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识谎防骗(识破谎言靠智慧,防骗防诈有技巧)
2629500000010

第10章 商界中的谎言(1)

商界,是谎言出现最频繁的场所之一。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很多人也都意识到商人嘴里无真话的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接受商界的谎言。一方面是商界的谎言实在太高明了;另一方面是我们都受利益驱动的影响,无法不上当。这正是商人的"精明"之处。

1.高息借贷,超级巨骗

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很多人对于如何发财致富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谎言家就钻了市场经济的空子,用高额利息做诱饵,制造了赚钱的谎言,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国经济改革是从商业开始的,经商成为中国人发财致富的主要途径。但是,一开始的时候,能不能进入经济圈,主要看谁能够赚到钱。于是,从银行贷款就成为一种能力,因为只要能够贷来款就不用考虑还款了。很多人就是这样发了国家的烂账财。

1992年年初,全国金融界开始内部整顿,其缘起竟是横卧在北戴河海滩的一具男尸。这具男尸暴露了一宗特大诈骗案,使中南海的官员们为之震惊。

死者丛松波,原是大连一家服装厂的小裁缝,1988年摇身一变,便成了大连卫益行经贸公司总经理。丛松波经营无方,到1990年年底,在当地欠下1600万元的债务,且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丛松波于焦头烂额之际,想到另辟蹊径。到北京去"吃贷款"、"倒金融"。不久,北京"卫益行"商贸部成立,丛松波出任首席代表。旗号打出去,丛松波开始大刀阔斧地干了。他们向高干子女和金融界的掌权者四处设下诱饵。西北某省人大一位副主任的女儿曹某因利用父亲的关系为丛松波非法贷款而受贿4万元身陷囹圄,某银行一位司长的儿子接受"卫益行"2万元贿款而拆借200万元人民币的丑闻亦暴露。对于金融干部,"卫益行"投其所好,对症下药,某银行副经理酷爱打麻将,他们就主动陪其打,故意输给几千元。某城市信用社主任虽年过花甲,但花心不减,"卫益行"就给他介绍了25岁的妙龄女子。在短短10个月间,"卫益行"向北京12家金融机构的行长、经理、信贷员行贿20余万元人民币,而他从中非法贷款、拆借款47笔,共计人民币7900万元。他们把这些款项的绝大部分,汇入香港一家公司,该公司再以港商身份和外资投入之名,汇回北京,于是"卫益行"又贴上了"合资"企业的金字招牌。另一部分款项则划到大连"卫益行"账上用于"还债",以"稳住后方"。

随着大笔资金源源而来,丛松波果然气派非凡,他们花2.5万美金包下北京国贸大厦整整一层楼,买了几辆豪华轿车,丛松波还夸口说,北京的名模他都玩过了。据说一位"大腕"模特不肯就范,丛松波拍出2万美金,终于遂了心愿。丛松波与一港商一起喝酒,两人打赌比赛摔XO酒瓶,一路摔下去,这位身家不小的港商只得连连抱拳作揖,大叫摔不过丛老板。

正因为这些钱款都是他毫不费力靠谎言得到的,所以,挥霍起来就不会心疼,任何个体资本家都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这么一掷千金地掷下去。

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初期,一些人浑水摸鱼,在商界、金融界靠谎言骗取钱财,发家致富。最后,自己无法从自己设计的陷阱中脱身,就只有死路一条。

1992年,沈太福的长城公司以"技术合作开发"之名公开向社会"集资"。他的诱饵是"天上掉馅饼"的优惠利益:其一,该项集资每月回报率为2%,年回报率为24%。其二,集资者随时可提本金及利息。对于急于发财的人们来说,这真是场"及时雨",半年时间内,他从20万名投资者手中非法集资10亿元。

其实,沈太福的"骗局"有很多明显的破绽,年回报率24%在金融史上是罕见的,什么样的产品能经得这样大的成本?从资金投入到增值收回是有周期的,怎么能让投资者想提就提呢?虽然长城公司投保于太平洋保险公司,但保险协议又有一条:被保险人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不予赔偿。长城公司未经人民银行批准,势必要受到追究。这一系列明显的漏洞,竟蒙过了20万名投资者。

与沈太福比起来,广东的赖皇生和苏济强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他们的气派一点不比沈太福差,对战战兢兢的小投资者,他们一面趾高气扬:"我们现在钱多的是,几百几千的小数字不要来烦我,少于1万我不收。"

赖皇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40岁出头才遇上招工成了工人,只念到小学二年级。次年停薪留职,做些小本生意。苏济强算是见过点世面,初中毕业后当了两年兵。几年前,他们就是生意场上的朋友,一来二去,二人身上散发的铜臭味使他们一拍即合,由赖皇生打头阵,苏济强做军师,唱起了骗人钱财的"双簧戏",他们利用众人皆想一夜变富翁的心理,想出了用"集资"名义来诈骗的"绝招"。从1991年下半年至1993年8月,他们打着"广州市钢材经销联营公司"、"河源市郊区建筑机械施工队"的招牌,以付给集资单位和个人高额利息为诱饵,先后与河源市、龙川县、淡水县等许多单位和个人签订"集资"经销钢材的假协议书29份,骗取20多个单位、数百名干部群众近8000万元的巨款。

