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说话要有心眼
2642600000004

第4章 谋求发展的心机(2)

“我们为此成立了一个战略研究中心,这五年来,我们对很多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我们的主业,农产业,我们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种植业会受一定的影响,因为中国人均土地少,成本高。另一方面,我们的养殖业会有大的发展,因为养殖业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加入WTO以后,原料、粮食的价格会下跌,对养殖业会有利。另外我们养殖业的出口一直受到一定的限制,加入WTO以后,养殖业的限制会弱化,这就是说,我们出口的可能性会增加,也就是说,我们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这对我们的饲料业和肉食品加工业是非常大的利好,这是我们研究的成果。所以我们继续不断地加大这五年来在饲料业、食品业方面的投资,包括我们在成都一个美好火腿肠,连续上了好几条生产线,成为西南最大的一家肉食品加工基地。我们认为加入WTO以后,住房会有很好的市场,我们在五年以前就开始在房地产方面进行投资,我们现在已经在上海,在大连,在成都,在其它的城市投资,今年我们开发量超过了60万平方米,明年可能会有上百万平方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成果。

“我们积极参与国外的贸易,进出口的贸易每年大约一亿美金或者多一点,我们成为最早有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并且在跟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以及世界上大的粮商建立的贸易活动中,我们奠定了基础,为加入WTO以后的粮食进出口的放开做好了准备,国外包括美国的这些大的粮商也非常愿意跟我们合作。总之,在国际化这方面,我们加大了步伐,我们现在已经在海外建了5个工厂,引进了海外的资金;运用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资金,我们在西部联合组建一些化工厂等等。我觉得我们的研究是有成果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已经准备五年了。”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一条真理。许多人抱怨机会不来敲门,可他们哪知道,机会来过,而且等了很久,可他们却正在匣子里面做着发财的美梦。

精明的刘永好积极地走了出来,不仅站在门口等待机会,他还主动去寻找机会。种果树行不行,卖菜行不行……最后他决定了养鹌鹑,他的机会来了,他成了大气候。

[BT2]5.做人要识时务,妇人之仁最害人

做人之所以要善识时务,是因为时势是方向,识时务才会有方向感,才会心中有数,才会具有超人的胆略,才不会犹豫不决,更不会有妇人之仁。

时势是什么?就是格局,就是态势。它是变动的,对人的作用和意义也不是永远相同的。审时度势,是兵家必须恪守的一种战术,而且,是否善于审时度势,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如果敌国还没混乱,而要攻取它,则必劳而无功,敌国局势已经混乱而不乘机攻取,便是坐失良机。

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审时而动,乘机攻伐。所以,未乱之时,应该安抚民心,养精蓄锐,以待其弊,敌国已乱之时,应该果断举兵攻伐,切勿误机资敌。古人云:“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三国时代,姜维屡次征讨魏国,劳民伤财,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其关键就在于他不能审时度势。周文王政宽养民,富国强民,于是能以少取多,越王勾践抚恤民众,最后也是以弱胜强,其关键在于他们能正确地审时度势。正是能否审时度势,让这两个同样出色的人却得到了胜败相反的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成就大业的人很多,而李世民却是其中的佼佼者,也还是因为他做人善识时务,才造就了强盛一时的大唐伟业。

唐朝时,颉利发兵进攻突利,突利派使者来唐求救。皇上便向众大臣征求意见:“我与颉利是兄弟相称,关系不错,现在他眼前有急,我不能不救。但是我们和颉利之间却有盟约在先,互不侵犯。这该如何是好呢?”众大臣相互窃窃私语。兵部尚书杜如晦说:“皇上,戎狄无情,终当负约,我们不能拿盟约来约束自己。如果当今我们不乘其乱而攻取,今后我们就会后悔莫及。而乘乱取胜,乃是古之道也。”接着,张公谨也认为可以攻取,并且具体陈述攻伐的理由。第一,颉利纵欲肆凶,横行霸道,专横独断,谋害善良,昵近小人,是一位昏君。由此,君臣关系不顺。第二,颉利属下的同罗、仆骨、回纥、廷陀等部自立君长,不服颉利,意欲反叛,内部混乱。第三,颉利被别人怀疑,他现在出兵征讨,必兵败无疑。过去欲谷丧师,无抚足之地。兵败将折,没有多强的战斗力。第四,北方正值霜旱,天气寒冷,而粮草却又匮乏,不能久战。第五,颉利疏远突厥,反而亲近诸胡,而胡人本性反复,变化无常,大军临近时,其内部必然发生叛乱。第六,华人在北方很多,他们结屯而聚,保据山隘,都有归附之心,王师出击之日,必然望风响应,可以里应外合,打败颉利。种种情况足以说明,颉利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正是乘乱攻取的好时机。

李世民觉得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便决定派兵进攻颉利,援救突利。出兵不久,唐兵攻破定襄,大败颉利,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实践再一次说明,乘机攻乱,必定胜利。

“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应该有孤军深入的胆略,不能迟疑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真正的善于乘势者,必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勇往直前,无所疑惧。犹豫两可,瞻前顾后,往往会坐失破竹之势,给敌人以喘息休整之机,一旦敌人并力固守,就难攻破了。

