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孙子兵法(国学启蒙书系列)
2625200000017

第17章 九地篇(2)

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全常规的口令,指挥全军就好象指挥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动用士卒,只说明有利的条件,而不说明危险的信息。将士卒放于危地,才可以转危为安,让士卒陷于死地,可以起死回生。因此指挥战争这种事,在于小心地考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主攻方向,千里奔袭,杀其将领,这便是所谓巧妙用兵取胜而成大事。所以,决定战争行动时,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过符证,不许敌国使者来往;在庙堂之上秘密细细谋划这件大事。敌方一旦出现空隙,便要快速乘机而入。先取敌方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约期会战。破除成规,因敌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军事行动。所以,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般沉静,诱人解除戒备,显现弱点;临战要如同逃脱的野兔一样突然行动,让敌人措手不及而无法抵抗。

导读故事

一、年1月29日红军胜利地渡过赤水河。蒋介石见我军渡过赤水北上,十分惊慌,立刻调军队堵截红军北渡长江。然后又派军阀从八方围困。毛泽东当机立断,暂缓执行渡江计划,改为在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实施机动作战。2月9日,中央红军进入扎西地区。当敌军接近扎西时,毛泽东依据黔北敌人虚弱的情形,出其不意地挥师东进,重入贵州,于2月18日至20日二渡赤水,将四川之敌甩开,让蒋军的合围企图落空。蒋介石连忙调兵遣将向红军逼进。毛泽东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诱使更多的敌人前来集中。当敌军逼近时,毛泽东率红军突然北上,于3月16日第三次渡过赤水,再入川南,装作北渡长江的样子。蒋介石见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部下进逼,企图再次围困红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诱引敌人。蒋介石一时摸不着头脑,将军队分散,调来调去。在敌军被我军调动混乱之时,毛泽东指挥红军于4月9日从贵阳、龙里间直插云南,威逼昆明。这时,滇军主力全部东调,吓得敌军连忙搜罗各地民团援救昆明。红军却虚晃一枪,向金沙江边逼进。5月3日到9日,红军胜利渡江,彻底跳出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成为了战略转移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家开始从鼎盛走向衰弱,各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独揽军政、财政大权,营造自己的独立王国,并在实力雄厚之时抗拒朝廷。藩镇割据势力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为了维护统一的局面,恢复中央集权,便在国家财力比较丰厚和边疆形势逐渐缓和的情况下,开始致力于削平藩镇割据之事。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开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据势力讨伐。李愬奇袭蔡州就是唐军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势力的战例。在这场奇袭战中,李愬针对士兵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制定了利用险峻的地形、恶劣的天气袭击敌人的策略,以此稳定士兵的情绪,坚定他们殊死作战的决心。最后,他的军队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活捉了吴元济。这场战斗的胜利,对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镇割据势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世袭吴少阳之职,拒纳唐朝吊祭使者,并且发兵在今河南舞阳、叶县、鲁山一带四处烧杀掳掠。唐宪宗决定对他用兵讨伐。朝廷调集军队从四面进攻淮西,其南、北方向的军队曾稍有进展;东、西路军则被淮西军击败。公元815年至816年间,朝廷曾多次调整征伐淮西的东、西路军的统帅。朝廷派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接任原西路军将领严绶,而高霞寓在朗山的一次战斗中击败了淮西军后,不久就在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大败。其后,再换袁滋接替高霞寓,在仍没有什么进展的情况下,李怨作为唐、邓、随节度使代替袁滋,继续执行从西面进攻淮西的任务。可以说,李愬是在西路军屡战不利的情况下上任的。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达蔡州。