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地理全知道
2635300000018

第18章 沼泽(5)

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国劳动人民在改造利用沼泽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地区对沼泽的改造取得了很好效果,昔日的沼泽地今天有些已变成稳产高产田。如江苏北部里下河地区,在历史上为大片沼泽区,由于地势低洼,河水排泄不畅,地下水位很高,加上海水入侵,大量土地沼泽化而不能利用。解放后,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基本控制住河水泛滥和海水入侵,一些沼泽化土地和沼泽得到改造。近期采取了联圩并田,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大片沼泽已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排水实在困难的一些沼泽,仍采用垛田的办法垛上种田,周围水域进行养殖,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如辽宁省盘锦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即是大片芦苇沼泽区,近些年来,大兴灌溉水利工程,许多芦苇沼泽被垦为农田种植水稻,致使芦苇沼泽由原来的150多万亩减少至80多万亩,所以今日的盘锦已不是过去所称的“东北地区的南大荒”,而是稻田遍布,绿浪滚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辽宁省主要粮食基地。

需要提出的是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沼泽区,沼泽面积近2000万亩,还有1500万亩左右的沼泽化荒地,是中国荒地资源多,质量好,适宜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种植的理想地区,目前国家已决定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建设成为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适宜开垦的主要对象是沼泽化荒地和一些苔草—小叶樟轻沼泽。本区具有发展农业生产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农业气候来说,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光能生产潜力大,生长期气温高,无霜期一般在120天以上,热量条件完全满足主要作物小麦、大豆的生长要求,中早熟品种的水稻也能种植;雨量充足,生长期降水量达250~500毫米,有效降水多,基本保证作物生长的需水要求。从地貌条件来看,平坦辽阔,为大规模实行机械化作业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沼泽化荒地和一些轻沼泽的土壤多为潜育草甸土、草甸沼泽土或腐殖质沼泽土,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营养丰富,吸收代换能力较强,土层较厚,经改造后是肥力较高的土壤。目前已经开垦了大量的沼泽化荒地和部分沼泽地。如富锦县一村开垦了240亩苔草—小叶樟沼泽,在草甸沼泽土上直播水稻,亩产达480斤;密山县东鲜大队1973年对泥炭沼泽采取掺沙改土,当年水稻亩产590斤,1974年亩产622斤,近年来,由于加强了稻田的田间科学管理,产量大幅度增加,如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同江县金川乡,地处寒区,1990年在新开垦的2000亩苔草沼泽地上种植水稻,亩产高达800多斤。

开垦沟谷沼泽扩大耕地面积,对山区建设和保护生态平衡更具有重要意义。山区耕地少,粮食往往不能自给,过去多砍伐森林开垦山坡地,造成水土严重流失,产量愈来愈低,破坏了生态平衡,而许多盆谷地中的平坦地段却为沼泽所占据。因此开垦沟谷沼泽,山坡地退耕还林,是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产粮食的关键。开垦后的沼泽地土层厚,肥力高,加上水源充足,作物产量很高,群众称为“子孙田”。如大兴安岭布特哈旗中和乡一村在沟谷滩地沼泽挖沟排水后植大田作物,亩产达600斤左右,远远超过坡耕地的产量。值得提出的是,沼泽湿砘具有发展水稻种植的优越条件。如土质黏重不易渗水;沟谷和平原区沿河两岸的沼泽有水源保证等。所以近年来,对沼泽地的开垦已由过去的排水疏干垦作旱田,逐渐转向发展水田,大量种植水稻,保持了原来的湿生环境,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到良好作用,这是充分合理利用沼泽湿地的有效途径。对高原沼泽也在探索改造途径。四川省红原县龙日农场在沼泽地开沟排水,试种油菜获得成功,并取得了较好收成。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沼泽化荒地和一些沼泽,经过改造是可以变成良田的。

(二)广阔的草场

沼泽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土地开垦为耕地发展农业,而且生长着牲畜可食的多种植物,也是发展牧业的良好场所。

中国大部分沼泽是莎草科为主的草本沼泽,从饲用价值来说,低于禾本科为主的草甸和草原,但是沼泽中有许多植物牲畜可食,有些植物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牲畜最喜爱吃。根据中国主要沼泽区的几种沼泽牧草分析,它们的营养成分都不低。紫苜蓿、羊草是东北草原的优良牧草,是牲畜喜食的精饲草。沼泽中虽然没有这些牧草,可是若尔盏高原沼泽的藏嵩草,木里苔草、金莲花,西藏高原沼泽的大嵩草,三江平原沼泽区的小叶樟等,所含营养成分都可以与羊草和紫苜蓿相媲美。从中营养成分的对比分析来看,粗脂肪含量都远远超过紫苜蓿和羊革,只有小叶樟的含量比羊草略低;粗纤维含量除大嵩草较高外,其他牧草与羊草近似或稍低,比紫苜蓿稍高;粗蛋白含量藏嵩草、木里苔草、小叶樟超过羊草,仅大嵩草,金莲花稍低于羊草。由此可见,有些沼泽植物的营养价值很高,是可以作为牧场进行放牧的。