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在讨伐敌人时,往往率兵乘胜追击,不断巩固并扩大战果。李世民与薛仁杲大战,薛仁杲招架不住,便率残兵奔逃。李世民则指挥将士马不停蹄,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窦轨觉得这样穷追敌寇,士兵疲劳,要求休息一段时间。他对李世民说:“我们这样一路追杀,很辛苦疲劳。万一中敌引诱之计,怎么办?况且,我们已经取得胜利。应该就此打住,停止追杀。打扫战场。”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你讲的不无道理。但是,你可知道,我已经考虑很久。对我们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全面的胜利,就在眼前。对敌人来说,大势已去。剩下的也只是残兵败将,没有多强的战斗力。所以,战斗的主动权和决胜权仍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乘着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将敌人一网打尽;要是停下来放走敌人,便是坐失良机,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于是,继续前进,追杀逃兵,直至捣毁敌人的老巢。

又如李世民大战刘武周大将宋金刚时,宋金刚大败,逃跑如鼠窜。当时,诸将都劝李世民不要穷追不舍,孤军深入,怕有伏兵危险。不如“留壁于此,候其粮毕集,然后复进。”李世民不听,日夜加紧追赶,结果大破刘武周。刘武周彻底崩溃,便与宋金刚逃往突厥,请求避难,但突厥却腰斩宋金刚,刘武周所属州县均告失守,统归于唐。

把握时势,是做人的关键。忽视这一点,就将难以乘时势而定下大决策,获得人生的发展。

[BT2]6.做人要灵活,随机应变是最大的心机

做人如果能够顺应大势,腾挪应对的一招一式都能乘势而行,不仅能使机会转变成资本,即使身处逆境,也摆脱困境,绝处逢生。脑子灵活的人是最能出人头地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做人与兵战一样,其环境与态势都是瞬息万变的,时而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秋月映湖;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时而电闪雷鸣,急风骤雨,天昏地暗。久经沙场磨练的人或历经起落的大丈夫对此往往是习以为常,他们深信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无穷的变化,才会有无穷的机缘,无穷的魅力,才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

然而变化之中有机缘,只说明了机会的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在变化之中发现机缘,把握机缘。古人所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时务?不难解释,时务就是指世事的发展变化态势。识时务,就是指根据这种发展变化态势去寻找把握机缘,决定自己何去何从。

人的行为是内外因素的复合。这内外因素的有机复合必然是人行为的最佳效果。而这内外因有机复合的前提便是独具慧眼识时务。只有识时务的人才能采取最有利于成功的行动。

胡雪岩就是善于从商场变化之中寻找出机缘、识时务的人。他说:“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做生意跟带兵打仗的道理是差不多,……随机应变之外,还要从变化中找出机缘来,那才是一等一的本事”。

当年胡雪岩的生意正在蒸蒸日上之时,太平军攻占杭州,就使他经历了一次大的变故,而且这次的变故几乎将他逼入绝境。

这次变故有三个方面:

第一,胡雪岩的生意基础如最大的钱庄、当铺、胡庆余堂药店以及家眷都在杭州,杭州被太平军占领,等于他的所有生意都将被迫中断。不仅如此,他还必须想办法从杭州救出老母妻儿。

第二,由于胡雪岩平日里遭人忌妒,如今战乱之中,顿时谣言四起,说他以为遭太平军围困的杭州购米为名骗走公款滞留上海;说他手中有大笔王有龄生前给他营运的私财,如今死无对证,已遭吞没;甚至有人谋划向朝廷告他骗走浙江购米公款,误军需国食,导致杭州失守。这意味着胡雪岩不仅会被朝廷治罪,而且即使杭州被朝廷收复之后,他也无法再回杭州。

第三,即使不被朝廷治罪,他也不能顺利返回杭州,因为失去了王有龄这个官场靠山,他的生意也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他的钱庄本来就是由于王有龄这一官场靠山得以代理官库发迹,而他的蚕丝销“洋庄”,他做军火,都离不开官场大树荫蔽。胡雪岩那个时代做生意,特别是做大生意;本来就不能没有官场靠山。

不过,面对这些变故,胡雪岩并不惊慌失措。之所以如此,是他从表面对他不利的因素中,准确预见出了可利用的因素:

其一,如今陷在杭州城里的那些人,其实已经在帮太平军做事,他们之所以造谣生事,是因为太平军也在想方设法诱胡雪岩回杭州帮助善后,而那些人不愿意放他回杭州。他们造谣虽为不利,但却并不是不可以利用。胡雪岩根据这一分析,确定了两条计策:首先,他不回杭州,避免与这些人正面交锋,他知道他的这一态度一旦明确,这些人就不会进一步纠缠;其次,胡雪岩不仅满足他们不让自己回杭州的愿望,而且他还决定自己出面,特别向闽浙总督衙门上报,说是这些陷在杭州城里的人实际上是留作内应,以便日后相机策应官军。这更是将不利转化为有利的极高妙的一着。表面上是给了这些人一个交情,暗地里却是把这些人推上一堆随时可以引爆的火药,因为如果这些人不肯就范,加害胡雪岩,他可以随时将这一纸公文交给此时占据杭州的太平军,说他们勾结官军,这些人无疑会受到太平军的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