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将保健进行到底
2644100000012

第12章 祛病保健不求人(3)

其次,中医认为,我们身体上的五官九窍都和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耳朵和肾的形状十分相似,因此,“肾主耳”,耳为肾之外窍。老年人肾中的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电正在逐渐衰弱,耳朵得不到足够的精气来濡养,自然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

因此,要治疗老年人耳鸣、听力下降,根源就在于补肾,涌泉、太溪都是补肾的重穴,只要每天在家里按揉两侧太溪、涌泉穴3~5分钟,一周之后,耳朵就没事了。

另外,我们也可尝试一下中医传统的自我按摩方法“鸣天鼓”。此法简单易学,是一种以手叩击风池穴的方法,对年老肾亏引起的耳聋、耳鸣、健忘、头晕、思维能力下降等有一定的疗效。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养生铭中就明确提到“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孙思邈活了100多岁,百余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是历史上有名的健康长寿老人,可见其养生得法。他发明的养生十三法中有一法名“耳常鼓”: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按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咚咚有声。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双肘支在桌子上,闭目低头,用两掌心紧贴双耳,十指放于后脑,食指抬起,搭放于中指之上,两食指同时用力,从中指上滑下弹击脑后枕骨的凹陷处(风池穴),此时会发出“咚、咚”的声音,犹如鸣鼓一样。

鸣天鼓每天可做3次,每次可做60下左右,动作的轻重程度视耳鸣、耳聋的情况而定,如听力较差,动作可适当重一点,反之则轻些。此法动作简单,易学易行,可作为老年人日常护耳的保健方法。

按压内关穴就可以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脂肪物质的沉积,使冠状动脉管腔变窄或梗死,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使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内分泌疾病,生气、劳累、紧张、失眠、过饥过饱、气候变化等,均可诱发本病,此外也与遗传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前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猝死)。

按摩内关穴对症状的缓解和消除有一定的作用。

具体操作方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紧按另一前臂内侧的内关穴位(手腕横纹上3指处,两筋间),先向下按,再做按揉,两手交替进行。对心动过速者,手法由轻渐重,同时可配合震颤及轻揉;对心动过缓者,用强刺激手法。平时则可按住穴位,左右旋转各10次,然后紧压1分钟。

按压内关对减轻胸闷、心前区不适和调整心律有帮助,摸胸和拍心对于消除胸闷、胸痛有一定效果。

另外,做两腿下蹲运动,每次5~10分钟,就可以调动全身经脉;增加腹式呼吸的次数,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收缩血管物质的产生,对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和促进侧支循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突发心律不齐时,拇指、食指同时从手掌的正、反两面按住劳宫穴,用力向下压,左右手交替进行,各60~80次,心律会很快恢复正常。

按摩心腧穴对心肌炎有很好的疗效

老年人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下降,患感冒后病毒侵入心肌,导致心肌炎,甚至出现心绞痛、心衰等致命疾病。若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这时,只要快速按摩心腧穴,就可起到缓解病情的良好疗效。

心腧穴是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主治心肌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心内膜炎、心膜积液、心包炎、胸痛等疾病。因此,患心肌炎时按摩此穴是对症施治的。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脱掉上衣后,趴在平板床上,双下肢并拢,双上肢放入肩平横线上。术者或家属可利用双手大拇指直接点压该穴位,患者自觉局部有酸、麻、胀感觉时,术者开始以顺时针方向按摩,坚持每分钟按摩80次,坚持每日按摩2~3次,一般按摩5次左右,可起到明显疗效,再按摩2~3天可起到治疗效果。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杜绝烟酒及任何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及豆制品和海产品。另外,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5分钟,可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穴位按摩,糖尿病遇到了天敌

糖尿病是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又一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糖尿病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对身体危害极大。

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明显上升,在中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如何让困扰人们的糖尿病得到及时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药物降糖和饮食降糖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受到药量、种类的限制,而且多数降糖药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倾向于非药物疗法,而自己可以操作的自我按摩疗法,则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通过自我按摩可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益肾补虚、清泄三焦燥热、滋阴健脾等功效。

