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2652200000013

第13章 消费原则:不当大鱼(3)

看西医与看中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疗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越来越多。但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哪些病该看中医,哪些病该找西医呢?专家认为,有5种情况看中医比较合适。首先是一些诊断很明确的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肝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西医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为病人提供帮助,而中药可以改善症状,相对而言疗效好、副作用小。另外,像气管炎、肺炎这样的常见病、多发病;小儿外感发烧、咳嗽等感冒一类的常见急性病;疾病的恢复期,尤其是手术后、癌症放化疗后的饮食调养等;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和养生保健等,中医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有急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病等,需要及时抢救,建议还是采取西医的办法来解决。

多和医生交流。假如你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宽裕,不能支付太多的医疗开支,你不妨直接把这些想法告诉医生。这样医生就可以从专业的角度为你计划,让你在最合理的价位上得到最有效的治疗。而且如今国家“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正在加速推行。这样患者不但可以在医院取药,还可以凭处方到药店里照方拿药,选择最低廉的价格,要知道这可是你的权利。

诀窍五:正确用药

用药首选常用药。患者用药时应该首选常用药,常用药一般价格较低,效果也比较稳定,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再换新药也不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费支出,还可以避免滥用药物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别把贵药当好药。药理学家对“好药”有三点定义:一是必须疗效确切;二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小;三是相对价格低廉且便于使用。由此可见,人们在选择药物时,决不能把新药、价高作为“好药”的衡量标准。一些新研制出的药物可能对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但新药毕竟应用时间较短,一些不良反应往往不为人知,而且价格往往十分昂贵。

诀窍六:病历不常换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看病不喜欢带病历,每次都是图省事花几角钱再买上一本病历看病,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老病历上往往记载着你以前的病史,和一些重要的检测结果,这些资料是给医生诊治的重要参考。如果没有这些资料,患者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许多本可以免去的检查就要从头开始,这同样会加大看病的开支。因此,为了使病情得到顺利准确的诊断、免掉不必要的开支,看病请带上老病历。

经济学家笔记

看病里面也是有学问的。今天,看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消费现象。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它必然和其他消费现象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

不买房运动

2006年五一前夕,深圳市市民邹涛在网上发表了《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号召人们不要再对虚高的房价坐视不理,要付诸行动,在近三年之内不要买房,引起了巨大反响。

2006年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出台政策最多的一年,先有国六条,然后有国六条细则,以及土地出让金转让制度、土地监察制度、限制外资准入、二手房交易个税征收、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文件。尽管每一项政策都十分温和,但是已经显示了中央政府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到十一前夕的5个月时间里,尽管国家实施了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但房价继续逆市上扬。有统计表明,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深圳第一,北京第二,下降的城市只有上海。北京8月住宅新盘房价比7月上涨了7.2%,9月房价仍在上涨。同时,有调查显示,全国居民的购房热情继续减弱,再创历史新低,但北京居民为了买房和装修而存钱的比例有所上升。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不仅第一次“不买房运动”是螳臂当车,蚍蜉难撼高房价的大树,就是调控新政“国六条”等措施也显得对脱缰的楼市野马力不从心。但否定和嘲笑“不买房运动”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消费者“价格同盟”,注定无效和失败,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批判政府用政策干预楼市一样,是市场至上的理想主义。

首先,房地产市场根本不存在完全的市场化,即使在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房地产也是一种区域垄断的资源。至少,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交给市场。正因为这种区域垄断性可能造成对消费者不公平,所以需要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即必须为保障公民“居者有其屋”承担住房的责任。一个社会的住房保障跟医疗和教育一样,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不买房运动”的本质应该是呼吁通过土地和住房供应真正的市场化把房价降下来,反对权力和资本联合起来操纵、推高市场;而且这种市场化只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轮子,它还有另外一个轮子——住房保障体系。健康、合理的房地产市场就是这“两轮”驱动的。

在这“两轮”驱动下,人们不是非急着买房不可,就像很多香港的年轻人住着廉租房一样——只要你结婚,政府起码给你提供一间廉租房,这是公民关于住的基本权利。

“不买房运动”的意义在于以觉醒的公民意识和力量,以联合声音形成对于公共政策的不满和压力,谴责把房子作为抢钱的工具,希望改变掠夺式的房地产发展方式。所幸的是,“国六条”及“国六条细则”实现了房地产市场1998年以来最重要的拨乱反正,不能搞完全市场化,只讲效率,还必须考虑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追求公平和民生,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在目前热点城市房价继续非理性上涨,调控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市场发展呈现局部失控状态的情况下,发动第二次“不买房运动”似乎有着更重要的新的社会意义,就像有的发达国家设立“不开车日”一样,至少给人们以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启示。

第一,减少“房奴”,减少盲目购房,减少房贷人的心理压力和疾病,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的置业观和生活观。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房贷人有精神病症,心理诊所被“房奴”挤爆。从去年开始,“房奴”咨询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很多年轻人受“无房不婚,成家立业”传统观念的影响,争强好胜,盲目购买大房、高档房,背上高额房贷,因焦虑、压抑等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疾病。用自己最具有创造力的几十年来还房贷,一辈子为房子累死累活,生活有什么幸福感?

第二,拉动非房地产业消费等全面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均衡、持续、健康发展。除了还房贷,越来越多的“房奴”不敢把钱花在其他消费上,把养老、养儿、教育的钱都掏出来买房,抑制了非房地产业的市场发展,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变成了拉动房地产业,使它发展过快;各路资本、各行业企业纷纷加入房地产投资商或开发商的行列,对非房地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而非房地产企业效益的稳步增长,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城市化的基础是工业文明、科技进步,不是房地产泡沫。

第三,凸现购房者话语权,推动重建房地产发展模式。如今在房地产舞台上,官员、学者、开发商、金融机构人士,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由于共同利益结成强大的联盟,实现“你发财、我发展,成本社会掏”的掠夺式增长;而房地产市场的另一主体——购房者的声音微弱,在房地产交易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其合法权益被侵害的问题突出,造成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损失和社会不公。

据估计,全国土地资产达30万亿元以上,远远高于全部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股市市值和居民全部存款。七十年土地使用税一次交清,地方政府的大量开支一下子有了着落,办几个改善城市面貌的大项目,出点政绩,市长的一个任期就过去了;房地产开发商更需要借助行政权力完成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形成最低成本的暴富;银行一手吃着对开发商的项目贷款,一手吃着对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嗜血成瘾,赚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