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掌控生活的女人
2643800000004

第4章 做有个性的女性(2)

很少有人能勇敢地独自站出来,也没有几个人懂得,我们所支持的东西到底有何意义。很多时候,社会和自己的经济地位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做日常之事的方式几乎与我们的邻居一样。如果我们感觉自己不适应周围的环境,就会感觉非常痛苦,就开始神经过敏,感到失落和迷惘,甚至厌弃自己。

一位女士,她的丈夫是一名成功的律师,有能力,有野心,而且控制欲也很强。在丈夫和她朋友的眼中,在社会上有显赫的名望就是成功的标准。她为人谦虚而温和,在这样的气氛中,她感觉自己很渺小。没人会看到,也没人懂得欣赏她所拥有的美德。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日复一日,她感觉越来越压抑,他们的那种标准是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她开始厌弃自己。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去改变周围的环境而是改变自己。摆脱那种根据别人的标准改变自己的压力,自信地面对自己。要知道,每个人活着都有某种特定的意义。要相信,人并非是为了别人活着,而是要为自己活,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样,她才会充满自信。

找回自信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按自己的标准去生活,学会如何轻松地对待自己,不要过于批评自己。

那些人之所以厌弃自己就是因为他们过分地批评了自己。我们知道,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而有建设性的,对自我完善十分必要。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从而阻碍我们前进。

一个女孩子说自己害怕演讲,离自己的期望总是很远。她说自己一开始讲话就立刻意识到自己不像班里的其他人一样镇定而自信,她又害怕又害羞。想到自己的这些毛病时,就更没信心了。最后,她根本无法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

其实,每个人不能老想着自己的缺点,演讲的失败就在于缺乏对自己理性的审视,而不在于自己身上有缺点。

不是我们的缺点毁了一次演讲或一次艺术创作。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有很多历史地方面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里有很多无病呻吟的伤感句子。可是,那些缺点完全不能影响这些伟大作品的美。与它们震撼人心的美相比,它们的缺点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们爱别人也是因为他们的美德,而不是他们的缺点。

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得靠我们的长处。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改正缺点,然后忘记那些缺点,轻松上路。

以往的错误和现在的弱点使我们有很深的负罪感和自卑感,这是一种十分糟糕的心理状态。当陷入这种情绪之中时,我们羡慕别人,厌弃自己。我们应该做的是抛开所有过往,勇往直前。

要想学会欣赏自己,就要能容忍自己的缺点,这并不是要我们降低标准,不负责任地混日子,而是要我们明白: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没有人总能保持十全十美的状态。这么期望别人不公平,这么期望自己就是十足的愚蠢。

一位女士,她是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她挑剔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工作上,她在对手面前是骄傲的胜利者,她会花上几个小时苦思冥想每一份报告。发言时,她没完没了,使得听众精疲力竭。那些不请自来的客人在她家从来都得不到热情的招待,她总是在家中有聚会前事先安排好每一个细节。通过努力,这位女士在每件事上都做到了完美。她牺牲了快乐和温暖换取了她那乏味的完美。

强迫自己保持完美和自虐并无区别。我们和别人一样好还不行,我们还一定要超过别人,我们要像黑暗中闪烁的星星那样发着闪亮的光。我们是在和别人比试,而不是在以自己的才能去工作,我们只会在意别人是不是像崇拜偶像一样崇拜我们的完美。所以说,完美主义者也和普通人一样会失败,但他们不能面对自己已经失败的现实,他们憎恨自己,却不能战胜失败。

不信权威,创造成就成功之路

电影明星洛依琳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她。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年轻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她。

整个巴黎都知道她,但这个姑娘却没表示出丝毫的惊讶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琳不禁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电影迷。”

她手脚麻利,看得出她的修车技术非常熟练。半小时不到,她就修好了车。

“您可以开走了,小姐。”

洛依琳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小姐,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难道不亲自检查一下吗?”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跑得很好。姑娘说:“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吗?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后洛依琳。”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绩,我有我的工作。您今天来修车,是我的顾客,我就像接待顾客一样接待您;将来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接待您。人与人之问不应该是这样吗?”

