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野人奥秘
2656100000017

第17章 关于“野人”的争论(1)

西藏没有“雪人”

自20世纪50年代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野人”的消息传出以来,神秘的“野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热心“野人”科考的记者为此采访过在西藏进行了二十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刘务林先生说,根据他在野外的考察和分析,传说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野人”和“雪人”,很有可能就是与“人”的体型接近的棕熊。

据报道,时任中国濒危物种出口管理办公室驻拉萨办事处主任、西藏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的刘务林先生,曾参加过多次西藏野生动物普查和专项调查,主持建立了西藏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目前他正致力于组织新的一轮西藏野生动物普查。

据刘务林先生介绍,十几年来先后在西藏的墨脱、吉隆、朗县和珠峰附近的定日、定结、亚东等地十多次发现所谓的“野人”,但最后实地考察发现都是棕熊。而一些保存下来的所谓的“野人”皮毛和骨头,实际上也是能够确认的动物。例如工布江达县一寺庙的一张“野人”皮,其实就是棕熊皮,只是外表颜色和一般的棕熊不一样。

刘务林先生曾亲眼看到被认为属于“野人”的脚印,长二三十厘米,与小孩的脚印很相似。但经过分析,他认为这些脚印都缺乏足弓,实际上是棕熊留下的脚印,棕熊后足仅具趾垫和掌垫,酷似人的脚掌。

棕熊属于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多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由于棕熊有许多看似人的行为的地方,使当地许多老百姓受到迷惑,误认为是“野人”。

现在藏北高原仍流传着棕熊与牧女的传说,确实,在现实生活中,藏北被棕熊伤害的大部分是妇女,后来被猎人射死的棕熊又大半是雌熊。

在安多县,有一个被人称为“折蒙拉康”(意为“棕熊的经堂”)的天然岩洞,藏北草原上的棕熊每年夏天都要在洞中聚会一次,大小几十只棕熊从四面八方赶来,自觉排成单行长队,顺序进洞,几天后又排队出洞,分散开去,其中原因迄今仍是个谜。

在藏东一带,左贡、芒康、贡觉县的牧民把棕熊称为“人熊”,因为他们发现棕熊和人一样能“骑”马,会直立追人,学人戴帽等等。刘务林先生曾亲眼观察到棕熊捕获家马的经过,他认为棕熊骑在马背上是为给猎物增加负重,而后制服猎物。

在墨脱,“野人”传说较多。一般棕熊很少从高山草甸下到海拔低的人类居住区活动,只是偶然前去觅物。一旦遇到人,它们就站起来与人对视。而人们通常很少见到棕熊,同时受传说影响,不敢仔细观察,事后只能依据印象记得所看到的是“红嘴巴、红鼻子、红头发”误传其为“野人”。

刘务林先生在墨脱考察野生动物时,有一天晚上,有奇怪的野兽在他们居住的房子附近吼叫,当地老百姓都说是“野人”,但他第二天观察的结果,发现了棕熊遗留下来的毛发,地上的脚印也是棕熊的。

喜马拉雅山区是传说雪人最多的地方。的确有人在雪线一带甚至雪山上多次见到这种传说中的“雪人”:能直立行走,身体毛色多为灰白色,脚印留在雪地里似人的且较长,个头比一般人高,有时“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有两次当地牧人和猎人很准确地描绘“雪人”的形象和地点后,刘务林特意去蹲点调查,结果发现是体毛较浅的棕熊在这一带活动。

刘务林先生说,棕熊冬天处于半睡眠状态,极易被惊醒,有的甚至不冬眠。一旦受惊,或睡眠时过于饥饿。可能出来到处游荡,甚至下到雪线以下觅食。喜玛拉雅棕熊毛色变异很大,有的熊是灰白色的,老百姓猛然见到这种颜色的棕熊就误认为是“雪人”或“野人”。还有的棕熊毛色甚至灰白与棕黑相间,因此还被误认为是大熊猫,《辞海》中记载西藏有大熊猫,英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存在一种“西藏大熊猫”,就是这个原因。

刘务林先生认为,从动物学、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种如果在世界上只有2000个以下个体,又不经过专门的人工繁殖,几乎可以肯定要绝种。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任何规模过小的动物都难以抵御自然环境的压力和近亲繁殖的影响,如果不像大熊猫一样的抢救繁殖,必然会遭到自然淘汰。“野人”如果真的存在,它作为大型哺乳动物,有一个种群的最低数量极限,目前各地发现的所谓“野人”总体不超过200个,而且居住分散,环境恶劣,其近亲繁殖也不可能使它们生存到现在。

