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261800000018

第18章 我行我素创意生存 (1)

第三章第四节我行我素创意生存 (1)

一些人的盲从

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令我们捧腹之余,不难引发有关各国文化差异的思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却不乏实例。

前几年流行事物中最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于山地自行车的青睐。该车型适宜爬坡和崎岖不平的路面,在平坦的都市马路上却毫无用处。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作出灵巧的机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真正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表面上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却一塌糊涂,而这份潇洒背后的代价,更与何人言说?

但是,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荡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缺乏自信心、盲从他人,往往给自己带来损失或伤害;而要想在生活中、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摆脱盲从众人的不良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难见,为人之所不能为,并坚信自己终究会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张扬自我个性

在今天,传统的“老枪”已不那么好用了,“出头鸟”太多了。老枪顾此失彼。而且几乎每只不畏枪击的出头鸟都在独享一份飞翔的自由,独享一片蔚蓝的天空。他们个性里独一无二的优势得以充分地施展,这使他们出人意料地走在了众人之前,争得了本来就属于他们的那种曾经深埋的幸运。

“沿着你自己最深刻倾向和最强烈特性的路线前进,并仍然忠实于体现自己人性的可能。”这是莫里斯对独一无二的注释,他认为独特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他说:“个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很顽强,也很重要。”独特性是人的生命力的个体标识。在我们与人打交道时,在我们为群体、为他人服务时,并不意味着你该把自己混同于别人,也没必要强求自己完全化解到人群里去,即使要体现人的共性,仍然是以你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达为好,这样才能把自己具有“深刻倾向”和“强烈特性”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独立的人。

盲目从众已无法在当今的社会中立足。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已经同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紧密相连。竞争的年代,不仅是才能的竞争,更是个性的竞争,你不清楚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了解自己潜在的优势,就很难凭真本事去参与竞争,就很难在择优的环境中显出实力,那么你的愿望就只能是愿望。要想施展自我,要想心理宁静,要想不被别人牵着走,只有认真地剖析自我,确认自我,勇敢地摔打自我,尽力开发出自我的价值,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

张扬独一无二,除了自我凝聚、甘于寂寞外,还需要勇气。勇气是为智慧与才干开路的先导;是向高压与陈规挑战的利剑;是同权威和强手较量的能源。

1888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收到的征文中有一篇被一致认为科学价值最高。这篇论文附有这样一句话:“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这是在妇女备受歧视和奴役的19世纪,走入巴黎科学院大门的第一个女性,也是数学史上第一个女教授——38岁的俄国女数学家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娅的杰作。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我们自身存有的旧观念,“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这句至理名言鼓舞了众多敢向自己挑战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敢为人先的真正勇士。

正因为敢与习惯势力决裂,敢与多数人相悖,所以才发现了新奇的路,才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也才吸引了多数人的关注,这是那些有特殊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特点。

我行我素,独辟蹊径

在讨论爱因斯坦的个性时,提到过他的“孤独的旅客”之说。他说:“当我孤独地生活在乡下时,我注意到单调的生活怎样激起了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的孤独论让我们联想到易卜生的“孤立宣言”。人的历程里既要有与环境相通的开放的一面,又要有作为一个生命结点“封闭”的一面;而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在这种自我凝聚的内心活动里发育起来的,尤其是那种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内涵,更需宁静致远的独特自我意识。

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引导,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有了独特的个性倾向。但仍然有不少人怀有巨大的传统惯势,做什么事,只要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或一旦有人出“新”,大家马上争相模仿,使每一种“新”在瞬间就变为“潮”,继而沦为“旧”。结果事态的发展,密处极密,疏处极疏;流向也是忽东、忽西,人心惶惶,找不到自己稳定的位置和优势,更难想到去创造什么了。所以在我们还没被潮流冲昏时,不妨看看有些人是怎样在经济大潮中独辟蹊径找到自己的归宿的。

美国现代小说家安德森原本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商人,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但是他一心想当文学家,36岁时居然下决心抛弃产业,专事创作。上天没有亏待安德森。他创作的《俄亥俄州的温士堡镇》和一些优秀短篇已经成了现代名著,他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在安德森的回忆录《一个讲故事人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他是如何决定撇下正赚钱的工厂走向心爱的文学的。

安德森描述了自己离“海”上“岸”时的心理过程,他的我行我素的做法让最熟悉他的同事感到惊异,无从理解。人们在问:他疯了吗?一切都好好的,怎么就改变了主意?但正如他的独白:在商潮里,自己在一步步地失去纯洁的自我。他认为这种生存状态虽然很入时,但对他来说,如毒药般侵害着他的心灵,他内心里那种最深的倾向不在这看上去很不错的企业行为里,他要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向往。结果,他义无返顾地走掉了,远离了那些根本无法读懂他的目光,真是潇洒得可以!他似乎走上了一条一时连自己也不很清楚的蹊径。不过,他是遵从着自己的意向,朝着一条少有人迹的路上走去了。从此,他不但得到了应有的社会理解和充分的社会接纳,更重要是,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真心相许的事业。

安德森告诉我们,个人只有在茫茫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有幸运可言,但前提是要敢于尊重,并坚持独特的自我,为此,有时要舍得抛弃世俗的见识与利益。这让人想起王洛宾的那句歌词“我愿抛弃那财产,跟他去放羊”,而这里的“他”就是人内心的深切向往。

个性化生存之路从不拥挤

往昔,青少年的最佳成才之路,大多形成了一个相当一致的“共识”,即按部就班地从小学直至博士后,这几乎是惟一的选择。现在,这条路虽说仍然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欣羡和景慕,但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这并非是成才的惟一道路,也不应该要求每一位实际存在着诸多差异的青少年都走这条路。而且,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在当代“学会求知与生存”,远远比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重要。

只要学会了(这当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创意求知和创意生存,无论你是“循规蹈矩”地求学,抑或是休学创业,都显得不再重要,就如同比尔?盖茨那样,凭着创意闯人生,都有望达到属于你的光辉境界。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对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成才之道至关重要,自知一时考学无望,并非一生求知无望。许多杰出人才都是“杀得回马枪”,即先到社会闯荡一番,备足了底气再去继续求学深造,如此多次回炉锻造,从而完成求学经历和获得事业成就的。

再说,求知也并不止于上常规学校求学一种可能性。在当代,由于便于求知的各类网络层出不穷,一种广义的“万能社会大学”的大门,可以说已经或即将向世间一切意欲走上创意求知、创意生存、创意人生的人们敞开!只要你愿意,又具有充沛的精力,你甚至可以同时求学于数个“网络大学”,而且对所接受的教育,你绝对地具有全能的选择权,这使你可以有条件实现学习时空效率的全能自控,这种优势,是在接受常规教育环境中所不可能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