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2652200000015

第15章 投资理论:黄金与石头(1)

股份制的诞生

这是一个“很傻”的想法——能不能“拿”了别人的钱不还呢?股份制告诉你,是可以的。

股份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最精妙的组织形式,但是它的诞生却源于一个听起来“很傻”的想法。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说,人们积累财富的方法最先想到的是依靠自有资本滚雪球发展,肥水不流外人田,什么都想抓在自己家族手里,这好像是很聪明的想法和做法,是最先被想到的。但慢慢地人们就发现这种做法具有太多的局限性,因为人生短暂,机会转瞬即逝,等到自有资本的积累达到机遇所需要的条件,机会早已不再,经常这样白白错失良机,令人痛心疾首。于是,有更聪明的人就想到了借鸡生蛋,因为他发现机会并不是同时降临每个人的,当自己有了大规模生产经营机会的时候,很多人却连小规模经营的机会都没有,而且有些人压根儿不愿意也不善于投资,把他们的钱借过来用,然后加上一定的利息还给他,互惠互利,双方都有好处,对社会来讲也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这种做法的规范化操作便是现代银行制度的诞生。至此,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一步的历史前进源于更深入地替别人着想,从而发现了市场的空白点,结果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与当初那种一切都靠自己,都抓在自己手里的想法相比,已经多了一些辩证的思维在里头了。

但是,借来的钱总是要还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使得企业无法从容安排长期生产经营任务,痛快一阵子,辛苦一辈子,到头来发现自己竟是在为银行、为债权人打工。这时他又不满足了,而倒退回去,自己慢慢滚,那是不可能的,那种日子的苦头更难过。于是,这个人又发奇思妙想,“傻想”开了:拿别人的钱来干自己的事是好,但到期要还本付息却不那么美妙,能不能“拿”了别人的钱不还呢?这是一个十足的“傻想”。

人是越来越聪明,难道想法却越来越傻了?非也。这个人的聪明过人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因为周围人们的讥讽而放弃这一“傻想”,他不认为这是“傻想”,他没有到此止步,而是认真地对待了这一“傻想”,作了深入的分析思考,而这一分析思考的方法则是更进一步的辩证法。他不是想着怎样去偷去盗,如何掩耳盗铃不被人发觉,不是的。他去分析别人的需求、人们的心理,先为他人着想。他想,人们的心理是复杂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人满足于银行利息,有人却不满足于那种固定的回报,嫌银行利息太少了,有当老板的愿望,想赚更多的钱,也愿意冒更大的风险。“让他们当老板”,这个“傻想”的人忽然茅塞顿开,想出了锦囊妙计。把他们的钱都拿过来,大家一起来干,赚了钱大家分,当然,万一赔了,也就大家分担,公平合理,却不用给他们保证利息,又不用还,而我的钱最多,自然由我说了算,这也是合理的。这样一来不就“拿”了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可以不用还了?妙,妙,实在是妙!

股份制就这样诞生了。它是乍听起来“很傻”的想法,却运用了更大的智慧,是更大的辩证。

你我他大家都有份,根据出钱的多少决定份额的大小,把总资本分成等额的基本单位,这个单位就被称作“股”,就像货币中的元一样,1000元就是1000个以元为单位的基本单位,同样,1000股就是1000个以股为单位的基本单位,通常以1元为1股的面值,投钱叫入股,入股的凭证叫股票。除非股份制企业破产倒闭清算,大家可以从破产企业剩余资产中收回部分投资,否则,投在股份制企业里的钱永远不可撤回。这便是股份制最基本的含义和名称的来历。

