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3
2663800000012

第12章 不可不知的秦前历史(1)

金滕藏策

周公祭杷祈祷,欲代武王事鬼神。

欲代武王奉事鬼神

在武王攻克商都以后的第二年,即十三年,当时天下的局势尚不稳定,周朝的政权还没有巩固,武王忽然生了大病。朝廷群臣惊慌,不知怎么办才好。太公、召公说:“让我们为国王的疾病占卜一下好吗?”周公不同意,说:“不要使我们的君王产生忧虑。”为什么不同意占卜呢?原来对于武王的疾病,他已想好了一个对付的办法。

他准备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牺牲,向祖先进行祭祀。他清除了一块土地作为祭祀的场所,上面建起三个祭坛,分别祭祀太王、王季、文王。祭坛建在南边,面向北方,周公站立在祭坛上。他身上戴着贵重的璧玉,手里拿着美丽的玉圭,恭敬地向太王、王季,文王进行祷告。

周公先把祷词写在竹简上,称为策书,然后由史官代为宣读。这时,祭祀场上一片肃静,只有史官宣读周公祷词的声音:“啊,你们的长孙今王发,因为勤劳王事,得了重病。倘若你们三王的在天之灵有什么病痛,需要做子孙的去服侍你们,那就让我姬旦来代替今王发吧!我有孝敬的仁德而又伶俐乖巧,多才多艺,能够很好地侍奉鬼神。今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他在上帝的宫廷接受任命,正按照上帝的意志治理四方,因而你们子孙的统治权才能在人间确定下来,四方的臣民无不尊敬畏服。唉!不要毁掉上天所降给的宝贵天命吧,这样我们先王的在天之灵也永远有所依归。现在我就要通过大龟的占卜来接受你们三王的命令了:假如你们允许了我的要求,我将拿着壁和圭归到你们那里来,等待你们的吩咐;假如你们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把璧和圭抛弃掉。”

做好保密工作

周公简策上的祷词,已经把周公欲代武王发的要求告诉三王,于是,史官读罢祷词后,便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前各放一龟,进行占卜。占卜结束,打开写在竹简上的卜辞,一看得到的都是吉兆。周公欣喜地说:“好啊!国王不会有什么危险了。我刚从三王那里接受命令,只有如何能永远保持我们的统治这个大问题,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而我们的先王也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在时时为我们的国王祝福。”

周公回去后,就把这写有祷词的简策,藏在用“金滕”(即金质的丝带)捆束的匣子中,以不忘这次祭祀的经过,作为永久的纪念。周公告诫保管这金滕匣子的人,不要把藏简策的事声张出去。在这次祭祀、祷告、占卜之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真有了缓解。

周公摄政

为了江山社稷,周公不顾身败名裂,毅然扛负起江山重任。

英年早逝

在周公进行祷告、欲以身代武王之后不久,武王的病情再度恶化,终于离开了人世。武王在文王受命七年时即位,九年时在盟津观兵,十一年底至十二年初伐纣取得胜利,到十三年末就因操劳过度、思虑太多而因病身亡。武王在位仅仅六年,去世时只有四十五岁,真是英年早逝!周王发去世后,大臣们根据他一生行事,主要是率领周军攻伐商纣克敌制胜,就给他评定了一个谥号为“武”。从此,历史上就一直称他为周武王。

周公毅然摄政

武王立的太子名诵,是武王的长子,武王去世时,他只有十三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虽然这样,在周公、太公、召公等大臣的拥立下,还是让他即了王位。后来,他被称为“成王”。

武王灭殷,只是伐纣一战,攻克商都,对原殷王畿附近的属国和殷朝上层贵族,特别是殷朝东面的许多夷族方国,基本上原封未动。他们中的一些顽固势力,不服从新建的周朝政权的统治,正在蠢蠢欲动,图谋反叛,形势相当紧张。周公恐怕天下听说武王驾崩,即位的新王年幼稚弱,乘机起来叛乱闹事,根据武王临终的嘱托,毅然决定宣布由他代理成王,摄行政管理国家所有事务。

兄弟中的轩然大波

不料,周公的这一决定在兄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老三管叔,论资格他比周公年长,是周公的哥哥。他想,如果要代理新王即位,也应该由他来担当,况且,周公一直在武王身边,担任辅佐武王的重要职位,而自己只是封在殷国旁边,当一个监视殷国的角色,心中早就愤偾不平。听到周公代理新王行政的消息,管叔抑制不住心中的妒嫉之火,他联合蔡叔、霍叔等兄弟,大肆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将不利于王。”言下之意就是,周公要篡夺王位。

周公听到这种流言,首先对太公、召公进行解释:“我之所以勿避王位要代理行政,是恐怕天下叛周,失去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倘若这样,我无法向我们的先王交待。太王、王季、文王这三位先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直到今天才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可武王英年早逝,今王年少没有经验,我这样做是为了继续完成周朝的大业,没有其他目的。”太公与召公听了周公的话,反应冷淡,没有表示他们的态度。

远走他乡

但是成王毕竟年少幼稚,他对流言竟十分相信。他想:“周公现在名为‘摄政’,代理我当周王。等到时机成熟,他就会把我一脚踢开。”因此,成王整天板着脸,与周公采取不合作态度。周公看出成王对自己的反感,为了不使这种矛盾加深,他决定在成王元年六月,于毕地给武王下葬后,暂时到外地去避一避。于是,他以视察、访问为名,向东南行,来到了楚国。当时的楚国(今河南西南部)在丹江之北、浙水之西,地名为“丹阳”。文王在世当年,楚国的鬻熊曾经来归周国,为文王出谋献策。那时周公年纪尚小,但鬻熊对周国的友好感情,周公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君臣重归于好