“野人”之谜被人们列为世界四大奇谜(另外三大奇谜为天外来客、水怪、百慕大三角)之一。几十年来,国际上组织了无数次考察队对“野人”进行了跟踪考察,但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迄今为止没有得到一张有关“野人”的照片,除当地百姓外也没有一个人说他亲眼看到过“雪人”或“野人”,而只是得到过一些所谓“野人”的足迹。

指出究竟有没有喜玛拉雅“野人”、“雪人”,目前仍然是个谜,刘务林先生的观点,现在自然也只是一家之言。这个世界奇谜,还将吸引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寻、考察。

喜玛拉雅“雪人”只是一种棕熊吗

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山雪人,尼斯湖水怪……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引起一阵议论。“雪人”这个名词,一直吸引着广大公众的注意。世界各国许多人类学家和动物学家、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登山爱好者,都热衷于寻找雪人,渴望能揭开这一千古之谜。有人曾预言,1995年内人们将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雪人。可是,直到1997年下半年,才传来了差强人意的消息:南蒂罗逛尔人、饱尝惊险的超级登山爱好者赖因霍尔德·梅斯纳,历时12载拍摄“喜马拉雅山雪人”的努力喜获进展。在“世界屋脊”附近的荒芜偏僻的高山地区,梅斯纳有幸遇见了此种传说中的怪物——其实这已是他生平第四次遇见了。

梅斯纳现年54岁,1986年到1998年的12年间,曾经30次远行到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地区寻找雪人。

他第一次遇见雪人是在1986年7月19日。那天黄昏时分,他独自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攀登一处高约海拔4000米的山脊,四下里不见人烟。陡然之间,他看见长满杜鹃花的灌木丛中钻出来一头巨兽,沿荒芜的山崖边的小径走去,在泥地上留下巨大足印。它全身上下长着毛,仿佛生气似地发出高亢的叫声,迎风传来一股刺鼻臭味。梅斯纳虽然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一时间也禁不住胆战心惊。急切中他曾想打开相机拍照,可闪光灯不亮,他目瞪口呆,无可奈何地望着巨兽消失在山崖小径的尽头。

梅斯纳在暮色苍茫中赶路,来到一处茅屋半已倒塌的小山村投宿,当地居民接待了他。他向他们讲述刚才令他毛骨悚然的遭遇,他们露出十分敬畏的神情告诉他:“您遇上了Chemo。”据梅斯纳记述,他见到的Chemo既像熊,又像人。他仔细观看了Chemo在山崖旁小径泥地上留下的足印,很像人的脚印,只是大得吓人,与着名登山探险家埃里克·希普顿1951年在梅伦泽冰川旁拍摄到的足印照片一模一样。

梅斯纳将他的这次奇遇写成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很多人嗤之以鼻,说他看见的雪人,只不过是他在高山严重缺氧情况下产生的幻觉。

德国《图片报》干脆指出他是,由于想雪人想得眼睛发了花”。

但尽管如此,梅斯纳仍迷恋于雪人,坚持继续寻找这种被不少人视为想象中才有的怪物。他孜孜不倦地寻找了12年,到过不丹、巴基斯坦、锡金、印度北部、西伯利亚和尼泊尔,几进几出中国西藏,先后四次亲眼见到活生生的雪人,最后一次终于拍摄到了雪人的照片。他把他的经历写成专着《雪人:传说和事实》,于1998年10月2日出版,并得出结论说:“雪人之谜已被揭开。雪人并不是什么怪物和幽灵。”

梅斯纳第一次见到雪人,未能拍照;第二次是漆黑的夜晚;第三次拍下了雪人的足印,但底片在归途中不慎被毁。1997年7月,梅斯纳总算成功了。“这一次是在克什米尔西北部南迦峰”(海拔8125米)附近,当时气温零下40摄氏度,Chemo距离我只有20步,拍下的照片十分清晰。这是我掌握的确凿证据,证明雪人是棕熊,而不是什么‘雪山人’,也不是猿,尽管人们都希望是雪山人。”

从梅斯纳拍到的照片上可以看出,“雪人”不像好莱坞影片中塑造的那种张牙舞爪的怪物金刚,不是尼安德特人的亲属(指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出土的1日石器时代中期“古人”化石),也不是类人猿;而是一头全身长毛、模样滑稽可笑的动物,眼睛注视着相机镜头,仿佛是摆好姿势让梅斯纳拍照。

梅斯纳在他的专着中写道: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不难看出分明是一头棕熊,确实硕大无比,高2.4米,性杂食,毛色随年龄增大而变换,由棕褐色成黑色。这种棕熊只生活在“世界屋脊”和喀喇昆仑山地一带,据他估计,现今在西藏东部共有一千至两千头。此外,在不丹、巴基斯坦和蒙古可能有一种类似的种属,被称为Alma。

