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中国史
2650100000016

第16章 政治小白——西楚霸王

秦朝虽然一度强大,但这种大一统没有维持多长时间。秦始皇死了之后,各地民变骤起,六国的后人乘机复国,中国又一次回到了战国时代。步西罗马帝国后尘的机会再一次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

中国又有机会成为欧洲了!

这个时候,两个本来不起眼的人物出现在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刘邦、项羽。

楚汉相争不是一段普通的历史,它的胜败,绝对可以影响中国以后两千年的国家体制问题。

关键在于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心理战。

项羽是个赳赳武夫,根本不懂政治,可是打了几场胜仗之后竟然误以为自己很懂政治,他的脑子里没有大一统的观念,只认为恢复战国时代的秩序是对暴秦最好的惩罚,也是对天下的黎民百姓最好的一个交代。

而刘邦不同,他虽然是黑社会老大出身,但野心很大,一心想成就一番秦始皇的伟业,也许刚刚出兵的时候,刘邦没有取得天下的愿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刘邦进入关中,坐拥大秦江山的时候已经有了。

项羽从一开始就不想做皇帝,更加没有想过要统一天下,它的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像齐桓公一样做个诸侯国的霸王。也许是因为家族观念的影响,项羽心里根本没有中国这两个字,他只知道楚国。

当时有很多人向项羽建议,劝他趁机统一全国,项羽全都置之不理。更有甚者,有一位非常有学识的人对项羽说,让他建都咸阳,这样方便统一全国。项羽显得非常不耐烦,嘲笑说:“富贵不回故乡,好像穿了漂亮的衣服在黑夜里走路。要去也去彭城,去咸阳没意义!”

从这句话里可以听出来,项羽的世界观里根本没有“统一”二字,他打仗的目的只是为了推翻暴秦重新建立楚国,并且顺便向他的父老乡亲们显摆显摆。

而这个时候,至少有两三个人已经具备了大一统的思想理念,当然,这种理念是从秦始皇那里继承来的——刘邦和萧何。

张良当时还想重建韩国,他应该还没有这种理念。

刘邦、萧何已经着手要重新收拾秦朝山河的时候,张良、项羽等人还在为了恢复战国时代的国际秩序而努力。

一个过了期的、不时兴的政治体制还有必要重建吗?

总之,楚汉相争时期,是牵扯到中国分裂还是统一的最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战国时代还要重要。

项羽胜,则中国分。

刘邦胜,则中国合。

项羽不会像刘邦那样搞过分的中央集权,而会采取更多的分散权利的办法。以霸主的身份,维持住分封的局面,可以说,只要项羽活着一天就绝对不能容忍任何一个诸侯国吞并另外一个诸侯国,这种政治局面会延续下去。

如果项羽的霸主地位和分封政治格局能维持一个较长的时期,那就证明这种政治体制仍有一定的活力,也就不会形成两汉几百年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形式,中国的专制君王很可能会消失。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以后的发展,也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统治形式。这对中国封建统治的多元化,对增强封建结构的活力,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也可能不会那么黑暗。

但中国却一定会分裂,也许中国这个词也会消失。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第一次统一,刘邦、萧何这些人的心里,肯定也不会有大一统的概念,肯定也会和项羽一样,维持周代的分封制,所以说,秦始皇的统一,最大的统一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脑子,让大家的心里都有了庞大中国的轮廓和影子。

不过撇开政治因素不讲,假如项羽胜利了,对于中国东南部的经济发展是绝对有好处的。

政治中心的东移(从咸阳到彭城),对开发东南部得经济显然有好处,那样就会在关中平原之外,形成一片大的经济繁荣区域,这就会使黄河中游的文化提前向黄河下游移动,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文化连成一片,从而大大地加强黄河流域文化向四周的扩散。

但有利也有弊,假使政治中心到了彭城一带,离西北部的地区较远,就不会感到西北部蛮族力量的威胁,自然也就不会像两汉那样关心西域和匈奴的问题了。那么,西北部地区的防线就会内迁,以当时关中的残破,和项羽的“大楚国”思想,很可能会放弃关中,以后横跨欧亚非的丝绸之路也就不可能出现了。

总而言之,项羽心中没有大丘壑,不适合做大事业,即便侥幸成功,也会把中国搞得一团糟。甚至彻底把中国这两个字搞没!

因为他的心里只有楚国,没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