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2643600000008

第8章 起居养生(3)

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或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能保持健康。通俗些说就是,人既不能太忙太累,也不能太闲太逸。不用则退,不用则废,太闲了会使人体的一些零件“生锈”,甚至会使器官功能退化或老化,而太忙太累,负荷太重,又会使体能精力过耗透支,甚至发生严重亏损,这对身心健康很不利。因此,过闲过累的生活工作方式,都有弊不可取。最好最科学的方法是,要劳逸结合,忙闲适度。正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所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穿对衣服,也能养生

佛家认为,吃饭穿衣皆养生。穿对衣服,也能养生。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人很重视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着应以合体、舒适为原则,质地应轻柔保暖,大小适宜。衣服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还提出大汗不要急着脱衣,要一层一层地渐减,出汗后应及时换衣,不宜久穿紧身衣等,这些均是有益健康的经验。

古人尚且如此,现代人就更应该注重衣着与养生的关系了。现代医学认为,衣服和饮食一样,是维护人体得以生存不可的缺少条件。

那么,如何着衣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呢?

1.春捂秋冻

春季气候,乍暖还寒。这个时候,时风时雨,忽冷忽热,寒潮较多,变化无常。如果这时过早地脱掉冬装,在天气突然变冷时,会受寒感冒,并诱发其他多种疾病。因此在初春之际,应当适当地捂一捂,不要图一时轻快,急于减衣。

秋天,天刚转冷,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这样气温回升又得脱掉,一穿一脱,身体反而易出毛病。

春天转暖,再捂一段,秋天变冷,再冻一段,也有利于锻炼人体生理机能适应即将到来的酷暑和严寒的气候,增强皮肤的耐热耐寒能力。

2.衣料要选择自然纤维

现在很多衣服由五光十色的化学纤维制成,如维尼纶、涤纶,锦纶、氯纶、丙纶等,品种越来越多,花色也越来越漂亮,而且有结实、耐磨、耐洗、挺拔、不变形、不缩水、易洗、易干等许多优点,但穿上这些衣服对养生并不利。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化学纤维不如棉、麻、丝等自然纤维。化学纤维的透气性和吸湿、放湿性能差,又带静电,还常掉下纤维尘屑,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容易产生湿疹、皮肤瘙痒等症,进而影响睡眠,严重的能导致神经衰弱、心脏病的发生。对老年、小孩和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其不良作用更加明显。

棉花制品虽不如化学纤维美观结实,但其保暖性、透气性、吸湿散湿性都比化学纤维强得多,质地也柔软些,对身体没有刺激。因此现在不少医学家建议:贴身内衣不要用合成纤维制作,最好穿用纯棉制品。

3.根据季节选择衣服颜色

各种颜色对光和热的吸收和反射有不同的情况。白色对光和热的吸收最少,反射最强。黑色对光和热的吸收最多,反射最少。其他颜色各不相同,但可以概言,浅色吸收的光热比深色吸收的要少。

夏季太阳辐射强,温度高,为防止太阳辐射,尽量减少衣服吸热程度,应选白色和其他浅色如淡黄、浅绿、浅粉、浅蓝等颜色做衣料,不要用吸热性强的黑或其他的深色布料。冬季服装应选吸热性强的颜色,以提高衣服的保暖效果,不宜用白或太浅的颜色。

4.加衣要及时、合理

我们的身体在神经系统指挥下,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节新陈代谢使体温保持恒定。热天身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冷天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这种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有力地保护了我们的身体,抵御着各种恶劣环境的影响。

但人的这种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气温变化太大,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便会因不适应而生疾病,这就必须借助衣服来加强人体调节温度的能力,使体温经常保持在37℃左右。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天气的冷暖,及时增减衣服。特别是身体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更要注意根据天气急脱急着。

