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2651700000015

第15章 缔造融洽的师生关系(1)

以心换心,构建亲密的师生关系!

尊重理解,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视同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

美国布鲁纳曾说过:“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不仅看在眼里,而且还会极力模仿。教育心理学表明,老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所以教师必须言行一致,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在不断要求学生的过程中,老师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老师的言行示范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在一次学校劳动中,水房的下水道管口堵塞,脏水横溢,臭气熏天。学生们怕弄脏了衣服,谁也不愿去处理。这时一位班主任老师脱去外衣,挽起袖子,趴在下水道管口,用手把堵塞在管口的脏物一一清理出来。学生们在他的影响下也纷纷过来帮忙。

这件事告诉我们:老师的直接行动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导。老师身体力行,学生就会将老师作为榜样,将之看为道德的典范、学生的楷模。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而且还要做好。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会好管理多了。因为老师本人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成长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们作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来教育学生。”因此只有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令学生惊叹折服,教师才能一言九鼎,才能使学生信服。

有位老师对我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前不久,我在一位书写极不规范的学生作业本上随手草书了“书写要认真”的批语。可是,这位学生再次交上的作业书写仍然没有进步。我气愤地把他叫到身边,指着上次作业的批语,严肃地批评道:“作业书写态度要端正,你把这行批语读一遍!”这位学生看了好一会儿,胆怯地说:“老师,你写的批语中有的字我也不认识。”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从此以后,我在板书、批语中再也不敢龙飞凤舞了。

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把教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叫我们做的”。在孩子眼中,我们老师是真理的化身,老师的一言一行是了孩子效仿的对象。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如果嘴巴上说得很动听,但是做的又是一套,他就会被学生的轻视。要尽量说到做到,处理事务公正公平,这是让学生信服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老师要把自己当做一面镜子,以自己的遵纪守法来鞭策学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召学生。

老师打学生、学生家长打学生或老师等事件,近年来常在校园上演,使得原本教导学生明白道理的地方,沦为一个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擂台,令人深感遗憾。值得深思的是,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要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却选择以最不文明的方式——暴力来对待“不听话”的学生。试问,在这种充满矛盾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将要如何适从?

我们不要霸权教育。尽管我们认同老师的身份应该受到尊敬,但老师也要以身作则,不要在课堂上教的是一套,自己用的又是另一套。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老师在惩罚学生之前,都必须先查明真相,并在适当时候采取适当的处分,而不是一味以暴力“教育”学生。

唐太宗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教师应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个榜样。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没有敬业精神,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教师作为施教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德行的指导者,行为、价值判断规范的榜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观点,教师个人形象也会作为范例出现在学生面前,容易被学生所认识、模仿。总之,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指出“一个老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不会这样严格的监督”。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这些话,时刻警醒着每一位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教育者身份。要求老师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按时上班,关心集体,诚实守信,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作风和行为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2.能否对学生宽容是一个教师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

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容是人的感情之一,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境界。宽容,它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在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就会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

学生就像这颗珍珠,他们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有些家长和老师总是要求孩子们达到“完美无瑕的”境界。成绩不好时,他们采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对付学生。学生一时不听话,他们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孩子一时做得不合己意,他们经常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久而久之,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囿于一个框框内,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风雨交加,使自己动辄得咎。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被剔除了,学生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也被扼杀了。

案例精选

[描述]

高一学生小何,成绩差,不太遵守课堂纪律,好动,一米八的个头,被老师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坐。老师上课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反而班上有点“风吹草动”首先注意他,甚至让班上的同学不要和他交往。更让小何痛苦的是,只要他成绩略微考好,老师就这样“表扬”他:“如果这次考试不是你抄的话,那你考得还是可以的。”小何说:“本来也想努力学习的,但是听到这话就怎么也使不上劲。”

初三学生小陈,因对一女生有好感,鼓起勇气给她写了一张纸条,希望保持正当的交往和友谊。这个女生把纸条给了好友看,好友又把此是宣扬开了,惹得谁见到他都调侃一下,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否则就会引起嘲笑,就连老师也对他另眼相看,“称赞”他年纪轻轻、思想复杂。小陈哭着对心理老师说:“我连死的心都有了。”

[点评]

这些老师或许是想严厉对待学生,但是他们却不懂如何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得本该受尊重的老师却成了伤害学生最深的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都做不到完美地步,也会时常犯一些错误,何况你的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因此,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呀。不妨先保持冷静,控制情绪。用冷处理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案例精选

[描述]

以前,在我的班上有一位女生早上到校经常迟到。每次我批评、教育她,她都承认迟到是不对的,并保证下次不再迟到,但我知道这位同学迟到已习以为常,我对她的教育批评,她也习惯了。有一天,这位女生又迟到了。这一次我意识到用老办法是不会奏效的,我决定暂时不去找她,我准备不批评她,静观其反应。我从窗外看到她坐在座位上东张西望,似乎在看老师注意到她了没有,神情恐慌。她发现我站在窗外观察她时,我就有意把视线移开,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位同学似乎明白了什么,赶紧把语文书拿出来开始朗读,一切恢复正常。与往常不同的是,从此以后,这位女同学很少迟到了。