具体手法如下。

(1)抱腹颤动法:双手抱成球状,两个小拇指向下,两个大拇指向上,两掌根向里放在大横穴上(位于肚脐两侧一横掌处);小拇指放在关元穴上(位于肚脐下4个手指宽处);大拇指放在中脘穴上(位于肚脐上方一横掌处)。手掌微微往下压,然后上下快速地颤动,每分钟至少做150次。此手法应在饭后30分钟,或者睡前30分钟做,一般做3~5分钟。

(2)叩击左侧肋部法:轻轻地叩击肋骨和上腹部左侧这一部位,约为2分钟,右侧不做。

(3)按摩三阴交法:三阴交穴位于脚腕内踝上3寸处,用拇指按揉,左右侧分别约做2~3分钟。

泡脚和泡腿配合按摩效果会更好,可以加强按摩的作用。以上疗法每天做1~2次。只要能长期坚持就能有效防治糖尿病。

另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忌暴饮暴食,忌高糖、油腻、辛辣之品,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进食量,增加蛋白质进食量。另外,还要保持良好情绪,切忌情绪波动,反复无常。

敲肾经+热水泡脚就能解决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为50%,60岁以上为100%,也就是说,每个人进入老年阶段都将罹患此病。而且,近年来骨质增生发病趋向年轻化,30岁左右的青年患有骨质增生的已为数不少。

严格说来,骨质增生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自身代偿、再生、修复和重建的正常功能,属于保护性的生理反应。单纯有骨质增生而临床上无相应症状和体征者,不能诊断为骨质增生症。只有在骨质增生的同时,又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才可诊断为骨质增生症。

骨质增生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若肾经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健,骨骼外形和内部结构正常,而且不怕累,还可防止小磕小碰的外伤。而“肝主藏血,主筋束骨利关节”,肝经气血充足则筋脉强劲有力,休息松弛时可保护所有骨骼,充实滋养骨髓;运动时可约束所有骨骼,避免关节过度活动屈伸,防止关节错位、脱位。如果肾经精气亏虚,肝经气血不足,就会造成骨髓发育不良甚至异常,更厉害的会导致筋脉韧性差、肌肉不能丰满健硕。没有了营养源泉,既无力保护骨质、充养骨髓,又不能约束诸骨,防止脱位,久之,关节在反复的活动过程中,便会渐渐老化,并受到损害而过早、过快地出现增生病变,所以防治骨质增生就要常敲肝肾两经。

骨质增生是肾经所主的范围,肾经起点在足底。中医认为热则行,冷则凝,温通经络,气血畅通,通则愈也。敲肾经及热水泡脚就可以产生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从而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的作用。所以敲肾经及热水泡脚是预防和辅助治疗骨质增生的好方法。

另外,除了常敲经络,平时还要注意避免长期剧烈运动。因为,外伤是造成人体组织增生的重要因素。人体有了外伤,其外伤部位的软骨组织同样会受到伤害,并有可能导致软骨组织的病变或坏死,致使骨端裸露而增生。

走路是预防骨质增生症的主要举措,走路可以加强关节腔内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部位的渗透,以减轻、延缓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以达到预防骨质增生症的目的。但应避免做以两条腿为主的下蹲运动,对于老年人膝关节来说摩擦力太大,易于使骨刺形成,骨刺刺激关节囊,很容易引起关节肿胀。

还要注重日常饮食,平衡人体营养的需要。专家认为,阴阳平衡、气血通畅是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性新陈代谢的基础。人体正气虚弱,经络不畅,势必导致气血凝涩而成病变。

此外还要预防寒凉,《黄帝内经·痹论篇》说:“风寒湿杂至,而为痹也……以冬遇此病为痹也。”所以,保暖对预防骨质增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缓解痛风痛的穴位

痛风,是新陈代谢异常性的疾病,由于血液里的尿酸过高,引起尿酸盐聚积而沉淀在关节、泌尿道及软组织等地方所引起肿痛的病症。一般情况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病主要侵犯男性和老年女性,多数患者有家族史。临床特征为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脾位于中焦,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运化、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人身的肌肉四肢皆赖其煦养,清阳之气靠脾气的推动以布达,所以脾脏的功能健旺与否,往往关系到肌肉的壮实和衰萎。所以,关节炎、脚趾痛等均为疾病的症状或称为表象,而不是病因,脾脏患病才是痛风疾病的病因所在。在治疗时重点在于治疗脾脏,恢复脾脏的运化功能,使其经脉滑利、气血流畅、代谢加快,促使病情逐渐好转。同时还要对其他脏腑的经络做全面调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痛风病症的恢复。这时外关、脾腧、阳陵泉就成了首选穴位。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它是三焦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交阳维脉。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功效。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主一身之表,外关穴也是以治表证为主。

