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余年,全球曾经爆发过三次石油危机,并随之出现了三次油价的暴涨,引发了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的产生,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了低迷滞涨的格局,从而显现了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价格(油价的上升会带动其它能源价格的上升)和通货膨胀的密切关系。
1.第一次石油危机与通货膨胀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国家,暂时禁止石油出口。石油禁止出口之后,全球的油价大幅攀升,在两年的时间里,每桶原油由4美元弹高至16美元。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197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6%,1974年超过10%。世界经济因而受到严重冲击,工业生产停滞不前和通货膨胀引发了工业化国家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2.第二次石油危机与通货膨胀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8年年底。当时,石油生产大国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亲美政权瓦解,并爆发了美伊关系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国际原油价格由13美元冲上34美元。1979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再次超过10%,1980年超过13%。石油危机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工业化国家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刚刚回升的经济又出现下降。
3.第三次石油危机与通货膨胀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科威特,美国在联合国的名义下组织多国部队出兵伊拉克,海湾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油价由每桶的17美元大力攀升至40美元,形成了近代能源史上的第三次石油危机。由于在这次危机中,战争持续的时间很短,实质上是一次双方实力不对称的战争,随着战争的结束,油价很快得到平抑。同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采取了降低利率等政策措施,因此通货膨胀的幅度并不明显,仅微幅上扬。
但是,自新世纪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石油价格已经从底部上升到66美元/桶附近,涨幅超过300%多,对物价的影响已逐渐显现。也许,新的石油危机和通货膨胀即将来临。
根据前三次石油危机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油价上涨可能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将会把经济置于滞胀的两难境地,更难治理。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石油价格较大的波动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一定会传导到物价,并导致通货膨胀。在现行的信用货币体系内,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发行的货币购买力一定会下降。因此,其货币标价的黄金价格一定会出现上涨,同时与物价相对稳定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汇率出现贬值。黄金的美元价格与石油价格、通货膨胀高度相关。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金价的涨幅与油价涨幅基本一致。对于货币汇率而言,由于世界货币体系主体货币都是由西方工业化国家发行,而这些国家以石油为基础的能源消费量都十分巨大,所以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是普遍的西方世界的通货膨胀。
与此相对应,主要货币间汇率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并没有产生如黄金价格般的巨大波动。美元兑日元、英镑汇率三十余年间也产生了较大波动。但是,考察后发现,这些波动和该阶段的国家地缘政治(英国、阿根廷领土争端)、经济发展状况(日本经济起飞)和国家间金融战略相关,与石油价格的波动相关度不大。
然而,2002年1月,欧元的诞生改变了石油价格较少影响货币汇率的历史。在当前世界货币金融体系里,欧元作为有一个较大经济体支撑,同时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又相对稳定、没有积累让持有者担心的信用泡沫的货币,其计价的石油价格相对稳定,从而使欧元区具有较强的抵御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元价格),欧元兑美元升值,石油价格影响汇率的现象出现了。
40.油价上涨哪些行业受惠?
石油是现代工业生产的“血液”,也是当今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重要的能源消费品,油价一旦出现波动,势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每个行业。虽然很多行业因油价上升而苦不堪言,但也有少数行业因祸得福,不仅不会因油价上涨而受损,反而从中受益,他们是哪些行业呢?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与原油的关联最为密切,因而从油价的上涨中受益最为直接。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需求非常旺盛,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徘徊,而国内原油价格基本同国际接轨,因而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来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能力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油价上涨将使石油开采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行业盈利能力及资金收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高达1777.2亿元,高居各行业之首,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9%,高出全部工业企业5.8个百分点。该行业资金收益率空前上升,2004年,资金利润率高达37.1%,成本费用利润率更是高达79.8%,产值利税率也达到了52.3%。
石油加工和炼制工业:
石油加工和炼制行业业是能在油价上涨中获利的行业之一。石油加工业和炼制业指从天然原油、人造原油中提炼液态或气态燃料,以及石油制品生产的行业,产品包括: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燃料油等石油成品油,以及化工原料、石油溶剂、石油沥青、石蜡、地蜡、石油焦、润滑脂类、凡士林等石油制品。在国际油价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国,国内石油价格的上升是必然的。与其它行业不同的是,石油加工业可能通过市场的作用把涨价的负担转移给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消费行业,从而在石油涨价中获利。
煤炭行业:
煤炭和石油同属重要的基础能源,就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储备特点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一直都在65%以上。由于两种商品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因此其价格就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如果油价持续大幅上涨,超过了其与煤炭的“合理比价”,就会抑制用户对油品的消费,向可替代的煤炭消费转移,进而增加煤炭产品的需求总量,推动煤炭价格上升。
电力行业:
在石油价格飞速上涨的情况下,石油消耗部门急切寻求可替代能源,最直接的结果是电力部门需求量扩大,导致电力部门价格上涨较大。
化肥行业:
对化肥行业而言,由于国内的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的“挂钩”程度较差,而且煤也是化肥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境外原油或天然气价格的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会带动国际化肥市场价格的提升,这不仅使境外产品在国内的市场竞争力减弱,而且由于进口到岸价的提高,将对国内化肥生产商的产品价格产生积极的支持。
41.油价上涨哪些行业受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扩张期,自2002年以来每年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超过10%以上,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那么,哪些行业会因油价上涨而遭殃呢?
