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2651700000003

第3章 找准教师的职业定位(1)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有高尚的师德,正确执教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应有高度的正义感与责任感,应有强烈的是非观念、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1.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是社会的表率,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设者,他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其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市场经济中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倾向,已经在严重影响教师职业劳动的敬业意识,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等,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使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中师德结构上出现了严重缺失。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传播者,他在人类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人物和新一代的中介……他感到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人类由于有了这个环节,才有光辉的未来。因此,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比其他的职业要高。

弗兰西斯·培根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本身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育人的成效。因此,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对保证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未来人才的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位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他留给学生的才会是一生有益的影响。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有完整的人格,教会学生做人。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形的感召和无穷的动力,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烈的辐射力、震撼力和同化力,因此,发挥着感染、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乌申斯基也曾深刻地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2.身教重于言传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提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心为农民服务,身为洋博士的他经常脱掉长袍,穿上草鞋,和众师生一起开荒种地,以身示范,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

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他们时刻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起到模范作用。

一位教一年级学生的老师,一次看到一个学生在学习跳绳。由于初次学习,她弯曲着双腿,很夸张地将腿抬得很高,左跳右跳就是跳不过去。这时这位老师笑道:“晨晨啊,你跳绳怎么像青蛙。”几天以后,晨晨又来找老师,告诉她,自己现在会跳绳了,一次还跳了几十个呢。老师夸奖了她,但是晨晨接下来却说:“老师,李云还不会跳,她跳起来像青蛙。”说着便笑了起来,这让那位老师心中一惊,原本无心之语却在孩子心中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而且还被马上运用到了别人的身上。于是老师意识到,即使是自己的一个很微小的行为,都会被学生的眼睛看到,进而“有样学样”。

教育本身是一种以人影响人、以人带动人、以人提升人的活动。要使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要使学生关爱他人,有崇高的道德,教师自己必须关爱他人,具有崇高的道德;要使学生不搞浅尝辄止,具有深刻的钻研精神,教师自己必须不搞短期行为,具有深沉的学术耐心;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教师自己必须思维活跃、善于创新;要使学生遵守考试规则和学术规范,教师自己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使学生待人讲究礼仪,彬彬有礼,教师自己必须待人讲究礼仪,彬彬有礼;要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完美,教师自己的人格必须健全和完美。教师只有将自己的道德和人格提升起来,才可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而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要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案例精选

[描述]

西安外事学院新闻系名师李培元教授被誉为“师魂”。在大学生逃课司空见惯的今天,李培元的课即使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也保持了百分之百的到课率。

李培元对工作兢兢业业,他从不当众批评或训斥学生。他认为,善意的关爱要比粗暴的指责、批评效果好得多。李培元进入西安外事学院新闻系任教时,已经六七十岁,但是他始终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厚厚的教案上写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重点用红、蓝双色笔勾画得一目了然。每篇学生作业他都详细地写了批阅意见,每次作业他都要详细地做分类统计。在平时的授课中,李培元从来不会迟到早退,任教几年中,李培元仅因为开会上课迟到过一次,为此他向学生深深鞠躬致歉,当时的情景至今令学生们感动。

[点评]

李培元对学生无私的爱,以及他的人格魅力,都换来了学生们由衷的爱戴和敬意。他也感染了身边众多的人,“一心思公(公办大学)”的青年教师从他身上看到了在民办学校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开始安心教书,科任教师们悄悄改变了下课就走人的习惯,加强了和学生的互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为师就要有知识,为表就应有美德。教会学生做人比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教师要完成教授的任务,首先也必须拥有崇高的人格,并以此取信于学生,熏陶学生。教师在课外的道德失范,将是对其课内、校内施教时的宣言的自我否定,势必会在学生心中失去影响。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社会新风的倡导者,是人才成长的铺路石。而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关键。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和立体式的教育,任何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都是由来自社会各个渠道的“合力”在学生身上产生作用的最优化效果。

著名文学批评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对老师来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条真理。

