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2629300000005

第5章 教学规则管理(5)

④图表、图画式。如讲《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时,我都尽可能用画图表的形式,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对某些文章、诗词,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便准备一幅简笔画,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随手在黑板上画出高山、江水、帆船和太阳。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很难理解,我便画一座高山,在山下画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这样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能见到阳光。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则为阴。

⑤请学生板书。以往都是老师一个人独占黑板一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板书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到教学之中会增加更多乐趣。

4.教学仪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学生怎么可能兴致勃勃呢。近些年来,校内外的工作压力较大,时常会遇到有一些麻烦事,可是不管遇到多少麻烦事,我时刻告诫自己坚决杜绝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教学的乐园,教者应该愉快乐观、满怀信心、热情真挚。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即使在非常疲惫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虽然课堂有时也会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这些都是以对学生真诚爱护为出发点,基于因学生的过于放纵而产生的严厉,而决不允许教师把因其他事情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宣泄。只要教师真诚、乐观、自信、认真、幽默,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手势动作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一次一位胆子不大的同学想回答问题,想举手又不敢举。我便学他的样子,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于是便勇敢地举起手来回答了问题。有时听写字词令学生感到枯燥时,我便告诉大家下面这个字,老师用手势在空中写笔画,看谁能看出是哪个字,不等我写完,就有同学嚷开了,是戍轮台的“戍”。有一次,百余位老师听我们班的课,由于回答问题的女同学声音太小,我便向她做了一个手势,她的音量突然就加大了许多。课后有老师问我:“怎么你一比画,她声音就加大了呢?”其实这个扭动电视机音量开关的手势,是我们班规定的提高音量的暗号。

我总在思考,教师的教态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也会对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产生影响。那些喜欢在课上使用表情、姿态、手势等肢体语言的教师,大多都非常喜欢上课,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5.讲课声音的调整。一句话有很多种说法,同一句话,说的好的会把人说得笑起来,说的不好的会把人说得跳起来。富于变化的声音显然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音变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①调整音量。音量较大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会提高注意力。有时我讲到重点之处时,便问学生:“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很小的声音讲:“焉”在文言文中基本用作语尾助词,极特殊的时候除外,比如今天我们遇到的这篇课文中“去村四里有森林,伏焉”的“焉”,解释为“在那里”,兼做介词和代词。尽管音量很小,前面依然有同学说:“老师再小点声。”后面同学正伸着脖子仔细听着,听说还要让小点声,便说:“不能再小了,我们脖子都快伸断了。”适当变化音量大小,能用较小的力气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②调整音调。可以用A、B、C、D、E、F、G、H等不同音调说出来同一句话,有的教师讲课音调较高,音量却不大,很好听,这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音调低,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这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容易使人过度紧张而感到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低,则会使人觉得有气无力毫无激情。我喜欢给学生朗读报告文学,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变换音量,也变换音调和语气,以保证自己和学生都不容易疲劳。讲课时,我也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内,变换语调。所以有的老师说:“听你讲了这么多节课也无法判断你是属于高音教学还是低音教学。”我说:“我是游击队式的打法,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调值。”但我知道自己讲话基本属于高调值,尽管声音不大。因为当我觉得需低调值说话时,须用理智去抑制,在不加抑制的情况下,调值不知不觉又升上来。我最喜欢的还是低调值,因为低调值深沉,浑厚,富于感染力,容易引起听众共鸣。为此我还要尽可能把自己讲课的平均调值降下来。

③调整语速。说话速度的变化会对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足够重视,也有时使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往往要大家重视的是快说之后慢说的那部分内容。如《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12钞钟完会可以读完,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92钞也可以读完,前后语速相差8倍。两者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上课我就故意用最快的速度向学生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地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地发言。如果任何时候都用平均速度说话,不仅使听的人感到疲倦,讲的人其实也很容易疲倦。

④以情感人。音量、音调、音速作为声音的形,其变化能影响人的情绪、兴趣。而真正最有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的是声音的神的变化。那么声音的神是什么呢?那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希望、憧憬、淡漠、鄙视、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所产生的效果因倾注的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读同一篇文章最好试着使用不同的感情,经过比较,选择那种自认为比较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在给学生上课时,也引导大家用不同的感情色彩去读那些重点句子。读过之后,大家共同鉴别,哪种读法最合适。如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几个小组同学就分别试着用喜悦的、深沉的、愤怒的、悲伤的、欢乐而又激动的、欢乐而又克制的等多种感情读。有时候读一段文章也可以使用上述方法。这样读课文,很容易激法同学们的诵读兴趣,朗读水平也随之得到较快提高。

说话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说话容易,但把话说好却并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首先得从研究说话的声音做起。用吸引人的音量、音调、音速、音色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感染、教育学生的目的。

6.引导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可以使课上得有趣。即力求在大脑的荧屏中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逐一的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结合以下四步要求引导学生将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的画面: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为例,学一这首词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首景物描写极其美丽别致的词,我们应该在认真品味之后,放映在大脑的荧光屏上。下面请大家打开大脑电视机。”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①景物呈现。请同学们先在大脑中勾勒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②景物着色。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中出现了青翠的山,粉红色的桃花,澄澈的流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小溪水哗哗流淌,欢快跳跃,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④使画面富于活力。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类似于写景的文章一样能变成图像放出来。眼睛明亮、脸膛红润的少年闰土与眼神黯淡无光、满脸布着皱纹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对其产生的印象就越深刻。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7.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我的授课不精雕细琢,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能丢下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认真理解。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会同时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并力求将学生导入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我说:“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体验劳动乐趣,田园乐趣。”“具体如何体验呢?”请同学们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明朗,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身边。一排排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位于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周围都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阵阵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讲到《老山界》,我请同学们想象半夜在半山腰宿营的情景。请同学们想象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去爬山,爬到山腰,准备宿营。请同学们把毯子围在身上,躺在一尺左右宽的山路上,路上有很多石头,高低不平。“硌得疼?”“当然疼啦,但也没办法,注意翻身时动作不要太大,太大就掉到悬崖下面去了,不信你看,你躺的路边就是悬崖……”学生读着,想着,演着,深深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

操作是另外一种进入情境的方式。例如我讲《活板》一文时,问大家,能不能为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准备一套工具。学生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能!”“那么就请大家每人准备一模拟教具。”于是同学们有的假设文具盒当铁板,有的假设书是铁板。文具盒当铁板的自然有了铁范,用书做“铁板”的,便用纸折叠成铁范。然后用橡皮,瓶盖或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我们就照教材中描写的印刷过程,把自己假想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这在增强了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