沼泽区的植物覆盖度很高,据调查一般达60~70%,有的高达80~90%。上述植物多构成一些沼泽的优势种,出现的频度大,生长茂密,分布均匀,产草量高。若尔盖高原可利用的沼泽牧场,每亩平均产鲜草1050斤,三江平原可利用的沼泽化草甸和沼泽草场的小叶樟群落,每亩平均产鲜草1400多斤,青藏高原大嵩草沼泽的产草量,虽然受高寒自然条件限制,每亩平均只有330多斤,但较高山嵩草草甸和紫花针茅草原的产量要高3~10倍,这对发展牧业生产,增加载畜量,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沼泽植被在高原地区还具有返青早,生长期长的优点,尤其是大嵩草、藏嵩草、驴蹄草萌发期更早,以若尔盏高原为例,亚高山草甸5月中旬开始萌发,到9月初枯萎,草场放牧时间仅100~150天,而沼泽植被在4月初便发芽生长,比亚高山草甸植物提前1~1.5个月。青藏高原也是这种情况,大嵩草沼泽比高山嵩草草甸萌发期要早,对解决高原春季缺草和育肥冬季消瘦的牲畜起重要作用。

当然,沼泽作为牧场也有不利条件,植物种属较少,牧草多为禾草和莎草科植物,豆科植物很少,水分过多,蚊、蝇,细菌孳生,牲畜多患疾病,因此必须改造沼泽,疏干地表积水,为牲畜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另外,生境条件的改变,大量中生植物随之侵入,禾本科植物增加,营养丰富的豆科植物也逐渐生长,牧场质量提高,草场和割草场必然扩大,所以排水是改造沼泽牧场的关键。

中国沼泽牧场主要分布在下列地区:

(1)青藏高原牧区,是中国主要牧区之一,据调查,西藏沼泽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6.7%,青海沼泽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12.8%。由于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除东南部受印度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影响,形成亚热带湿润气候外,绝大部分地区气温低,降水少,湿度小,气候干寒,植物生长期短,无霜期只有几十天。这样的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十分不利,所以牧草长得稀疏、矮小,如高山嵩草草甸,草层高度仅3厘米,单位产草量很低,牧场的载畜量受到限制,尤其进入冬季,甚感饲草不足,如遇雪灾,饲草更加缺乏,常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然而,在高原上的沼泽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夏季水草茂盛,绿草茵茵,在一些轻沼泽地带,牛马成群,绵羊结队;冬春季节,沼泽草场因草量多,仍为高原上最主要的放牧场,特别是大嵩草为主的沼泽草场,春季具有返青早,生长期长,产草量高的特点,多为接羔育肥草场和抗灾草场,对牲畜越冬度春有很大经济意义,所以群众把大嵩草称为牲畜的“救命草”。大嵩草高20厘米,有的高30厘米,一般亩产鲜草300多斤,在藏南水热条件好的地方,亩产可达600~800斤,既是高原上的主要放牧场,又是冬贮饲草的割草场。大嵩草沼泽草场的生产潜力很大,那曲县红旗乡在150亩水源不足的沼泽草场进行灌溉,当年产草量就增加了1~2倍,所以充分利用沼泽草场资源是青藏高原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若尔盖高原牧区。据调查统计,若尔盖和红原县有草场1800多万亩,其中沼泽草场就占600多万亩,由于本区牧业发展很快,仅若尔盏县牲畜头数已超过90多万,草甸草场多已超载,现有牧场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所以改造沼泽扩大牧场已是当务之急。

据调查,沼泽中有17种植物牲畜喜爱吃,所以有螳沼泽很早就自然成了大牲畜牦牛和马的放牧场,羊因环境过湿,放牧受到很大限制。常得传染病,躯体瘦弱,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如果疏干沼泽,优良牧草增加,既扩大了牧场,又改善了环境,减少或消除传染病源地,牲畜健康将得到保障。

为了缓和日益发展的草畜矛盾,近些年来,当地人民开展了改造沼泽,扩大草场的试验研究。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在龙日坝附近的阶地沼泽挖沟排水和采取其他排水措施,沼泽植被发生了较大变化,嵩草属植物增多,禾本科植物也显著增加,草场质量逐渐提高,小牲畜也可进入草场放牧了。红原县瓦切乡的干部和群众,斗风雪战严寒,向面积约30万亩的日根沼泽进军,挖沟排水,不到两年就开出800里长的沟渠,使近10万亩的沼泽得到了改造,扩大了牧场,促进了畜牧业发展。他们还进行科学试验,在草地上种青稞饲草和油菜,获得初步成功。青稞生长良好,可做牲畜越冬度春的精饲草,油菜亩产菜籽150斤。

