻!

一个武士向一个老禅师询问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禅师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时间跟你论道。”

武士恼羞成怒,拔剑大吼:“老头无理,看我一剑杀死你!”

禅师缓缓道:“这就是地狱。”

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气和地纳剑入鞘,鞠躬感谢禅师的指点。

禅师说:“这就是天堂。”

所以说,天下只有好的行动,没有好人;同样,天下只有恶的勾当,没有恶人。对这一点阐述最为详细的是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他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说,人之本心本无善恶,做出善恶之事不过是意念之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提出了其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论断。“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在这一点上,王阳明的论断是伟大的,也是独特的,因为他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化解了哲学史上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他把“善行”同“人性本善”、“恶行”同“人性本恶”区别了开来。在王阳明看来,人行为之善恶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在当时情景下的“一念”之间,而不能由此推断这个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对于人的本性而言,是无所谓善恶的,正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人心难测,更多的时候是一念之差,怎能通过一个行为或一件事情盖棺定论呢?

正如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所告诉我们的:正邪、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名门正派做恶事也是邪教;邪教替天行道、行侠仗义也是正派。不知金庸是否受到王阳明的影响,但其所表达的观点却是阳明先生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你不是因为是好人,才去做好事,而是因为你一直在做好事,你才是一个好人。

挣脱无聊——跌宕起伏是人生

无所用心,无所事事,没有激情,没有冲动,人因此而感到自己的虚无,自己的沦落,自己的无力,自己的依赖,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空洞。人们找不到真正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做什么好。心灵是如此空洞,于是感觉到了无聊。

帕斯卡尔说:“人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其本意在告诉我们,世界上最让人不可忍受的事情就是无聊和无所事事。它甚至比劳苦的工作更让人不能忍受。于是,人们就以辛勤的忙碌和游戏消遣来排除自己的无聊,用各种事体来填充自己的空洞,用热闹和纷扰来掩盖自己的心灵空虚。虽然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刺疼我们,但幸运的是,一点点小事也可以安慰我们,它可以转移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开心。

帕斯卡尔说,正是这种忙碌和消遣才是我们最大的不幸和苦难。“唯一能安慰我们的东西就是消遣,可是它也是我们的可悲之中最大的可悲。因为正是它才极大地妨碍着我们想到自己,并且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消灭自己。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会陷于无聊,而这种无聊就会推动我们去寻找一种更可靠的解脱办法了。可是消遣却使得我们开心,并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到死亡。”就像今天的人们沉湎于网络游戏一样,消遣背后其实是更大的无聊和空虚。所以,消遣是恶,快乐是罪。

帕斯卡尔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悲剧性。正如他所说,人最不堪忍受的就是闲适和无聊,当一个人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时,他就会感到自己的虚无,从他灵魂深处会出现阴沉、悲哀、忧伤、绝望的情绪。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死后在路上行走,看到一座城堡,门口的人将他召唤进去,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珍馐美馔、金银财宝,他无须工作,唯一的生活就是吃喝玩乐。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开始烦躁不安,想要找事情去做,而门人拒绝了他。他恼怒地说道:“这样的生活,还不如下地狱。”门人笑着说:“你以为这是哪儿?这里就是地狱。”

当人们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该做什么好的时候,就到了地狱。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要是帕斯卡尔,他一定会说:“空虚就是地狱。”其实,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聊,已然不是真正的无聊。真正的无聊是对最不堪忍受的事情处于完全的麻木。意识到无聊,乃是反省的开始。人的优势就在于他有一种基于伟大原始天性的本能直觉,能够潜在地意识到幸福实际上不在于消遣和娱乐,而在于人生的跌宕起伏。人生不可能平静得像一潭死水,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只要它是真实和强烈的,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有泪水,我们才会去珍惜难能可贵的幸福;有奋斗,我们才能细细品味成功的喜悦;有生命的起伏,我们才会在人生的跌宕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与坚强。

真正的人生应该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曲线,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样的人生才是刺激的。这时,你才会真正感到有家可归,感到有依靠,有根基。平平静静的人生,如果连一个浪花都掀不起来,生命中也就少了很多让人回味的切身体验。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人生是跌宕起伏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事情很坏,但是也许明天后天就会变得很开心,不要放弃就好了。”

奔跑,而不是静止,才是人生的状态。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以生活化的语言和场景真实地诠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在影片里,奔跑则成为主人公加纳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在追逐着自己想要的东西,人生是动态的,而静止的人生则是一潭死水,只有时间的自然流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只有不停地追求,才可以达到自己的梦想。正如这部影片描述的那样,在落魄失意中,主人公加纳没有迷失自己,他给自己一个梦想和未来,站在篮球场内,扶着铁丝网,他对小小的儿子说,当梦想来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地抓住它,绝对不让它溜走。威尔·史密斯(加纳的饰演者)在接受采访时说:“你只要能创造一种东西,不去否认它,你就会获得更多的力量。不管实际情况怎么样,你都要超越它。你必须相信成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加纳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生状态。

影片自始至终都在奔跑,在梦想的名义下,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或者说希望。加纳的梦想是当一名证券顾问,可是,一个高中毕业的穷人,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敢冒出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更何况竞争相当激烈,海选中的20个合格者,在试用6个月后只有一人会胜出,因为名额只有一个。而且在试用期间,没有任何报酬,几率小得令人不抱希望,可是他赢了!正如加纳所说:“只要他们要录取一个人,那个人就有可能是我。”

人生也许正是在这种不懈追求和跌宕起伏中谱写着自己辉煌的篇章。

洞察生死——拷问人生之大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