他们开出的集资条件月息10%~18%,的确很有诱惑力。消息传出,许多人一夜发财贪欲就像掺进了酵母菌的面团,迅速膨胀起来。集资数额从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上千万元不等。一些"精明"的人认为发财机会来了,他们以10%-18%月息向赖、苏放款,再以单位名义向银行贷款,或以5%、8%的月息向群众集资,以赚取可观的差额。一时间银行汇票源源不断流入赖皇生的户头。一些人生怕错过"良机",竟在夜幕的掩护下把钱装进麻袋搬进赖、苏在河源的家中。而赖、苏给这些人的凭证仅仅是一张张歪歪扭扭签着大名的白条。他们越是显得财大气粗,人们就认定是能够赚钱,心甘情愿,竭力巴结,迫不及待地把钱送上门去。不到两年,8000万元巨款就落进了骗子的口袋。

这些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利用人们都想发财致富的心理,用高额利息做诱饵,制造赚钱的谎言,达到个人的目的。这就说明了,在中国社会,如何发财,很多人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我们的市场经济也没有一个规范,这就给谎言家从客观上提供了诈骗的条件。

2.欺骗顾客,获得利润

商场谎言可能有一千张面孔,但它却只有一个身躯:欺骗顾客,获得利润。

由于商业谎言的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在这时一一列举进行剖析,只简单地列举以下两种对其管窥蠡测。

第一是冒名冒牌,鱼目混珠。黔东南有一家县一级酒厂,他们专门仿冒本省几种名牌酒牟取暴利,而且打出牌子声称自己是正宗名牌。他们仿冒的茅台、董酒不是内行和专家,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他们的假酒通过各种地下渠道卖遍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许多著名的大商场、大饭店的酒类柜台。他们靠造假酒赚了大钱,修了大楼,办了车队。

临近被仿冒的几家酒厂都隐约知道这家酒厂在造假酒,但每次派去了解情况的人都被当地政府、工商部门轰了出来--因为该酒厂为当地政府创造了巨额利税,地方政府自然对他们的违法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工商、税务部门出于本地的利益,更是全力予以庇护。

被仿冒的一家酒厂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们派出本厂一位销售科长打入该厂内部,把自己厂在国家外贸部门的一些关系介绍给该厂家,并宣称可以帮助他们把酒打入国际市场。这家酒厂的负责人见有如此好事,乐不可支。

他们通过一系列上层活动,终于取得了出口许可证,但所有的酒产品必须送海关商检局检验,这一检验不打紧,所有的假酒都露了马脚。

被仿冒的那家酒厂抓住把柄,告到法院和国家商检局,并通过新闻媒体将此事曝光,于是,制造假酒的生产厂家受到重罚严惩。本来,那家造假酒的厂家将假酒倾销全国,谎言已造得够大了,但因为大得恰到好处,致使人们不能及时地揭穿它。被仿冒的厂家为了使谎言公开于天下,派人帮他们把谎造得更大,使劣迹败露,这是雪上加霜、火上加油之法使用得最绝妙的一个范例。

中国有一句俗话:树大招风。这是"火上加油之法"的利用得以成功的理论根据与现实基础。造一些小谎,因其影响的范围小,虽有人受害上当,但因其小而不太引人注意,所以每每得逞;如果谎撒得过人,惊动的人多了,注意的目光多了,谎言败露的可能性也就大了。有时候甚至会因谎言太大而不攻自破。还是那句话,你想成全一个人,可以帮助他造谎;你想毁灭一个人,也可以帮助他造谎。换言之,你想让他的气球变得更大,你可以帮他吹;你想让他的气球赶快爆破,你也可以帮他吹。

著名的女星为香水、化妆品做广告,就让人产生这样的推论:女影星之所以如此漂亮、富有魅力,就是因为用了那种牌子的香水或化妆品;反之,用那种牌子的香水和化妆品也就会像影星那么漂亮、富有魅力。

在某种食品或酒料上冠以"宫廷"、"御用"等字样,人们就产生这样的错觉:既然是宫廷用的食品,质量一定是最好的;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食品,我享用了,说明我的地位也非同凡响。

事实上呢?那些香水、化妆品同影星唯一的关系可能只是生产厂家通过广告公司付给影星的一笔巨额片酬而已,其他无丝毫的关系。那些食品呢?压根儿就和皇宫御用不沾边。即便是皇宫御用又怎样呢?就拿西湖龙井茶来说吧,过去上贡朝廷时,只是狮峰上几十株树所采的茶叶才称为真品,如今是整个狮峰山上数亿株茶树所产茶叶都叫龙井,与当年的贡茶又有多少联系呢?更何况还有好多外地的茶叶也偷偷地用龙井茶叶的包装,盗用其名倾销各地,如果说龙井村的茶叶与贡茶没多少关联了,好歹还名副其实,但那些冒名的龙井简直就不堪人口了。