人的欲望真是无止境的,这个爱好“傻想”的人又不满足了:他嫌白“拿”不还的钱不够多,想开辟更大的“拿”钱市场。他认为,这种最基本意义上的股份制虽然克服了银行制度和依靠自有资本滚雪球发展的弊端和局限性,可以“拿”了别人的钱不还,从容安排长期生产经营任务;但是他认为,人心是很难一致的,不想当老板、不愿意长线投资的大有人在,而且人活着总得提防个三长两短什么的,所以必须还要想出一种办法把这些人的钱也能“拿”来不还,而让他们则又能随时拿回去,这好像是一对矛盾来着,这就是一对矛盾!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是没有的,什么矛盾都是可以被解决的。他进一步分析开了:上面讲到的那些人是想随时抽回投资的,但是,你们发现没有?还有另一些人同时又想随时投资入股的,因为企业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对企业前景的看法因人而异,不看好的想打退堂鼓,看好的则想中途入股;另一方面,有些人这时急用钱,故想抽回投资,而另一些人却正好这时有闲钱,又想投资。而我的企业又不能一天到晚发股票,那样会打乱我的资本运营计划,如果我的企业可以这样随时让投资者进进出出,岂不成银行了?也有违我只想“拿”人家钱不还,安安心心地从容安排长期生产经营任务的初衷,这肯定是不能改变的。于是,办法有了:就让他们自己调剂余缺去!没准还能从中赚个差价,小发一笔呢!证券市场就这样诞生了:让投资者凭股票在那里互相交易买卖,调剂余缺。

由此,股市的诞生是为了开辟更大的“拿”钱市场!

经济学家笔记

从股票的实际交易中,人们尝到了投机炒作短期获利的甜头,许多人便乐此不疲,迎合了他们喜欢赌博的心理,为了保持尽量公正,后来对证券市场逐步进行规范,发展成了今天这种形式。证券市场的设立和规范使股份制也变得更加精妙了,到今天,它竟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最精妙的组织形式!这就是股份制和股票诞生的秘密。

哥伦布的契约

1492年,发生了什么事呢?没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哥伦布的环球之行来得可不容易啊!此前,他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水手,出身卑微,只不过有着一个当航海家的豪情壮志,还有他有着一种为世人所不齿的“白日梦”。当时葡萄牙正试图绕过非洲去印度,但哥伦布认为不必绕过非洲,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达印度。

为此他从1484年开始就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这个建议,到1492年才被西班牙女王同意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哥伦布花了8年的时间来做“公关”。1492年8月,年已41岁的哥伦布终于获得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的支持,带领120人分乘三只小船离开西班牙,开始向西环球航行。

1492年10月12日,经过30多天的航行,他们终于登上了北美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哥伦布又先后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进行了实地考察。哥伦布成为西方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人。但他至死都把美洲误认作印度,西印度群岛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今天,我们知道,哥伦布的航海掀开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经常这么讲和这么说。可是哥伦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呢?

其实,哥伦布可不是完全无私地做出这种“壮举”的,8年的公关努力,在成功那一刻,哥伦布提出了自己的“开价”,他和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订立一个契约:

“国王与王后对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拥有宗主权;哥伦布被封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元帅,被准许担任未来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而且这些头衔都将世袭;新发现土地上产品的10%归他所有;他也能参与新土地上所有的商业活动,投资和利润占总额的1/8;而他对前往新大陆经商的船只可以征收10%的税,对自己运往西班牙的货物实行免税。”

这是一个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契约。哥伦布的收获远远超过他此前“浪费”了的8年时间成本及其他所有的成本,真可谓一本万利!

这种探险行动绝不是无偿的,而是有着巨大的潜在收益的刺激。

同样,1519年麦哲伦航海探险计划开始实施时,西班牙国王也答应从新发现的领土中,拨出1/20赏给麦哲伦,并允许他们参与未来的土地开发。因此,远航探险不仅可以带来荣誉,更可以致富。

这种基于利益之上的契约,使欧洲航海探险从一开始就注重每一次新发现的信息发布与记录,他们每发现一块新的陆地,一座新的岛屿,就给予命名,并划入本国的版图。

但是反观我国的郑和下西洋,在公元1405至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在哥伦布之前的一百年,郑和完全有可能取得与哥伦布一样的成绩。

但是,郑和出行前可能与皇帝订立合约吗?非但不能,而且郑和及其一切航海船只均属于皇帝私人所有,是一次政治性私人出巡。于是他不能发现新大陆,世界经济史上有哥伦布,但没有郑和,尽管后者下西洋的规模可以称得上亘古未有。郑和下西洋给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庞大叙事,但他们的子孙却必须努力学习哥伦布们的语言和技术。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当然,贸易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维度,政治、军事、文化等利益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济学家笔记

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当你的行为具有利益的眼光,符合“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经济学原则之时,你的行为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这样的行为也才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行为。

婚姻的“四大收益”