小知识

着衣以稍微少些为好

衣服穿得太少,不能御寒,容易生病。同样,衣服穿得过多过暖,也容易生病。因为衣服太多必然自热出汗,汗水出得太多,不能保护体内必要的水分比例,会出现虚弱、头晕、疲乏、气喘、恶心、心跳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脱水现象,发生生命危险。然而,我们取其中间值,只要不超过人体调节体温功能的范围,衣服穿得稍微少一点儿,反而有益些,所以寒冷地方人的寿命一般比炎热地方人的寿命要长。另外,衣服穿得稍少一点儿,还能锻炼人承受寒冷的能力,增强体质。如果一味求暖,不肯稍稍锻炼承受寒冷的能力,久之,便会像温室里的花朵,柔弱不堪。

沐浴养生,爽身祛病

东汉时来华僧人安世高翻译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现载《大正藏》十六卷,首先介绍了洗浴的方法,并指出洗浴的卫生意义:“一者四大安稳,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水,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大正藏》五十四卷《释氏要览》也记载沐浴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也论述了沐浴的意义和方法。

在敦煌壁画159窟“梯度图”中,有一和尚坐在大浴盆中洗浴,另一和尚将头伸在木盆内洗头的图形,表述了佛家洗沐的普遍性。

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侣沐浴习俗不仅影响到中国,同时也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等。如日本在天皇时代(公元500年左右)佛教徒为表示对佛虔诚,常常把佛像洗得干干净净,谓之“佛浴”。后来在参加法会前为表示对佛尊敬,也把自己身体洗净,称为斋戒沐浴。沐浴的地方叫温室。这种僧侣净身的习俗后来传到民间,形成民间洗浴习俗。

那么,怎样洗澡才养生呢?

1.要注意洗澡的时间

老年人不宜在吃饱或饥饿时洗澡,一般说来要在餐后l~2小时为宜。因为老年人牙口不好,加之胃肠消化功能不佳,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饭后洗澡容易让全身的血液较多地充盈于表皮毛细血管,使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如经常在饭后洗澡,就会加重消化不良,影响养分吸收,导致营养不良。饥饿时洗澡也不适宜,因这时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每次洗澡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过长则会增加疲劳。洗完澡后,还需在更衣室休息片刻后,再离开澡堂,以保证安全。

2.要注意洗澡水的温度

水温在35℃~37℃为宜,不可过高,更不可长时间在热水中泡澡,因为这样会使表皮毛细血管扩张,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容易发生缺氧,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甚至晕倒;如果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疾病,就可能导致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水温也不可太低,以免感冒。

如果洗澡时感到头晕、眼花、心悸、恶心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洗澡,找人搀扶出浴室,躺在空气新鲜场所,同时注意保暖和通风,最好喝些热茶和糖水。

3.要洗澡别搓澡

正常皮肤表面有由皮脂腺、汗腺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形成的酸性保护膜以及角质层,只有0.1毫米厚,呈弱酸性,但它却是阻止病菌和有害射线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层“死皮肤”更换速度缓慢,最快的也需要10多天。洗澡时如果用毛巾在肌肤上反复用力搓擦,很容易损伤皮肤,使表皮角化层过多脱落,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甚至发生皮肤瘙痒,还会让病菌和有害射线乘虚而入,使人易患毛囊炎、疖肿等多种皮肤病。

4.有些情况下不适宜洗澡

在这几种情况不宜洗澡:

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发生虚脱。

酒后不宜洗澡,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饱餐后不宜洗澡,饱餐后全身体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

饥饿时洗澡易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劳动后不宜立即洗澡,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

小知识

沐浴养生在于“通气”

中医认为,人体内不同的“气”维持了器官的运作并调节它们的功能,如果“气”流通不畅,就会影响人体功能,而运动、压力、光线等外在因素可以给身体带来正面刺激,使全身“气脉”通畅,达到养生之功效。要通气脉就得有一把可调节出水模式的高质量手持花洒,这是淋浴养生的关键。每天在淋浴过程中利用5分钟时间,用花洒调节出不同的水流刺激身体的穴位及内脏器官,能通脉气、缓病痛,而这个方法在人们生活中是简单易行的。

