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2629300000008

第8章 奖惩机制的建立(2)

学校或年级组还可以选择教室外面的某一场所作为学生暂停上课的地方。例如,学校可以选择校长或校长助理办公室外面某一指定的小隔间,作为“隔离室”给暂停上课的学生用,或者在校办秘书的办公桌旁设一个座位,作为停课学生的临时座位。

(2)“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则是另一种有效的策略,即让学生为其过失行为做过度的补偿。换句话说,犯错的学生须将被其破坏的物品或环境恢复到比以前更好的状态。这个方法的一个很重要好处就是它对于学生继续实施积极行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使用这一策略如下所示。

·一名学生将一本书撕破了,要求他修补好教室里所有破损的书籍。

·一名学生在教室的墙上乱涂乱画,要求他擦掉教室墙上所有乱涂乱画的东西。

·一名学生在自助食堂里随意扔东西,要求他不仅将自己丢的东西打扫干净,而且还要将其他地方的汤汁食物打扫干净。

·一名学生把班里的一件器材弄坏了,要求他将该器材修理好,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讲爱护他人财物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保护器材、延长器材使用寿命的方法。

处罚——初中阶段

在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升入高中的过程,不失时机地利用正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学生的自身需求也是最有效的惩罚策略。在青春期和刚成年时,学生对家长的依赖逐渐减少,成为有自主权的人,能担当责任的人。他们更多地将这种依靠倾向于同龄人和朋友,并将其作为自己主要的情感支撑者和“重要人物”。简单的说,初中生正在慢慢地摆脱、有时甚至不满成年人对他们的干预,这种转变可以导致该年龄段学生对成年人的反抗性、对抗性以及自身叛逆行为的增加,而通常小学生却不会如此。所以,在初中阶段,教师会经常使用将肇事学生从同龄人中调开的惩罚手段。

例如,习惯于做事拖拉的学生会被指派到“星期六学校”,即一个由教师监督管理的学堂。那些经常拖拖拉拉或不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或根本就不做功课的学生,一个月之内至少选择一次在某周六来这所学校,为时4小时,教师会提供指导,而学生可能会在好几个周六都到这里来。教师会为学生们在“星期六学校”所完成的功课进行评分,并最终记入其总评成绩。家长要为学生参加“星期六学校”签同意书,必要的话还要接送孩子。

在初中阶段,绝大多数的惩罚手段都基本上正规化、形式化了。例如,它们被写入家长/学生手册里,在有些地方的行政区,拟定的政策对实施处罚措施给予鼓励。每个人都运用处罚措施。在初中,这些处罚策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产生显而易见的犯错后果:忘记做家庭作业就会失去信誉;考试不及格得分就会很低;成绩差就与上大学无缘,等等。在初中、高中阶段,制定处罚策略也只不过是为了挽救那些损害他人利益且不能控制个人行为的学生。暂停上课、赶出课堂、撵出校门都可以使行为不良的学生受到与同龄人隔开的惩罚。

小组偶发事件

很多学生都适用本节所讲座的技巧。马扎诺在《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科学管理策略》(2003)一书里,描述了如下两种处理小组偶发事件的策略: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和依赖型小组偶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互依型策略指小组中必须每个组员的行为全部达到了预期目标,小组才能获得奖励。依赖型策略则指小组获奖主要决定于一名或几名学生的行为。很显然,我们显然更倾向于前者。尽管第二种策略可以将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施加到某些学生身上,但这可能会使他们因此而感到焦虑和不安。所以,第二种策略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采用为好。鉴于此,本节仅描述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

课堂活动推介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使用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的方法略有不同,这里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阶段:

·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小学阶段。

·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初中阶段。

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小学阶段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预先设定好学习、行为目标,使学生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即为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不同小组的不同特性,使得这些策略极具价值。对于绝大多数小组,教师在决定其成员的人数之后,分配相应的角色给小组中每位成员,并为其描述任务及应取得的成果,并制定行为目标。有了这种互依性关系,教师就能够很容易促进学生互动并掌控小组活动的进展,使得小组就像一个独立的统一体。其结果就是:一套关于小组学习、小组行为的奖惩措施就成为课堂管理中非常有必要的工具了。