对这些冒名的东西,我们绝不要被它所冠的那些虚假的名号所蒙蔽。管他是美国口香糖还是英国巧克力;也不管是天王巨星饮用的啤酒,还是皇帝太后吃的点心。我们只看它自身品质的好坏,而不必理睬其牌号名头。如此一来,它就骗不了我们了。

第二是装神弄鬼,制造抢购假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好贪便宜怕吃亏的心理,商人们往往就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强迫推销他们的商品,等把这些买回家后,往往发现,它们除了堆墙角外,很少能派上真正的用场。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广告,"三日之内,本商品五折销售,欲购者从速"、"只限于最先购买的五十个幸运者"、"从下午1点至1点半,本店为您特别服务"、"买×牌洗发精,赠×牌香皂一块,五千块香皂,赠完为止,机不可失"。这种限定时间、限定销量的广告宣传,的确很好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的弱点。

儿童中间,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单给他糖果吃时,他可能会使劲摇头表示不要,若在旁的其他儿童抢着要,这位儿童必会伸手讨取,小孩的这种心理倾向到了成年后也不会消失。

如果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买到的物品,人们绝不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但如果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就会有人抢购。看到其他顾客抢购,自己不买的话,就会觉得吃亏,这时候,即使是价格极昂贵的东西,大家也会倾囊而出,大肆抢购。

另一种强制推销的方式是制造合理的廉价原因。常言道:"便宜没好货。"人们对于极其廉价的商品,往往怀有戒备心。因为"这么廉价的商品一定有某种缺陷"的观念,早就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某种商品并非因为质量问题而降价,其廉价原因合理,且能令人信服,则同样能吸引大批顾客前往抢购。

我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工厂倒闭,产品处理"、"拆迁大拍卖"、"清仓大拍卖"等。的确,这些商品很便宜,而且便宜的理由也并非质量不好。于是对于顾客而言就认为自己不是买价廉的坏东西,而是赶上了买便宜货的好时机,因为工厂倒闭,产品的确需要处理;拆迁商场存货真的会拍卖;换季后的服装价格比刚上市时的服装价格低许多。消费者只顾着为自己找理由参与抢购,待东西买回家中,才发现价格并不低,质量更成问题。此时,后悔已经晚了。

俗话说:"贪贱买穷。"花大量的钱财买便宜而不实用的商品是消费观念不成熟的标志,被"抢购"谎言所蒙蔽而买下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更是幼稚的举动。

而对这一类谎言,顾客应立即想到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那诱人的低价或再不买就卖完了的担忧,前者才是你购买商品的目的和主题,后者只是商人设下的骗局。要识破这个骗局,就得抱定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我并不需要这种商品,即使白送也坚决不要。这样一来,任何谎言都无法掏空你的钱包。

3.慎重对待"美容谎言"

很多人习惯于把自己不能成功、不受到别人重视归结为自己不够美丽。正因为普遍存在这种社会心理,所以"美丽谎言"深入人心。其实"自然最美丽,盲目以身体追求时尚并不可取"。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都成为商业性质的经营,甚至人也成为经济增长点。商界也就在人体上做起了文章。尽管古人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然而往往是"谎言说一千遍便成了"真理""。认识难免存在误区,传播难免讹传,因此人们常常把原本错误的东西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于是谬误流传,错误的思想指引着人们进行着错误的行为。我们这里就是要戳穿2002年广泛流传的"商界人体谎言",以警世人。

说起商界人体谎言,首当其冲要数"要想美先变鬼"。要想美就得先受苦、挨刀、全面修理自己。经受非人般"折磨"后,美丽降临。如果出于改善或弥补身体的某些缺陷进行整容,似乎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锦上添花,为了追星而要求医生按照漫画、明星照片进行克隆式的整容,就显得盲目而有害了。

"要想美先变鬼"的实践者可谓形形色色,花样百出,让人啼笑皆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病态追星触目惊心。据悉,韩国的影视界,做整容手术的比例高达98%,而整过容的韩国明星风靡中国,这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传递的信息是:谁都可以变成大美人,谁都可以名利双收。

某年暑期,青岛市某医疗保健中心整形美容科先后给16名女学生做了整容手术,一名12岁少女打算割"全智贤"的眼皮,另一名18岁的女生则要求大夫把自己"整"成金喜善。此外,北京又有少男要求"把我"整"成谢霆锋"。一些少男少女对于克隆明星脸情有独钟,势头不减……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一个来整形的16岁少女江湘湘(化名),穿着一套白色带花边连衣裙,背着一个双肩背书包,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出她是学生。交费、化验、预约,忙得不亦乐乎。"自己长得不好看,鼻子太塌、下巴太短、颧骨太大……去年,我偷偷到一个美容中心做了隆鼻手术,现在还想增长一点下颌,我希望自己像赵薇。"她对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