洛依琳沉默了。在这个普通的女工面前,她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与狂妄。

“小姐,谢谢!您让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现在,我送您回去。再要修车的话,我还会来找您。”

对权贵和名流的崇拜,只能给我们自己带来两种结果,第一是对自卑心的安慰,第二是对自尊心的亵渎。

人生而平等,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有什么必要降低自己的人格去向权贵和名流表达平白无故的敬意?恪守本分、不卑不亢,做人才不丧失尊严。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这样?

有一名酷爱文学的女青年,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一位着名的作家指导。可是这位作家当时正好眼睛不适,于是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

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问,可能写得不错,学生心中暗喜,马上回答说:“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她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又“念”了一会儿,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看来写得真不错,学生心中暗想着,于是她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她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里有人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回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没必要画蛇添足,看来,你还没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太易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

多年以后,这个女孩儿遇到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羞愧地谈及那段往事。谁知这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能正确运用,你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别人的意见固然可以参考,权威的意见固然值得参考,但参考毕竟是参考,作决定的还是自己。这是因为,权威可能今天是权威,不代表永远是权威,而且权威有很多,你是听信哪种呢?今天正确的权威不代表真理!如果你多问几句,这是真的吗?如果你改变一下,这次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你说不,会是怎样?不要害怕自己的决定会错,因为权威们也不知道真正的事实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是以自己的经验在做判断。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你也就实现了自我突破。自我突破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面对权威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出路所在。

崇拜权威,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不要照搬权威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并创造出一条权威之外的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主宰自己的头脑

对于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如果你去征询10个人的意见,通常会有7个人说“不能做”,2个人说“不好说”,表示赞同的人最多只有一个。这就是经济学上有名的“一二七法则”。绝大多数女孩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成功者,就是因为深受“一二七法则”的左右,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

有一位大学教授,曾举例说明男、女学生处理问题时的不同态度。他说,有一次美国的学校举行考试,其中一道试题是:在时钟的两点到三点之间,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重叠?结果,许多女学生都用公式计算,在那里埋头列着繁琐的算式,费了好大劲,仍未得出结果;而许多男学生都拨表,一下子就得出了答案。

这位大学教授不无感慨地说:“人家本来就没有限制你用什么方法去得出结论,你为什么不用最简单、最实际的方法去做呢?”

当然,你决定走新路的时候,一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连你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也会反对你,你必须勇敢地坚持己见。只要你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成功,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反对声自然就会烟消云散了。

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实在不胜枚举。

黛比从小就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但由于兄妹很多,父母根本顾不上她。这种经历使她长大以后依然缺少自信心。尽管她嫁给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丈夫,但美满的婚姻并没有改变她缺乏自信心的状态。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必须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否则就会庸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她对自己的父母和丈夫说:“我准备去开一家食品店,因为你们总是说我的烹调手艺有多么了不起。”她的父母和丈夫都告诉她说:“这真是一个荒唐的主意。你肯定要失败的,这事太难了。快别胡思乱想了!”但这一次,黛比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而是毅然决然地采取了实际行动。

生意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很艰难,食品店开张的那一天,竟然没有一个顾客光临。黛比几乎被冷酷的现实击垮了。看起来自己似乎必败无疑,她几乎相信父母和丈夫的看法是对的。

不过,黛比没有退缩。她决定坚持下去,并一反平时羞涩的窘态,端起一盘刚刚烘制好的食品在她居住的街区,请每一位过往的人品尝。这样做的结果使她越来越自信,因为所有品尝过她的食品的人都认为味道非常好。

今天,“黛比·菲尔茨”的名字已经出现在美国数以万计的食品商店的货架上,她的公司“菲尔茨太太原味食品公司”,也已经成长为美国食品行业中最成功的连锁企业。

要想成为现代的自信女孩,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性,不要让别人(或自己)的消极想法影响你的行为和事业。

莫尼卡·狄更斯二十几岁时虽然已是有作品出版的作家,可是仍然举止笨拙,常感自卑。她有点胖,不过并不明显,但那足以使她觉得衣服穿在别人身上总是比较好看。她在赴宴会之前要打扮好几个小时,可是一走进宴会厅还是会感到自己一团糟,总觉得人人都在对她评头论足,在心里耻笑她。

有个晚上,莫尼卡忐忑不安地去赴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的宴会,在门外碰见另一位年轻女士。

“你也是要进去的吗?”