揩齿养生,洁齿净心

佛家为讲经、念经、修禅,必须注意口腔卫生。东汉传入的《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已经谈到用杨枝洁齿,可令人“口齿好香,方白齐平”。《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有“朝嚼齿木”一章,详细论述了齿木的取材、形状、使用方法、揩齿的效果以及揩齿在印度流行的情况。印僧“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洗清静方行敬礼”。

齿木用柞条葛蔓,楮条槐柳皆可,“一头缓须熟嚼很久,净刷牙关”。《大正藏》卷五十四《释氏要览》中要求食后漱口,指出“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饮”。并认为杨枝有清热利口因之功效:“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这些都表明,清洁口腔在僧侣中是普遍的。我国医学家也很重视这一习俗。

刷牙是清洁口腔、保护牙齿的方法,《寿世保元》引《金丹全书》说:“凡一切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每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中国医家把佛教徒的方法用医学来解释,并向民间提倡,成为我国人的卫生习惯。

刷牙能洁齿爽口,除去牙缝里的食物残渣,防止细菌繁殖和异物、异味刺激口腔,但是刷牙也要讲方法。

那么,怎样刷牙才科学呢?

1.刷牙时最好用温水

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温水刷牙还能有效减少牙刷刷毛对牙龈的刺激,有效避免牙龈的出血。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牙齿的寿命要比人体的寿命短,其根源是出在“凉水刷牙”这一习惯上。

2.刷牙时间不宜太久

许多人认为刷牙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然而研究表明,科学的刷牙时间应为2分钟,用力要轻柔。刷牙时间过长,用力过大,并不会使牙齿更干净,相反却可能损害牙齿的保护膜,给牙齿带来永久性损伤。

3.不要用牙膏蘸水

因为牙膏里面含有一定的摩擦剂,便于清洁牙齿,牙膏蘸水以后,看起来泡沫多了,但是摩擦力小了,不容易去除牙垢。

4.不要总使用一种牙膏

因为每种牙膏的化学特性和药物特性都不一样,长期使用一种牙膏,会使口腔里的细菌产生免疫力。可以用完一种牙膏后,买别的品牌的牙膏,也可以同时买几盒不同品牌的牙膏每天换着用。

5.餐后10分钟是刷牙黄金时间

一般来说,吃完食物后的10分钟是牙齿保健的关键时期,因为此时口中的pH值由6.8降到4.5,酸性达到高峰,此时若未立即清洁牙齿,这些酸性物质就会侵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形成脱钙现象,造成蛀牙。

6.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而且要讲究刷牙的方法。如果刷牙方法不对头,也可造成流弊,最常见的损害是牙面耗损和牙龈萎缩。人们能否良好地掌握刷牙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手的灵活性。虽然每个人刷牙的手势有巧拙之分,但只要给予充分指导,一般人都能有效地使用牙刷清洁口腔。儿童的动作比较迟缓,且缺乏耐性,不能应付复杂的刷牙技巧,应教给他们比较简单的刷牙方法。至于伤残人士,可能需要采用刷柄设计经过修改的牙刷,方便抓握,或使用电动牙刷。

小知识

老年人牙掉光了也要刷

其实刷牙不仅是保持牙齿卫生,预防蛀牙,而且对整个口腔都有重要作用。正常人口腔中藏有数以亿计的细菌,漱一次口可使细菌减少15%~25%,而刷一次牙,可以使细菌减少70%左右。老年人正是因为没有牙齿,对食物的咀嚼能力下降,口腔内各种腺体的分泌功能也下降,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刷牙还可以预防老年性肺炎。老年人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都有所下降,口腔中的异物易错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刷牙时,牙刷刺激牙龈、牙槽引起的兴奋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使中枢神经所支配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功能增强,有益于保持呼吸道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