(3)三江平原也具备发展牧业的有利条件。本区植物资源丰富,天然草场辽阔,草甸、沼泽化草甸,以及一些轻沼泽都可作为放牧地。据调查,从沼泽和沼泽化草甸草场就达3000多万亩。小叶樟是本区主要野生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群众把它称为“羊草”。它的植株高大,平均高度在1米以上,而且覆盖度很高,生长茂密,产草量很高,亩产鲜草1400多斤。小叶樟在不同的生长期,其利用价值是不一样的。抽穗前,营养体鲜嫩,是牲畜适口性最好时期,适宜放牧,如果割晒贮存起来还可做冬季饲草。花期和结实期,粗纤维增加,适口性变差,就不宜放牧了。小叶樟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萌发前烧荒可促进发育生长,群落纯净,长势很好,在抽穗前割倒再进行烧荒,新长出来的第二茬小叶樟又是夏秋季节的最好牧场。

三江平原除了小叶樟外,还有一些苔草属植物,抽穗前茎叶青嫩,可作为牧草。

三江平原的自然条件和草场资源,应该说比青藏高原优越得多,丰富得多,但畜牧业所占比重很小,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党中央曾提出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养牛业,三江平原沼泽区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它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向国家提供肉、乳、皮、畜产品,还能为本区农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对改良区内的低产土壤——白浆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鸟的乐园

多水和过湿的自然环境,不仅使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生长发育了湿生—沼生植被,而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动物种群也比较贫乏,唯鸟类繁多,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

在春光明媚、绿草茵茵、百花争艳的季节,成群的水鸟、包括许多珍禽,纷纷来到人烟稀少、草高水丰的沼泽区生儿育女繁育后代。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沼泽地区的鸟类大约有15科,160多种。它们当中,有的营巢于沼泽地,利用芦苇、菖蒲、灯芯草、苔草、水木贼以及其他水草,在河湖岸边的草滩、草丛或草茎上筑巢,有的栖息于树林或较干燥的地方,飞翔于沼泽地带觅食。在阳光融融的白昼,各种鸟类有的翱翔于天空,有的嬉戏在水中,就连朝阳初露的清晨和落日余辉未尽的黄昏。也有鸟类出来活动,所以春夏的沼泽区真是充满生机的鸟的乐园。

沼泽地区的鸟类虽然习性各异,但都有适应多水或泥泞环境的特点。有些鸟类趾间生长着各种形状的蹼膜,善于游泳;有些鸟类嘴长、腿长、脖颈长,以利在泥泞和草丛中自由走动和觅食;有的能久立水中达几小时,“守株待兔’,等待着浮游小生物的到来。沼泽区的鸟类绝大部分是候鸟,冬去春来,随季节迁徙。中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长,对鸟类的活动和繁殖更为有利,所以每当春天来临,冰雪消融,地面披上绿装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从遥远的南方长途飞翔来到水草丰盛的沼泽地带安家。

沼泽区的鸟类是宝贵的动物资源。其中许多种是可供食用的野味上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如天鹅、鸭类、鹤类、雷鸟、白骨顶和鹬类等;一些鸟类的羽毛质轻柔软,富于弹性,保温好,是优良的御寒填充料;有的羽毛色泽艳丽,光彩夺目,是上等装饰品。此外,象征爱情的鸳鸯、头顶“红宝石”的仙鹤、体态文雅的天鹅、白衣仙子般的白鹳,以及美丽的罗纹鸭、绿头鸭等,又是人们熟知的观赏鸟类,在动物园或公园进行饲养供人欣赏,增添了游览场所的内容,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鹤是人们熟知的一种涉禽,在中国大约有9种之多,占世界鹤类的2/3。其中丹顶鹤最为出名,是中国主要珍禽之一。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全身洁白,唯有头顶裸露着一块朱红,因此得其美名为丹顶鹤。古时候,人们遐想它是“神仙”的座骑,故又叫仙鹤。画家们常把松鹤绘在一起,作为松柏长青,延年益寿的象征,殊不知丹顶鹤是沼泽地的珍禽,并不是栖息在森林中的鸟类。

丹顶鹤3月份由南方飞来东北,以家族的形式成小群或成对地生活在芦苇及其他草丛的沼泽地带。早晨或傍晚出来觅食鱼类和乌拉苔草、芦苇、三棱草等嫩芽。巢筑于周围环水、高草密布的浅滩上,用芦花、乌拉苔草等铺垫,柔软舒适。幼鹤在5月下旬孵出,随同亲鸟漫游于浅滩或浅水中,觅食昆虫、鱼类和各种草的嫩芽,到9月末能独立生活,10月下旬随同鹤群离开孵育的地方,飞向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越冬。

还有一种珍禽名叫黑颈鹤,是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繁殖在海拔3500~5000米的山地、高原沼泽区,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四川省西北部的若尔盖高原招泽区也有它们的足迹。黑颈鹤体部洁白,只在脖颈上有黑色羽毛,犹如围上黑色的围巾一样,故而得名。在夏季的青藏高原和若尔盖高原沼泽区,常常看到成群成对的黑颈鹤在湖畔或草丛中觅食,有时飞翔在沼泽区的上空。秋风劲起,它们就飞往暖和的云南、贵州等地越冬。黑颈鹤也是珍禽,比丹顶鹤更稀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