“大概是吧,”她扮了个鬼脸,“我一直在附近徘徊,想鼓起勇气进去,可是我很害怕。我总是这样子。”

为什么?莫尼卡在灯光照映的门阶上看看她,觉得她很好看,比自己好得多。“我也害怕得很!”莫尼卡坦言,她们都笑了,不再那么紧张。她们走向前面人声嘈杂、情况不可预知的地方。莫尼卡的保护心理油然而生。

“你没事吧?”她悄悄问道。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心不在自己而在另一个人身上。这对她自己也有帮助,她们开始和别人谈话,莫尼卡开始觉得自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而不再是个局外人。

穿上大衣回家时,莫尼卡和她的新朋友谈起各自的感受。“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比先前好。”莫尼卡说。

“我也如此,因为我们并不孤单。”

莫尼卡想:这句话说得真对!我以前觉得孤立,认为其余的人都自信十足,可是如今遇到了一个和我同样自卑的人。原来,我因为让不安全感吞噬了,根本不会去想别的,现在我得到了另一启示:会不会有很多人看来意兴高昂,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心中也忐忑不安?

莫尼卡常为其供稿的一家报馆有位编辑,总让她觉得此编辑有些粗鲁无礼,问他问题,他只只字答复,莫尼卡觉得他的目光永不和自己的接触。她总觉得他不喜欢自己,现在,莫尼卡怀疑会不会是他怕自己不喜欢他?

第二天去报馆时,莫尼卡深吸一口气,对那位编辑说:“你好,安德森先生,见到你真高兴!”

莫尼卡微笑抬头。以前,她习惯一面把稿子丢在他桌上,一面低声说道:“我想你不会喜欢它。”这一次莫尼卡改口道:“我真希望你喜欢这篇文章。大家都写得不好的时候,你的工作一定非常吃力。”

“的确吃力。”那位编辑叹了口气。莫尼卡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离去,她坐了下来。他们互相打量,莫尼卡发现他不是个咄咄逼人的编辑,而是个头发半秃、其貌不扬、头大肩窄的男人,办公桌上摆着他妻儿的照片。莫尼卡问起他们,那位编辑露出了微笑,严峻而带点悲伤的嘴变得柔和起来。莫尼卡感到他们两人都觉得自在了。

后来,莫尼卡的写作生涯因战争而中断。她去接受护士训练,再次感觉到医院里的人个个称职,只有她手脚笨拙,学得慢,穿上制服看来仍全无护士的感觉,引来许多病人抱怨。“她怎么会到这儿来的?”莫尼卡猜他们一定会这样想。

工作繁忙加上疲劳,使莫尼卡不再胡思乱想,也不再继续发呆。她开始感觉到与大家打成一片的喜悦,她是团队的一分子,大家需要她。她看到别人忍受痛苦,遭遇不幸,觉得他们的生命比自己的还重要。

“你做得不坏。”护士长有一天对莫尼卡说。莫尼卡暗喜:她原来在称赞我!他们认为我一切没问题。莫尼卡忽然惊觉几星期来根本没有时间为自己是否称职而发愁担忧。

不要过分关心别人的想法。你过分关心“别人的想法”时,你太小心翼翼地想取悦别人时,你对于假想的别人不友好过分敏感时,你就会有过度的否定反馈、压抑以及不良的表现。最重要的是,你对别人的看法不必太在意。

把眼光盯住别人不放,以别人的方向为方向,应很难超越别人。要想有所成就,你得自己开路,而你所开的路是你自己的理想、见解与方式,所以是你所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