春秋战国时代,有位女子要出嫁,母亲就告诉待嫁的女儿说:“到夫家后,要拼命存私房钱,免得有什么万一,将来被休了,生活无所依靠!”女子嫁到夫家后,真的遵循母亲教诲,努力存私房钱,有一天,婆婆发现媳妇存了很多私房钱,责怪媳妇掘取夫家钱财,遂令儿子休了媳妇。媳妇却没有任何难过悲伤,回到娘家后,就告诉母亲说:“娘说得对!还好我存了许多私房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虽然爱情让那些身处其中的人觉得甜蜜与神圣,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话简直是昏头昏脑,什么信息也没有。在他们看来,爱情与婚姻也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主要目的不是疯疯癫癫、寻寻觅觅,更不是什么“生死相许”,它带给人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是追求效益盘算收益的社会,就拿征婚广告来说吧,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男人大都炫耀其身份地位金钱来征婚,而女人则以靓丽温柔体贴应市。身份地位金钱,说白了就是经济实力,摆开了“买方市场”的架势,靓丽温柔体贴看上去很“软性”,其实这里面也包含着巨大的经济“潜价值”。

美丽的女人永远是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难怪专家们说,只要拥有金钱哪怕是丑陋的男人,找一个靓丽的女人也易如反掌,反之,既丑又没钱的男人,大体上只能找“糟糠”之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或者说这就是婚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那么,人们谈情说爱,喜结连理,究竟图的是哪门子收益呢?马克思作过一番分析,认为爱情迷人的面纱后掩盖的是“生育后代”的目的。其实在现代社会,生育完全可以不必通过婚姻来完成,弄个玻璃管子就行,花钱也不一定多,何必一定要借助于婚姻,绕那么大一个弯!

有人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婚姻的“四大收益”,或许更为确切。婚姻的作用:

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

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

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与子女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此外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们常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

四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若问在印度和中国农村,女儿一般远嫁外地,为的是什么?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农业欠收的风险。婚姻有这么多收益,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结婚”而不是“独身”。

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在最近的一次中国人婚姻状况调查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城镇居民中,男方收入是女方的两倍,性生活最满意,婚姻也最稳定,为何呢?潘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稳定,主要在于“交换”价值上能不能保持平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婚姻生活就是“交换”,即双方的付出和得到的“交换”。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极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会出现裂痕。拿离婚来说,我们常常看到,总有一方认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对方则是“狼心狗肺”,一点儿都没有良心。女方说,我起早贪黑,为了孩子,操持家务,你多拿几个“子儿”,就夜不归宿,拈花惹草;男方也许认为,我票子拿得比你多,偶尔开心一下,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以跟你扯平。实际上,这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命题。女方收入少,但由于花在家庭的劳动多,而这部分劳动本身就是机会成本(至少不应低于保姆费),所以说是有经济价值的,可以折算成金钱,而男方之所以有些“牛气”,恰恰是因为忽略了女方这部分经济价值,因此“偶尔开心一下”不仅不觉有愧,还有那么点儿满不在乎。

经济学家笔记

在本质上,婚姻就是一种投资行为,值不值得投资,要首先分析收益。结婚是一个双赢方案,因为出于自愿,并且双方受益。结婚的收益,更集中地体现在“规模效应”上——“两个人单独生活要两套厨具,两个人结婚后只需要一套厨具,这就是规模效应”。至于谁结婚受益更大,应该是经济不独立的一方受益更大。

收益和成本的比较

一个牧师、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他们三人决定去打一场高尔夫球。他们不幸排在了两个很慢的人后面,这两人不仅只有一个球童,几乎花了所有的时间来摆布他们的击球,并且打得很幼稚,如此往复。到第8洞,三个人开始大声抱怨要求两个慢手快一点并发誓要报复。牧师说:“圣母玛丽亚,我祈求他们在打下一杆之前得到报应。”心理学家说:“我发誓会有人慢慢来打高尔夫。”经济学家却说:“我真的不想花这么多时间来打一场高尔夫球。”

到第9洞时,他们还在慢腾腾地打,于是心理学家走到球童面前要求自己先打过去。球童说“好”,但接着又解释说,那两个人是瞎子,是从消防队退休下来的,他们都是在一场大火中为救人而变成瞎子的。所以,希望心理学家等三人不要太大声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