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投资大师讲的理财课
2653900000015

第15章 财富创造课——不光节流,更要学会开源(3)

索罗斯一直坚持“稳健经济理论”,他和美国第一理财大师苏茜·欧曼的理论恰有同工异曲之处。所谓稳健经济就是个人的资产来源不要期望于一个目标上。道理很简单,用交通工具做个比喻吧,四个轮子的汽车永远比两个轮子的自行车跑得稳当,而且速度快。对于财富累积也是同样道理:仅仅靠一个工作来挣钱,钱永远不会来得稳健而且高速;必须懂得寻找兼职,通过各种外快提高自己的财富积累速度。

苏茜·欧曼说,金钱并不是肮脏和邪恶的东西,只是看待它的人心有善有恶罢了。金钱永远是多多益善的,这不是拜金,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生活中,苏茜·欧曼也执行她的“金钱论”,据说如果想和她共进晚餐,那么请先付1万美元的预约费。或许这个昂贵的预约费也只有这个精明的理财大师才敢要。

苏茜·欧曼丝毫不掩饰她对金钱的追求,她儿时的一些记忆以及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都让她觉得对金钱的追逐,是每一个智慧的人都迫切想去做的。这种原始的欲望如果被压抑,那就是虚伪的。通过正当手段追求金钱,不仅是光明正大的,而且是应该被推崇的。

苏茜·欧曼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面包房里做了7年的女招待。后来得到了一个老主顾的支援,她用借来的5万美金购买了石油股票,结果她有了5000美金的赢利。然而,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她的积蓄又被卷进去了。她受到很大的打击,她认识到如果不把握其中的规律是永远无法获得主动权的,于是她潜心学习,决定当一名专业的理财师。

从一个女招待到富翁的理财顾问,而她自己也成为身价亿万的女性,她不仅仅成为全世界女性的榜样,也让很多男人都望尘莫及。苏茜·欧曼被誉为“全球最出色,最富有激情,也是最美丽的个人理财师”,这位传奇的职业女性在讲授理财之道时,最喜欢强调的是,钱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东西,多多益善,为什么我们要压抑自己对它的狂热呢,积极地行动起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这样你才有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她认为,金钱是不分国度的,虽然各国文化对金钱的理解有差异,各国的个人财务制度,以及金融机构的个人产品也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讲,投资原则是一致的,金钱的意义是一致的,对财富的追求是一致的。

当然,我们这一课并不是在吹嘘金钱万能,还有很多金钱办不到的事情。它买不来健康,买不来快乐,买不来幸福。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它买不来健康,可是它能换来最好的治疗;虽然它买不来快乐,可是它能换来一些愉悦;虽然它买不来幸福,可是它能为家庭带来舒适……我们任何一个人或许都没有权利指责金钱,因为我们是它的使用者,我们如何使用它,它才能表现出怎样的价值。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这种说法是狭隘的,这是把人性险恶归咎到金钱身上的表现。金钱本身是不分善恶的,对于描述它的形容词应该只有多和少,而且金钱是多多益善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金钱的积累不是一日而成的,它应该是一个越来越多的过程。除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外,我们还需要尽量身兼数职,这些兼职不仅仅能加速我们的财富积累,同时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信息就是财富

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财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状态瞬息万变,谁能够掌握变化多端的信息,谁就能掌握这个时代的财富。

提到信息的掌控,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彼得·林奇的身上,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位传奇大师的风采。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麦哲伦基金,在第10年就遇到了美国股市的大崩盘,结果是可怕的,这场股市崩盘差点让麦哲伦基金遭到灭顶之灾。当时作为麦哲伦基金的主管,彼得·林奇发挥了他力挽狂澜的领袖作用。