脾腧是补脾气虚的要穴,关于它的位置、功效,前文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在小腿外侧,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是五输穴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为筋气聚会之处,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揉压脾腧穴和阳陵泉,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用拇指的指腹向下按压外关穴,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左右手交替进行。

痛风是一种疑难杂症,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治疗上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当你学会了穴位疗法,它也就不再可怕了。

另外,痛风疾病的患者除及时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一些预防性的工作,把住“进口关”。

(1)在饮食上,要少吃高蛋白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鸡蛋、鸭蛋、皮蛋等,还要少喝酒。

(2)注意经常性的治疗。痛风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愈的,除注意日常饮食外,关键是要注意治疗的及时性。发现病症要及时治疗,当病症开始出现时,关节腔内就已经存有结晶体,通过治疗将晶体溶化入血,再排出体外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晚治不如早治,做到经常性治疗,使疾病在没有发生时就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患于未然。

(3)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痛风病若不及时治疗就会波及其他脏腑,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因此,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夜尿的次数,当尿酸盐结晶损伤了肾小管、肾脏的浓缩功能时,可导致夜尿增多,使病情加重。但一些特殊情况应加以区别,如睡觉前饮水,水果吃得过多、失眠等。

巧妙治好老年人尿失禁

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每当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腹部用力时,尿液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尿道溢出,裤子经常是湿的,让这些老年人非常痛苦。

这种情况就是常说的老年性尿失禁。有关调查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10%。尿失禁虽不能致命,却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许多患者为此不敢参加社会活动,甚至不敢走亲戚,不敢串门,给许多老年人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老年人之所以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虚弱,引起中气下陷所致。虽然病在膀胱,却涉及脾、肺、肾及肝。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补益肾气、提升中气为主,同时调理各个脏腑的功能。

中医常用艾灸足三里、肾腧、三阴交、关元、中极等穴位来治疗老年尿失禁。这是因为,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关元为人身元气之根,补之可固摄下元;三阴交是足太阴、厥阴、少阴的交会穴,交通肝、脾、肾三脏,补之能统补脾、肝、肾;关元与三阴交两穴配合,旨在调摄膀胱气机;任脉为阴脉之海,中极为任脉与肾经交会穴,与关元合用可补肾培元、益精气、壮元阳;足三里为机体强壮要穴,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把这几个穴位综合起来运用,就可以补肾气、调水道,从而使疾病自愈。

具体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在以上诸穴位轮换熏,每个穴位处感到灼热难忍时换穴再灸,一般一次需要半小时。一日一次,连续灸一周,如果症状消失,可继续灸几日以稳定治疗效果。

此外,为配合穴位疗法,老年人还可以每天坚持进行功能训练,以使穴位疗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间断排尿练习。即在每次排尿过程中,病人控制暂停排尿3~5秒钟后再继续将尿液排出。

(2)提肛练习。病人取立、坐或侧卧位,与呼吸运动相配合。深吸气时,慢慢收缩尿道口和肛门,此时病人感到尿道口和肛门紧闭,并有使肛门向上提的感觉,接着屏气5秒钟,然后呼气时慢慢放松尿道口和肛门。这样每次连续收缩、放松练习10下,每天练习3次。

上述两种练习方法都是对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练习,从而增强了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不至于腹部压力一升高就出现尿失禁。患者在进行上述练习时一定要持之以恒,一般要练习3~6个月才能见效。

在治疗期间,还要加强对尿失禁患者的护理,经常清洗会阴部,勤换尿布。晚间少饮汤水和稀饭,以免增加尿量,影响睡眠。

当然,尿失禁重在预防,老年人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学会调节情绪;注意卫生,防止尿道感染;保持有规律的性生活,可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加强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注意饮食清淡,多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防止因便秘而引起的腹压增高。

让皮肤细腻光滑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