当时,唐军在连败之后,士气低落,士兵都十分惧怕作战。李愬上任后对士兵说:"天子知道我李愬柔懦,能忍受战败之耻,所以派我来安抚你们。至于攻城进取,那不是我的事。"士卒们听了李愬的这些话,才稍稍安下心来。李愬针对官兵们的这种心理状态,首先做了许多安定军心的工作。他亲自慰问士卒,抚恤伤病员。当地由于战乱频繁,大批老百姓逃往他乡。李愬派人安抚当地百姓,以他的军队保护他们。在军中,李愬也不讲究长官的威严,不强调军政的严整。他的这些行动,一方面安抚了士兵,另一方面也是向敌人佯示无所作为。他的行动果然麻痹了吴元济,吴元济对这位上任前地位不高、也没有什么名气的唐军将领放松了戒备。在将士情绪稍稍稳定一些后,李愬开始着手修理器械,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制定并实行了优待俘虏及降军家属的政策,在先后俘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官员、将领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李祐等人后,对他们给予信任,并且委以官职,并通过他们逐渐摸清了淮西军的虚实。同年五月,李愬夺占了蔡州的一些外围要点并占领了蔡州以南的白狗、汶港、楚城等地,切断了蔡州与附近申州、光州的联系。五月二十六日,李愬派兵攻打朗山,淮西军队前来救援,唐军遭到内外夹击而失利。他手下诸将都懊丧不已,但李愬并不气馁,他说:"我如连战皆胜,敌必戒备。此次败北,正可麻痹敌军,为以后攻其不备奠定基础。"他在战后招募了敢死的勇士三千人,早晚亲自训练,以增加军队的突击力,为袭击蔡州做准备。九月二十八日,李愬经周密准备,率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关房(今河南遂平)外城,淮西军千余人被歼,其余人退到内城坚守。李愬命军队佯退诱敌,淮西军以骑兵五百追击,官兵受惊欲退。李愬下令道:"敢后退者斩。"于是官兵又回军力战,击退敌军。将士们要乘胜追击,攻取其城,李愬不同意。他认为,如不取此城,敌人必分兵守之,而敌人兵力分散,正好利于夺取蔡州,因此他下令还营。这时,降将李祐向李愬建议:"蔡州的精兵都在洄曲及周围拒守,蔡州城内都是些老弱兵卒,可以乘虚直抵蔡州城,等外边的叛军听到消息,吴元济就已经被擒了。"李的意见,正好与李愬的想法不谋而合。十月,李愬见袭击蔡州的条件已经成熟,便开始做战斗部署:李愬命随州刺史史愬镇守文城栅;命降将李祐、李忠义(即李宪)率三千士兵为前驱,自已率三千人为中军,李进城率三千人为后军,奇袭蔡州。为严守行动秘密,军队从文城栅出发时,李愬不告诉他们行动的目的地,只命令说:往东前进。这一天天气阴晦,风雪交加,军队东行六十里后,到达张柴村。李率军迅速拿下了这个村子,全歼淮西军布置在这里的守军及通报紧急情况的烽火兵,抢占了这一要地。李愬命令士兵稍事休息,吃点干粮,并布置留下五百人截断桥梁,以防洄曲方面的淮西军回救蔡州;另留五百人以警戒朗山方向的救兵。布置完毕后,李愬亲自带领部队乘夜冒雪继续向东急进。将领们请示去哪里,李愬告诉他们:去蔡州城捉拿吴元济!将士们听了都大惊失色,以为此去必死无疑。这夜的天气异常寒冷,大风夹送着大雪,旌旗也被风撕裂,沿路都可看见冻死的兵士和马匹,军队所经的道路非常险峻,官军从未走过。因为李愬宣布了严格的军纪,因而没有人敢违抗。军队继续行进了七十里,赶到蔡州时,天还没亮。近城处有个鹅鸭池,李愬命令惊打鹅鸭以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分散淮西军的注意力。自从吴少阳抗拒朝廷以来,官军不到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了,因此,蔡州城的戒备松弛,淮西军未作防范。李愬的军队很快进入了蔡州城并占领了战略要地。天明雪止之时,有人告诉吴元济说,唐军已至并占领了蔡州。这时,吴元济根本不相信唐军会来得如此迅速,后来听到李愬的号令,才仓促率亲兵登上牙城(内城)抗拒。蔡州民众帮助唐军火烧内城南门,唐军破门擒获吴元济。当时,吴元济的部将董重质拥有精兵数万据守洄曲,李愬派人厚抚董重质的家属,叫董重质之子前往招降董军,使这部分淮西军归降朝廷。申、光二州的守兵见蔡州已破,也先后投降。平定吴元济之战至此宣告结束。淮西藩镇平定后,成德方面的割据势力慑于唐军的压力,也先后上表归顺朝廷。淮西、成德为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中的强镇,这两个方面割据势力的削平与归顺,使唐王朝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从李愬奇袭蔡州而取胜的过程可以看出,李愬不仅通晓孙子所说的一些重要的用兵原则,如示弱惑敌、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等等,而且他还善于根据士兵的心理状态,利用地形、气候等作战条件对士兵心理的影响,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李愬很清楚他所率领的是一支多次战败、士气受到影响的军队,要想让这支军队有战斗力,就必须将士兵置于恶劣的环境中,那时,"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因此,他选择了风雪严寒之夜,让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举成功。李愬的因势利导、因情用兵以及他将兵法原则与地理条件相结合的出色作战指挥,奠定了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