对于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其使用方法不尽相同,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对于表现优良的小组,给小组加分或在公告板上记录小组名字。这样可以鼓励同龄人和全体学生互相施加压力,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同时能协助教师把课上得更精彩。

有一位幼儿园教师,她让两个小朋友组成一组,描述他们用彩色积木搭建的模型。经过他们讨论,确定一种模型,并将其讲给全班小朋友听。他们首先用字母在纸上写下对模型的描述(如AB-ABAB,AAABBB,ABCABCABC),然后根据此描述搭建彩色积木。最终,他们将书面描述和实物模型一同展示给全班看。每组里的两个人都要分工协作,其中一个展示书面描述,另一个展示模型。只有在两个人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这种行为目标才可以达到。获得成功的小组将会得到他们喜欢物质奖励(如可选一张自己最喜爱的小贴画或获准在课堂上利用一部分时间画画或涂色)。

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她以一罐玻璃弹珠为法宝,每天给那些表现好的小组奖励一颗弹珠。当一个小组攒够5颗弹珠的时候,小组中的全体学生就可以获得与老师共进午餐的权利。这位教师还将这一法宝用于全班。如果全班学生都表现良好,她就往罐子里丢一颗弹珠,反之,如果有部分学生表现差,她就会从罐子里取出一颗弹珠。这样,通过查看罐子里弹珠的数量,教师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全班大致的学习情况了。使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公平、公正。

五年级某班的一位社会活动课教师组织各组学生参加一种“西部地区交易会”活动(如淘金、制蜡、邮递)。他们与五年级的另一个班的学生一起做这些活动。他们使用假货币进行交易,活动完毕,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去换奖品。一般而言,那些齐心协力、创造出最具吸引力的贸易活动的小组挣的“钱”最多。这样,一套小组偶发事件奖惩办法在活动过程中就水到渠成了。

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初中阶段

与在小学阶段一样,对于年龄稍大的学生来说这些策略也同样有效。因时,我们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其他的动力。例如,有一位中学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科学观察。学生们先观察一种现象(如肥皂泡在水中会散开;气、电对流;或化学变化等),然后他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公布自己的发现,并向班里的其他同学陈述他们的实验。这位教师使用的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基于以下两点给整个小组打分:一是知识掌握方面的(学术性);二是团队配合方面的(有效性)。每一位小组成员都会获得与小组分数一样的个人得分。这样,教师巧妙地将学生自身的压力转为并加强了适当的小组整体行为。此外,这位教师还发现部分学生不太适合参加小组活动,于是,她给这些学生提供了单独完成功课的机会,从工作量上以及获得结果方面看,教师对参加小组活动以及单独活动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所以,这位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为那些选择参加小组活动的学生做好了准备。

我们认为初中教师应谨慎采用互依型小组偶发事件应对策略。由于这种策略要求全班学生都要达到同一种行为标准,无论哪一个学生行为不符合要求,都会给小组带来消极的后果。年龄大的学生决不会允许因他人不良行为而使自己受牵连的不公正待遇的发生。如果其他学生因少数学生行为不良受牵连,可能会有损公允,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公平、公正原则的信任。

家庭偶发事件

对于教学管理来说,使学生家长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管理方法。家庭偶发事件应对策略可充分利用如下两个合作因素。其一,身为父母,他们一直都十分关心其子女的身体是否健康,情绪稳定与否,学习状态是否良好。简单地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优秀,任何家长都不会把孩子送到学校或其他地方学习,而不寄予孩子成材的希望。其二,父母是孩子生活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成年人,无论家庭完整与否,父母的这一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在孩子的思想意识里,他们更期望得到父母的赞赏而非教师的表扬。所以,作为课堂管理及其效果的设计者,教师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抓住与学生家长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的任何机会,因为在孩子的一生中,家长是对其行为影响最大的人。

课堂活动推介

本节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表现。

·设立家庭奖惩机制。

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表现

正如以下诸例所分析的那样,开学前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行为的关键。新学期开始,甚至在新的学年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与家长取得联系,为建立积极的教师——家长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1)电话联络