交通运输业:
油价上涨,交通运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交通运输业是耗油大户,其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而且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在稳步上升,这一比重由1980年的10.4%上升至1990年的14.7%、2000年的24.6%,近年来保持在25%左右。其中,交通运输业汽油、柴油消费占汽、柴油总消费量的40%和38%左右。9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明显快于其他行业,1991-2002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0.5%,大大超出整个石油消费总量年均4.7%的增速。石油是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原料,油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面对高油价,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比较难过。
从我国民航的成本构成来看,航空油料消耗占总成本的比重在20%左右,是民航运输成本中最大的一块。航油的涨价明显加大民航运输成本,而目前各航空公司竞争异常激烈,机票竞相打折,上升的成本难以转嫁出去。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预计,由于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全球航空业在2005年将损失550亿美元。
油价上涨对公路运输业的影响较为明显。目前,我国运输汽车总量已超过1000万辆,因长途货运、客运对汽油、柴油依赖性较大,石油价格连续多次上调明显加大了运输公司的营运成本。同时,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缓慢,运营车辆空载率较高,地区分割导致路桥等各种收费过高。因此尽管运费有所上升,但仍面临较大的油价上涨压力。对于公共交通而言,由于公交票价执行的是政府指令性价格,所以汽油、柴油的涨价不会很快反应到公交票价上面,自行消化一部分运营成本再所难免,油价的上升使原本已比较困难的城市公交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油价上涨对于海运行业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一些。由于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和我国沿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在高位徘徊,给航运创造了良好的盈利空间。目前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在4600点左右,由于货源充足、需求旺盛,2005年货运价格快速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油价虽然有所上涨,但海运企业受影响比较小。
农业:
油价上涨对农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据统计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林、牧、渔、水利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比重在6.67%-9%之间,而且,1998-2002年该行业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9%,仅次于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增速。农、林、牧、渔业主要以消费柴油为主,其柴油消费占柴油消费总量的1/5左右。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
钢铁行业:
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钢铁是工业的骨骼,那么石油与钢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显而易见的。石油价格的波动给钢铁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钢铁行业的供应成本和终端消费需求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涨落牵动着航运业的每一根神经,为应对一路攀升的油价,不少船东正在通过海运价格的上调来消化上涨的油价,以平衡经营成本。对钢厂来说,高油价增加了钢厂矿石和废钢的远洋运输的成本。同时,高油价也影响了发电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不能满足钢厂及下游行业对电力的需求。
金属制造业、非金属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和邮电业:
这类行业均对石油消耗较大,油价上涨使这些部门的经营成本上升,必然带来商品价格提高。但是由于缺乏价格上升空间,价格的上涨并没有给这些部门带来客观利润。
纺织以及服装行业:
油价上涨使得纺织行业从原料市场到下游服装市场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先谈上游原料市场情况:随着石油价格的高企,纺织业中的化纤产品面临严峻挑战。在油价的带动下,聚酯切片、涤纶短纤价格均达到历史最高点,下游的涤纱、涤类布随之掀起了一轮新的上涨高潮。
再来看下游服装市场情况:由于上游原料市场的价格持续攀高,使我国下游的服装市场饱受煎熬。制衣成本不断上调,服装企业的利润严重缩水,成衣商叫苦不迭。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除了全棉、全毛面料之外,大部分服装以棉和涤纶等合成面料为主,其中涤纶等占的比例达到70%左右。在石油价格的影响下,2004年,上游聚酯切片和纯涤纱价格涨幅为10%;而合成服装面料的价格也相应上涨1000元左右。照此推算,在成衣环节,每件服装的成本要上涨2元左右。一位业内相关人士介绍,虽然上游原料市场在大幅波动,但下游服装产品的跟涨速度却远不能及,成本不断增加,服装价格变动却是微乎其微,在服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利润在不断缩水。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一件价格为100元的服装,制造商的利润只有10元左右,如果每件服装的成本再上涨两元,行业利润必然再度减少,部分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的境地。
塑料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指以生产塑料薄膜,塑料板、管、型材、包装箱及容器,塑料零件等产品的行业,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产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原油价格波动影响。
以塑料加工大省浙江为例,其塑料棒管材、塑料丝及编织品、塑料合成革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对他们而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无疑是一次大挑战。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上半年,塑料加工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左右,但平均主营业务利润增幅仅0.8%左右,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已经出现大幅下降。浙江省塑料企业成本大幅增加。油价上升对浙江省这个全国最大的塑料生产地,特别是对拥有余姚“中国塑料城”和台州“塑料制品王国”两个塑料基地的塑料行业打击相当大。
橡胶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主要包括轮胎制造,橡胶板、管、带的制造,橡胶零件制造,橡胶靴鞋制造等,以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为主要原料,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替代,价格走势互为影响。但合成橡胶的制备离不开石油化工产品,因此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化工行业:
目前我国正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而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于原油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近年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8.5%左右,1996-2002年该行业原油消费年均增长8.2%,增速比同期整个制造业高出2.7个百分点。原油作为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石化行业重要原材料,其价格上升将直接带来石化行业成本上升。
42.油价持续高涨对汽车产业有何影响?
油价高企牵动着全球与石油相关工业的神经,欧洲、北美、亚洲等石油消费大区经济,因石油价格的变化而变得异常脆弱,其中汽车工业是受影响最显着的行业。例如,丰田、日产等汽车公司由于石油价格连续走高,在日本市场的相对收益率降低0.7%-3%。欧洲汽车公司现在多处于亏损或者收支平衡的境况。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