3.教师用爱传递文明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欣赏和钟爱,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后来,奇迹发生了,这尊雕像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后来人们借用这个神话,把这种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神话虽然是神话,但是这却给教师一个很大的启示: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小心翼翼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或许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家,但是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学生的内心困扰也越来越多,这就不仅仅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只传授学生呆板的知识,而是更要注重他们的内心世界。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位姑娘,毕业后当了一名女教师。她长得很美,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为她眼睛一亮。她的学生,特别是男学生,更希望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女教师十分喜欢班上一个名叫罗斯的小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很守纪律。老师便安排他在毕业典礼上致词,并亲吻了他,祝愿他走向成功之路。

可是,这一吻却引起了一位低年级男孩的嫉妒,他觉得也应该让老师吻一下。他便和老师说:“我也要得到你的一个吻。”老师很惊讶,问他为什么。小男孩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比罗斯差。”

女教师听了,微微地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可是,罗斯的成绩很好,而且很守纪律。”女教师接着说:“如果你能和罗斯一样出色,我也会奖给你一个吻。”

小男孩说:“那咱们一言为定。”

小男孩为了能得到老师的那个吻,发奋学习,不多时,他的成绩提高很快,而且全面发展。全校都知道这个小男孩很出色,他真的得到了那个美丽的女教师的一个吻。

这个小男孩名叫亨利·杜鲁门,他长大后成为了美国总统。

当年的美国人都知道这位女教师的名字,还有她最伟大的吻。

[点评]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虽已人到中年,却始终不能忘怀中小学时代的老师的原因。

教师除了要具有道德情操、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以外,还要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热爱、尊重、理解、信任是教师最好的语言。爱学生,要求教师有一种发自心底的人文情怀,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抚育每个孩子的成长。爱学生,要求教师不能只教书,而是将育人作为最终的目的。

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就能够成就学生的一生,一句恶语也许就会把学生推向自暴自弃的深渊。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个小男孩在小学四年级时,写字依然没有规矩,任老师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

有一次,老师看到他交上来的字乱七八糟便气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作业本撕了个粉碎,还将碎片全部砸到了他的脸上。小男孩倔强地瞪着老师,老师更气得不行。他大声责问这个小男孩的家长是干什么的。下面的人说他爸爸是修鞋的。老师说:“那你回家修鞋去吧,你不会有什么出息。”小男孩哭了,后来,他真的做了修鞋匠。有人问:“你为什么不去做别的呢。”他笑着说:“老师说了,我只能修鞋,我天生就是修鞋的料。”老师的一通讽刺堵死了他朝其他方向发展的路,认定了自己是做修鞋的命。

[点评]

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说修鞋就没出息,而是想指出:修鞋并不是孩子选择的,只是由于老师不负责任粗暴的论断,让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他的一生就这样被老师的挖苦给界定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再也走不出来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千万不要随意苛责学生,即使有需要批评的地方,也要讲方法。

案例精选

[描述]

美国的皮牡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能够摆在这家博物馆里的画,人们都以为是什么大画家的作品,其实不然。这两幅画都是一个小学生的作品。

这个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有一天他看见校长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狗,于是偷偷地打死了这只小狗,目的只是想看一下小狗的心脏是什么样子。校长发现自己心爱的小狗被小学生打死了,非常伤心,也非常恼火,想要惩罚打狗者。

怎样惩罚呢?校长了解到这个小学生打死狗的原因后,做出了这样的惩罚决定:要他画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髓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就迫使那个小学生认真地研究狗的内部结构,并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欲望。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胸怀的惩罚,使这个小学生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的领奖台。这个小学生就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麦克劳德。

[点评]

我们可以看出,充满爱的惩罚是一种善意的惩罚,能让受教育者暖意地接受。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对于教师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在汶川地震中,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扒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就救出。他就是29岁的老师张米亚。这就是最博大的爱——师爱。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教师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

4.教师为讲台而生,为学生而活

教师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光辉事业。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社会新风的倡导者,是人才成长的铺路石。每个孩子诞生的时候,不过是个自然人,只有经过教师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了现代科技知识,掌握了生存发展的能力和方法,他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的人。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责,他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光辉事业。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成为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是培育学生这株“幼苗”的“园丁”。

既然选择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义不容辞地负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神圣责任。俗话说师者如父。教师教学生三年,要为其一生考虑三十年。教师应该从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断地进行教育思考与实践。

案例精选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