当学生已经出现行为问题、不得不直接与学生家长接触,电话联络家长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新学年开始时,一位二年级教师会给每位家长打电话,在作自我介绍的同时表示自己很高兴孩子能来到她的班上课,并告知家长,她会定期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通报给他们。她还向家长咨询,孩子对学校是否有特殊的需求或需要特殊照顾,并简要说明自己计划召开一个家长会,希望家长能参加。这样做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家长—教师关系,一旦日后学生表现欠佳、教师需通过电话联络家长时,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例如,当一名学生在班里的表现一直不好,教师的努力也无法起作用时,她便可以电话联络家长,通过与家长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到可能存在的家庭原因,或从中找出帮助、教育学生的方法。此外,就发生的问题可以让家长直接与孩子交流,找出困扰孩子的症结所在,从而逐步改善孩子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2)点名会议

一位九年级的英语教师每个月都要为那些表现不达标(行为上或学业上)学生的家长举行“点名会议”,这些学生同时要出席会议,并陈述自己的表现为什么不能达标。在会议上,必要时应讨论、修改,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行动计划以及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并确定最后整改期限。教师会把无故缺席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去接受处罚,或课后留校,或暂时停学。

(3)家长—教师—学生会议

一位幼儿园教师在一年中定期举办家长会。当有特殊问题需要讨论,她还会邀请孩子一同参加。在孩子开始上学前同每位孩子的家长进行座谈是她的教学方法中一个重要环节。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开会,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与老师单独相处,这时老师就会带着孩子去适应幼儿园、房间、保育员办公室、自助食堂,并将孩子介绍给园长。教师也会通过这种方法把自己对孩子行为标准的要求传达给了家长和孩子。

(4)专题信件

一位五年级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会委托学生带给家长一封信,内容包括她与同事们制定的一整套运用于所有五年级学生的行为要求。每周,学生们都要检查、记录自己的相关行为,学生要在星期五回家的同时把“周五文件夹”带给家长看,其中还包括教师给家长写的信。

无独有偶,一位中学科学课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天让每位学生将他制定的行为标准(包括在教室里、实验室里)带回家,这位教师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认真阅读这些标准,经家长签名后再交还给他。第二天上课,学生们就会接受一个关于课堂行为标准、实验室活动规范的简单测验。如果有家长未签名或有学生未交回表格,他就通过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

(5)定期与家长沟通

有一位中学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在早餐时间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加早餐会,并随身携带翻译器详细地向家长解读了学生手册,并强调了美国学校的文化,并将学生手册翻译成八种不同的语言。她利用一月两次(或两月一次)的早餐会来加强这种与家长沟通的效果,从而使家长与学校保持联系,并为家长提供座谈机会以相互交流看法和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就这样,她通过在早餐时间给家长开非正式会议的形式,来商讨关于学生行为的问题。

(6)给家长写字条

一名一年级学生经常不做功课,上课讲话,聊天,随意到处走动,干扰他人正常学习,老师讲课时她捂住耳朵不听(不高兴而且不与他人交流)。于是,她的老师写了一张关于她每天的行为状况的字条给家长。每当有上述情况发生时,老师就会让她单独坐一个位置。这位教师还会每隔两周邀家长开一次座谈会,回顾学生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和取得的进步。

建立家庭奖惩机制

与家长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促使学生强化积极行为、改正消极行为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当其她方法作用不很明显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先与学生家长进行面谈。在谈访过程中教师应向家长介绍一下学生的现状以及自己在课堂上习惯采取的措施。为了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改正消极行为,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讨论并制定家庭奖惩制度。例如,有一位十年级的教师,他建议家长将子女驾车权与课堂表现结合起来——他们课堂行为的好坏将决定他们能否获得开车的权利。这位教师将这一方法只用于那些长期顽固不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他每周都会以电话形式通知家长有关其子女在校行为和努力程度。

有一些情况在需要家长参与的同时,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在此,教师(也许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借助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来处理问题。例如,在西班牙一所中学里,两名学生“诅咒”来自中东地区的一名助教,并且在她管理学生午间休息时取笑她。这时,闻讯而来的西班牙口译员教导两名女生,她们不应用那种方式与成年人讲话,并强调学生和教员之间文化的共存性,与此同时,还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了她们讲西班牙语的家长,结果是两名女生向那位助教道歉,而家长则对她们进行了家庭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