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才华,七分实干
2636600000010

第10章 只要想得到,就一定要做到最好(2)

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得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据鳌头。

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一个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必须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在小事上认真的人,做大事才会卓越。

3.主动工作,自发作为

着名成功学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在其影响全球职场的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中曾写到——“世界会给你以厚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但是你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自发地去工作’。”

阿尔伯特认为,大致而言,在现代职场,存在以下几类员工:

第一类的人,不用别人告诉他,他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是组织最需要的员工,也是领导最器重的员工;

第二类人,就是别人告诉了他一次他就能去做,在组织内部会得到领导很高的称赞和荣誉,但不一定总能得到相应的报偿;

第三类人,就是别人告诉了他两次,他才会去做,这样的人不会得到荣誉,报酬也非常微薄;

第四类人,只有在被形势所迫的情况下才能把事情做好,他得到的只是冷漠而不是荣誉,报偿更是微不足道了——这种员工是在磨洋工;

第五类人,就是这样一种员工:即使有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员工到哪里都不会长久,永远面临着被淘汰、“下岗”的危机。

德尼斯在杜兰特的公司工作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职员,但现在他却成了杜兰特先生的得力助手,成为一家分公司的总裁。他能如此快速地得到升迁,是因为他总是自动自发地多做一些工作。

德尼斯说:“我刚来到杜兰特的公司工作时发现,每天大家都已下班后,杜兰特先生依旧会留在公司工作到很晚。于是,我决定自己也留在公司里。是的,谁也没要求我这么做,但我觉得我应该留下来,在杜兰特先生需要时给他提供帮助。

“杜兰特先生在工作时经常找文件和打印材料,最开始他都是亲自做这些工作。后来,他发现了我时刻都在等待他的吩咐,于是,便让我代替他去做这些工作……”

杜兰特之所以愿意召唤德尼斯为自己工作,是因为德尼斯自愿留在办公室,使杜兰特可以随时见到他。尽管德尼斯并没有多获得一分钱的报酬,但他的主动自发的精神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让身为领导的杜兰特先生认识了他的能力,为自己的晋升创造了条件。

德尼斯无疑是阿尔伯特所说的第一类员工的典型代表。一个主动自发地工作的员工必有一番大的作为,其地位的晋升是注定的了。

在现代组织的管理体系中,每一个组织的高层领导者都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他得扮演一个乐队指挥,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完成一首奏鸣曲;同时他又要是一个教育者、训练家,把每位员工都带上路;随着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部分工作的模糊化,他还得是一个设计师,为每位员工都规划好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如果能够自发地做好自己领域里的各项工作,无需依靠领导指挥和指导就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并且还能主动找事情做,积极地替领导分忧解难,怎能不受到领导的赏识和提拔呢?

如果有一天,你主动地就本部门的重要工作这样向领导建议:“我认为这个工作应该这样做,因为……”;如果有一天,领导提醒你,要注意某某问题,你回答说:“我已经查过了,情况是……”那么足以证明你是一个有主动自发精神的员工了,你在工作深度上已经赶上了领导,你同他一样也是一个思考者了。从此以后,你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成熟的员工,你已经是所在领域的专家了。以后针对该领域的所有问题,领导将与你讨论、协商,你将成为领导的合作者。这是一位普通员工的最高境界——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真正地与领导一样坐在会议室圆桌边上,成为一名“准”领导者了。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职场上,阿尔伯特所说的第一类的员工很稀缺。

在我们周围确实存在这么一些员工,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依然与那些受低等教育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并且在工作上不如那些受低等教育的员工出色,作为和业绩也赶不上后者。关键原因是他们不但不能够主动地去工作,还有一种吹毛求疵、怨天尤人的恶习。他们不愿意主动自发地工作,总是在一种被迫和被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工作。要知道,被动地工作与主动工作的效果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不具备主动自发精神的员工,其职业前景是黯淡的。美国着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说过:“有两种员工是根本不会成大器的: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不然打死也不主动做事的员工;另一种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员工。”

在别人的喝令和监督下被动干活的员工,不可能有大作为,不可能升迁到高位上,相反,单位裁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

“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加薪而罢工。”阿尔伯特在《致加西亚的信》一文中如此说。

如果只在别人注意你的时候你才有好的表现,你将永远也达不到成功的巅峰。卓越员工都会自觉地为自己设定最严格的工作标准,而不是等待上司去要求自己,督促自己。

如果领导对你的期许还没有你自己对自己的期许高的话,你将永远也不可能被辞退,而且你将永远面临着晋升的机遇。

自动自发地工作吧!这样一种积极作为的工作态度将会把你塑造成为组织中的高层人员。因为成大事者和平庸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大事者总是主动地工作,自发地创造一番大作为。

4.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有一位企业家,曾因为他的工厂总是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按期发货而苦恼不堪。为了赶工期,他不得不新招了400名工人,但是生产进度永远赶不上订单的增加。

他的工厂是一间非常现代化的大工厂,厂房明净,规划整齐。他们有七条装配线,可以把不同的部件组装在一起。在每条装配线的尽头都设置了检查站,一旦出现问题会被专职人员记录在一张单子上。每台机器都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的产品被送到返工区。在那里搭建了几个工作间,由最有经验的工人负责返工的工作。在返工之后,机器就可以出厂,发给用户了。

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存在任何问题:

机器不可能不出错;所有的工人都是很敬业的,他们为了返工可以工作到夜里12点,他们已经工作到极限了;技术上的改进在未来2年内是实现不了的。

后来有人给他提了个建议,那就是取消返工区。并且告诉他,只需要做这一件事情,就可以把所有问题解决,而且以后永远不会出现返工。

“这是不可能的!”老板叫道。那人劝他不妨试一下。

“取消返工区?那返工的产品在哪里重新加工?要知道返工的产品占了全部产品的30%!”那个人又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建议:

关闭返工区,让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回到各自的生产线当中去,作为指导员和培训员;

在生产线尽头摆上3张桌子,让质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各管一张;将出现的缺陷按“供应商的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并且坚持永远、彻底地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

将机器送回生产线去修理;

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

老板一脸的疑惑,但还是照着办了。结果,他发现了许多管理问题,比如,订购零件时,只看价格高低,没有对生产线的工人进行很好地培训;有的人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一切都需要返工,所以不够负责任。

几星期之后,他们又能按期生产了。他们还在制造车间立了一个标志板,上面写着无故障、无缺陷产品的天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越来越大,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他们也学会了检查新产品的好方法:工人一边装配,一边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并解决掉。

而最让人高兴的是,由于他们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而可靠,因此占领了最大的市场份额。他们随后兼并的七家工厂,无一例外都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那些工厂的工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们都照样做到了“没有返工区”,随后,每家工厂的利润都翻了10倍以上。

美国的西点军校出了无数名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人询问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他们的答案几乎一致:“在西点,人们只能有一个态度,就是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对自己说:‘I can do it!’也就是‘我能完成!’除此之外,你没有别的选择。剩下的事情就是去很好地完成你的任务。”

很多时候,你并没有下一次作选择的机会。不要总说“下一次我一定做对”,在第一次的时候就把它做好吧。工作若不能一步做到位,只会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对你对公司都不会有什么好处。相信你自己的能力,相信你可以一次就做好。

一次就做对吧,返工的代价太大。而且,你不一定会有下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