有人声称,雪人是由一种巨猿演化而成的。梅斯纳不同意此说,虽然在喜马拉雅山脉较低的地带已经发现这种巨猿的骨头。梅斯纳指出,他在当地参观过一具雪人木乃伊,后来还见过一个雪人标本,这两者均是棕熊。当地居民向他讲述过种种关于Chemo的故事,都表明它是以洞穴为家、习惯于昼伏夜出、外形像人的棕熊。棕熊常常看上去似乎用两只脚在雪地里和灌木丛中慢腾腾地行走的脚印,其实是用四只脚,两只后爪正好踩在两只前爪踏出的足印上,以致人们误认为只有两只脚。在某些地区,这种棕熊力气十分大,挥动两只前爪,可以轻而易举地打断体重达600公斤的牦牛的后颈。据传说,这种浑身长毛的雄性雪人还偷抢伤害年轻姑娘。

现在,梅斯纳计划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提供给美国动物学家乔治·沙勒。至于各种物证,如雪人的毛、粪便和一张皮,他暂时不想公之于众。

在梅斯纳看来,棕熊的科学分类无关紧要,他表示:“即便有谁查明Chemo不是棕熊,我也没有意见。我个人无意发现新的动物种类,我只是想阐明,作为神话传说的‘雪人’实际上是一种动物,不论叫它Chemo或Derma都行。”他在他的专着中列举了他收集到的上百种不同叫法,都是各地方言土话,概而言之意思均相当于“雪人”。

梅斯纳还指出,他的推断其实与早在半个世纪前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舍费尔所作的研究不约而同。他曾仔细阅读和观察舍费尔的遗着和藏品,包括着作、论文、一颗Chemo的头颅和一张Chemo整皮。舍费尔生前相信纳粹党卫队头子希姆莱鼓吹的“血统渊源”奇想,不远万里东行到喜马拉雅山地“为雅利安人寻根”,早在纳粹当政时期便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曾用猎枪射杀了好几头棕熊。据说有两头棕熊被剥制成标本,至今还藏在奥地利萨尔斯堡一所博物馆的地下室早。

1995年考察失败引起的话题

1993年9月3日18点过5分,一辆乘坐多名专家、干部的面包车,在保护区北部燕子垭地段209国道上与3个“野人”不期而遇,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文汇报》、《人民日报》等百余家报刊纷纷刊发转载,并成为1995年中国珍稀动植物综合科学考察队开赴十堰的直接诱因。这次为期一年的以“神农架野人”为主体的考察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包括神农架生态环境、古今气候演变、人文景观、古生物与古人类等综合考察活动。

1995年4月25日,中国珍稀动植物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北京举行出发仪式,5月8日来到车城十堰。短暂停留后,5月9日又开赴神农架。中国科学探险界拉开了对神农架野人进行大规模揭秘活动的序幕。

参加本次考察的专业人员在30%以上。中科院院士、北京猿人的发现者之一贾兰坡先生是这一课题的总牵头人,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袁振新副研究员分别担任科学指导和组织工作负责人。

此次科学考察与以往不同的是,摈弃了过去“大呼隆”、“满山抄”的破坏生态环境,违反科学规律的方式。在保护神农架原始森林生态环境前提下,采用专家结合卫星定位仪等先进仪器方法进行考察。考察队的专业人员涉及到生态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环境保护等多种学拉,他们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考察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侦察性踩点考察。组织一个专家组,对考察路线进行摸底调查,以确定探险考察路线及“野人”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第二,探险性考察。按踩点考察,在“野人”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驻扎,吸引“野人”,寻找“野人”实体、住所、标本;第三,专业性考察。对传闻中的人形动物进行考证,搞清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通过五六两个月的考察,大家只收集到二百多种植物的标本和二十余种古动物化石,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重大发现。鉴于七月下旬长江中游汛期的到来,野考队只好于七月初撤回北京,并匆匆作出如下结论:一、神农架确实存在适宜于“野人”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二、70多年360多人发现的114起“野人”目击事件说明,目击者将熊、猿类误作“野人”的可能性甚微;三、“野人”确实存在过,但现在存在的数量不多;四、若真的有“野人”存在,其血缘关系比大猩猩更接近人类。

野考第一阶段结束了,当野考队带着遥控塔载微光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开始第二阶段的考察时,主力队员张金星声称发现了一个他认为肯定是“野人”聚散地的“野人窝”。经历了数日艰苦考察,而今终于有了一点线索,野考队在兴奋之余大胆地作了“今冬明春”可望破解“野人”之谜的预测。国内外的报刊杂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向世人公布了这一令人激动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