[点评]

对待学生经常犯的毛病采取不同的态度,其效果也不同。当学生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教师有必要改变一下教育方式,不再批评她,更不当众揭短,对她宽容一点,让她有一个台阶下。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自觉改正错误,强制自己改正。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纵观我们的教育,用一个标准要求孩子的“一刀切”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种“整齐化一”的教育,使学校异化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工厂。要遵守相同的学制时间,要念同样的书本教材,要经历同样的考试,要完成同样的练习,做好同样的作业,甚至作文都要写同样的题目……甚至个别地区和学校,在上学时要穿同样的服装,梳同样的发式……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一直提下去。在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东西成百上千条不止。学生稍有不从,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受罚严惩。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他们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同样的人。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而我们也常听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有权利享受教育,得到教师的爱。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我们教师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工作面对的是无数个独特的世界,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如果我们把自己变成了执行标准的工匠,我们的学生必然会深受其害。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不应当一味追求学生的“完美”,每一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孩子们经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没有教给他们从失败中爬起来的精神,反而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教师应当学会宽容地对待学生。

案例精选

[描述]

郭子人很聪明,但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他尤其对学习英语十分排斥,怎么也学不进去,自然对英语课也就喜欢不起来,常常迟到。但他每次只迟到几分钟,而且总装出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老师也就不太好批评他了。后来他得寸进尺,有时甚至一手托着墨水瓶、一手夹书大摇大摆走进教室,派头比谁都大,全班同学常被他的嬉皮样逗得哄堂大笑。老师往往要等两三分钟,才能开始讲课。

面对郭子这样的调皮捣蛋鬼,英语老师一次也没有发过火。他总是摸摸自己微秃的头顶,眨着一双带笑意的眼睛,对站在教室门口的郭子说:“请进来。”他的语气就像约会中对一个晚到的朋友那样充满了宽容,没有一丝怒气或责备。

郭子走进教室后,他总是坐到第一排第一个座位,因为那里离门口最近,出去进来都十分方便。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郭子的“专座”,同学们都不去坐。

不久,英语开始实行考级了。过不了关的学生,连毕业证也拿不到。英语课一下子多了很多外班来选修的同学。课堂上开始人满为患,稍微来晚的人,根本找不到座位,只好自带凳子听课。

有一天上课铃声响了,郭子又没来,一个外班女生走到了第一排第一个座位前,同时把她带的凳子放在一边。

大家都盯着郭子的“专座”,好像为它即将不“专”而担心,其实是等着看郭子闹笑话。

这时英语老师突然对那位女生发话了:“这个座位有人的。你带了凳子,就请把座位让出来好吗?”

显然他是给郭子留的。这样的老师,似乎太懦弱可欺了。

课开始了,郭子在门口探头探脑起来,他见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的,估计不会有他的位置了,就转过了身,准备离开。

英语老师早看见他了,说:“郭子,座位给你留着呢。”

郭子愣了一下。第一次,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走进来。

奇怪的是,从此以后,他上课再也没有迟到过了。当然,后来他的英语也顺利过关了。

[点评]

“座位给你留着呢。”这简短的一句话,犹如春风拂面,细雨入心,产生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在这样的关爱面前,即使是“顽石”也是会被感化的。

——摘自《中国教育报》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宽容、耐心、信任和关爱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段。上述那位英语老师正是用这种方式促进了一个人的转化,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效果。我想,这种方法是很值得师长们学习的。

宽容实际是一种承认与鼓励,是一项艺术与创造,是一线生机与曙光,是一种氛围和意境。学生在宽容中快乐成长,教师在宽容中领悟发现。如果课堂上学校里少了批评与指责,少了伤心与哭泣,少了灰心与失望……那么我们的学校无疑也会成为最受学生向往的乐园。

如果你心里的“天下”是狭隘的、僵死的,那它自然容不下多大的世界。如果你心里的“天下”是宽阔高远的,那就能容下更为绚丽的风景,面对着充满生命的世界,你笑着,但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憧憬。

3.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的传递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面对各种困境、荣誉应有的心态,有时比知识更加重要。

现在参加工作的“80”后中,我们看到许多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瓜葛。不仅如此,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有的几乎经不起任何打击。如最近几年爆发的学生杀老师震惊社会的事件,都让人不得不沉思:现在的学生怎么了,现在的教师又怎么了?

教师与学生由于存在年龄上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学生会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令降低,与教师的沟通会停止。

比如,在学生有问题时,多数教师都能感觉出来,但对教师而言,仅仅看出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解决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上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出有效回应。其中,教师所得到的无效回应多数是由于不恰当的语言和沟通立场错位造成的。由于这些不恰当的语言和沟通立场导致了冲突和误会。

案例精选

[描述]

一个学生在一次大考中失败后,有五位老师分别对他进行回应。

教师A: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

教师B: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