由于基金遭到大量赎回,彼得·林奇不得不对麦哲伦基金采取封闭性措施。根据股市行情,他对麦哲伦基金采取了“高换手率”的策略。据统计,在彼得·林奇担任基金经理的第一年中,麦哲伦基金的投资换手率是343%,也就是说,他会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大约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后3年的换手率也都保持在300%以上。让林奇备感欣慰的是,3年对新客户的封闭期终于为麦哲伦基金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封闭期结束的第一年,麦哲伦基金数额跃升到1亿美元,并重新开始公开发行。这次险些失败的经历让彼得·林奇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在信息万变的经济领域中,能够及时掌握可靠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在之后的10年中,彼得·林奇将麦哲伦基金送上登峰造极的位置。据他回忆,麦哲伦基金重新向社会开放后的10年间,其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0%,基金管理的资产扩张到140亿美元,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从原来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彼得·林奇的成功轰动了整个华尔街:《时代》周刊称他是全球“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他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基金评级公司将彼得·林奇评定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

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是:他不相信理论和市场预测,不依靠技术分析和动态曲线,他只凭借灵通的信息和准确的调查研究。

彼得·林奇面对记者采访时说,他对于一些投资理论和市场预测都是持有怀疑态度的,风险是股市中无处不在的形式,既然风险常在,那么股市理论家和预言家的意见就具有可怀疑性,不能一味地听从他们的指挥,要根据捕捉到的信息自己来判断,否则人云亦云,很容易走进投资误区中。彼得·林奇也曾走过这样的弯路。

那是彼得·林奇掌管麦哲伦基金的第一年,他便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股票。当时,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分析家告诉他:“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要慎重啊!”开始,彼得·林奇并没有听这个分析家的结论,他坚持自己的初衷。因为他已经调查过华纳公司,数据显示公司运行良好。他暗自想,如果信息准确,那么股票必定是上涨的。果然不出他所料,仅仅几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8美元。

分析家再次警告彼得·林奇,说38美元是超值的顶峰,已经没有空间再继续上涨了。这次彼得·林奇接受了分析家的劝告,于是把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

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180美元以上,后来维持在了170美元左右。由于没有进行详细的信息跟踪,彼得·林奇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他一直对此懊悔不已。从这次教训以后,彼得·林奇对那些陈旧的理论学家非常反感,不再轻易相信他们的言论。

在他不相信那些理论说教以后,他便非常注重对投资公司的调查和信息收集。有一次,他从朋友那里听说某玩具公司股票非常有前景,便亲自到那家公司旗下的玩具商店去询问顾客信息,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彼得·林奇觉得这家公司的确实很有前景,于是他大量地买进该公司的股票。据说彼得·林奇在买拉昆塔公司的股票前,曾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住了3夜,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收集。

善于根据信息判断投资方向的他非常留意亲人的购物习惯。有一次他的妻子买回了好几件“莱格斯”牌紧身衣,而且对这个商品赞不绝口。彼得·林奇敏感地觉得这个品牌很有前景。于是第二天,他就买下了大量生产紧身衣的汉斯公司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涨到了原始价格的6倍。

纵观自己多年的投资经历,彼得·林奇说,无论对于谁,是资深的投资者,还是普通的投资者,都需要信息的辅助,而对于那些深奥的理论知识,即使不懂也没有多大的障碍。只要能够对信息敏感,再加上一点智慧,那么肯定就会有巨大的回报。股票投资是一门关于信息的艺术,不能按理论生搬硬套。

有人称赞彼得·林奇的投资就是一个信息过滤漏斗:他会先买进大批的股票,然后经过信息分析,把那些优质的,受益大的股票留下来,而那些不好的则迅速滤掉。例如当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详尽的研究即大量购买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价上涨后又悄悄卖掉,结果,彼得·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股票赚的7900万美元,使麦哲伦基金再次展现出傲人的成绩。

“信息过滤漏斗”最重要的是信息过滤功能,它是对好坏股票进行过滤的关键,谁具备了这个本领,谁就深谙了彼得·林奇的投资秘籍。

许多股票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组合里仅停留一两个月,而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股票一年也至少翻检一次。此外,在林奇经营的1400多种股票中,其中最大的100种始终占其所投资金的一半,可见他对股票过滤的慎重。

很多投资者喜欢向彼得·林奇提及如何选择投资对象的问题,彼得·林奇的回答生动而形象。他说,投资者拥有股票就像收养孩子一样,不要贪多,要根据搜集来的信息挑选最好的。业余选股者最好抽出时间调查8~12家公司,然后在有条件买卖股票时,根据调查来的信息确定投资组合,但是最好控制在5家公司左右。

彼得·林奇还建议:最好避开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票,不要人云亦云,这样是无法挣到大钱的。相反,那些被冷落的行业里的好公司则是需要关注的。关注才能换来准确的信息,依靠信息才能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买进和卖出股票。

在彼得·林奇看来,股票并不神秘,无非是根据信息来确定转折点,这也是投资的关键。在一家公司财务状况好转前的一瞬间进行投资,等到转折真正开始再增加投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有一些人总是在股市慌乱时,头脑一热胡乱地买进或卖出,这才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抓住信息,必须做到又快又准,这样对于正确投资才有意义。苏茜·欧曼说:“赚钱要趁早。信息是不等人的,错过了好的时机,或许下一次就是下一个世纪的事情了。”

巴鲁克学院对于很多从事投资的人而言,名号是如雷贯耳的。它是由华尔街传奇人物伯纳德·巴鲁克创立的。

投资大师巴鲁克生于1870年,最初他在纽约的一家经纪行从事一些打杂的活儿,之后通过他的不断努力,被迅速提升为公司的合伙人。后来他倾其所有,购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一个席位,结果不出30岁便成了百万富翁。到1910年的时候,他已经和摩根等一道成为华尔街屈指可数的大亨了。

你或许会想,他为什么可以在30岁前就能成功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把握信息投资的。

巴鲁克2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外出旅游,在旅途中无意间听说西班牙舰队在圣地亚哥被美国海军歼灭,这意味着美西战争将随即结束。这条消息给了巴鲁克灵感,他立刻意识到如果在第二天的黎明前赶回办公室操作,就能大发一笔。他立刻赶到火车站,包租下一列专车,连夜疾驰,终于在黎明前赶到办公室。在其他投资者还没有获得这个信息时,巴鲁克已经果断地出手,赚了战争财。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股市崩塌对全世界投资者的震撼是难以磨灭的,指数从2200点急挫到250点,这对于全世界的投资者都是灭顶之灾。然而,巴鲁克却顺利地逃过了这一劫。巴鲁克回忆道,股市崩塌的危机前夕,当时股价飞涨,人们的脑袋都炸开了锅,所有的人都在买进,想大发一笔。然而巴鲁克预感到或许是该脱手的时候了。

他拿着信息表仔细地对比着:一般本益比超过17就是不祥之兆,即使股市再热,也应该脱手;相反,如果本益比低于10就是要买进的时候了。于是他果断地抛出了他手头的股票,躲开了股市崩塌的灾难。

从这次股市崩塌事件中,巴鲁克得到了很大的启示:真正的投资者都是靠思考和信息投资的,而不是盲目地跟着大众跑,或者跟着一些所谓的投资理论跑。人云亦云的现象是投资领域最切忌的现象,当大家都奔向一个目标时,即使有赢利,一瓜分平均到每一个人手中,估计也所剩无几。所以投资一定不要跟风,要根据信息悄悄地买进,悄悄地卖出,这样才能成功。

巴鲁克在总结自我优势的时候说:“我并不聪明,但我喜欢思考,喜欢搜集信息。大家都看到过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只有牛顿才去问为什么。刮什么方向的风我们不必去问气象学家,从飘扬的红旗便可以知道。”

可见,信息才是指导投资的指示灯,如果你想通过投资获得大收益,那么你就必须掌握好如何巧妙地去利用那些信息。

投资大师索罗斯也认为陈旧的经济理论是没有什么依赖价值的,必须通过对华尔街的考察,掌握及时的信息动态,才能抓住投资的关键。现在的经济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那些固定的数学公式已经不能够再描述那些变化多端的股市。正确的投资要立足于经济的变化、政治的变化而统筹决定。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索罗斯嗅出了政治调整的味道。他通过对里根新政策的分析,确信美国经济将会开始一个新的循环。于是索罗斯根据所分析出的信息,果断地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