周公出走后,成王知道是自己无礼的行为把他气走的,因此整天怀着负疚的心情,闷闷不乐,寝食不安。那一年秋天,庄稼还没有收割,忽然间,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田里的庄稼全部倒伏,一些树木被风刮得拔地而起。人民惶恐不安,以为是天帝来惩罚周国了。成王与宫廷百官穿戴上礼服,来到周公的住处,发现有一只用“金滕”包扎的长匣子。打开一看,内有周公书写的向先王的祷词,他要自己做牺牲,代武王去死,以使武王的病体痊愈。周公对武王的亦胆忠心,使成王深受感动。成王拿着策书,询问在旁的史官和管家,大家都说:“这是真实的事。唉!周公命令我们保守秘密,我们不敢把此事说出来。”

成王看着周公亲自写的策书,意识到周公对自己的父王一片亦诚,他完全是为了国家的事业,怎么可能来篡夺自己的王位呢?成王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叔父周公,抱着策书哭泣起来。过了一会,成王对大家说:“今天的事,没有必要去占卜了。过去周公勤劳地为国家工作,只是我这个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事情。今日上天动威,以此来表彰周公的德行。我应当亲自去迎接周公回来,这样做,按照我们国家的礼仪也是应该的。”

于是,成王走出城郊,准备到楚国去迎接周公。这时,大雨已停止,风也按相反的方向刮去,被风吹倒的庄稼又都重新挺立起来。太公和召公命令把被风刮倒的大树重新扶起来,用土加固。经过这一场风雨,成王和周公重归于好。

周召二公和好如初

二位忠臣,坦诚相见,共同为国家贡献力量。

召公的妒嫉和怀疑

召公名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戚,因他开始封的采邑在周畿内的召地,故称召公。召公历来担任太保之官,与太公、周公同为“三公”,是周王室的最高官职。周武王灭纣后,召公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召公命自己的长子到燕国去当国君,而本人则留在王室继续任太保,辅佐武王。

周公东征、平定东方的叛乱后,太公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并担任齐国国君,昔日朝廷的三公就剩下周公和召公两人。周公因成王年幼稚弱,主动为成王摄政,代理行使国王的职权,经常以“王”的身份发布文告和命令,引起了召公的妒嫉和怀疑。营建东都告一段落,周公和召公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于是,成王决定,周公和召公分别处理东西两边的事务:自陕以西,由召公主持管理;自陕以东,由周公主持管理。(所谓“陕”,即今河南西部的陕县。)召公长期留守宗周,周公长期留守成周。

开诚布公的诰词

矛盾似乎表面上得到解决,但一个国家两位最重要的辅佐,长期处于互相猜忌的状态,对于国家总是有害的。因此,周公旦主动给召公写了诰词,开诚布公,谈了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召公的谅解。周公首先谈了殷命的丧失和周命的来之不易。他说:“啊!由于做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天便降下丧亡大祸于殷,殷已经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天命。我们周国已经得到了这个天命,但我不敢说,我们的事业能永远沿着美好的前程发展下去。啊!你曾经说我能够担负起治理周国的重任,但我却不敢安于天命,不常常去考虑上天的威罚。现在我旦不能做别人的表率,只能以前人的光荣传统,来开导我们幼小的国王。天命是难于长久的,我们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道德,上天才不会舍弃文王所受的天命。”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接着,周公谈了商朝时贤士辅佐商王而使商国延长的历史经验,他说:“我听说过去成汤既已接受上天的天命,便有个伊尹辅佐成汤。在太甲时有个保衡,太戌时又有伊陟和臣扈,还有巫成帮助殷王治理国家。祖乙时有个巫贤,武丁时有个甘盘。正因为有这些贤士帮助治理殷国,才使殷朝的统治经历许多年代。而殷国的后代继承人如纣,却蔑视上天的威严而招致灭亡。现在你能永远记住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就能有牢固的天命,以明智的措施治理我们这个新建的国家了。”

然后,周公又谈了文王、武王时辅佐的贤明,他说:“啊!过去为什么上天一再劝勉文王的品德,把治理天下的天命放在他身上?这是因为只有像文王这样有道德的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同时也因为文王有虢叔、闳天、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些贤臣。如果没有这些贤臣奔走效劳,努力地宣扬教化,文王的美德便不能传播给国内人民。到武王时,这四人仍保持他们的禄位。后来武王奉天命征伐殷国,他们又都辅助武王奋勇杀敌,使武王成就大业。现在我旦好像前面有条大河,我和你先去涉渡。年幼的国王虽在位而幼稚无知,我们能够不担起自己的责任吗?努力去做犹恐不及,如果我们这些年长有德的人不能和睦团结,那我就不会听到凤凰的叫声,更何况知晓天命!”

心迹和愿望的表白

周公对召公的诰词,越说越激动。最后,周公向召公表白自己的心迹和愿望,他说:“啊,你现在应该看到这一点:我们从上天那里接受天命,虽然无限美好,但也有很大的艰难。希望你的心胸要宽阔,我不是为了后代子孙而迷恋禄位。啊,告诉你,我是非常相信你太保的。希望你能敬重地和我相处,看到殷国丧亡的大祸,长久思念着上天的威罚。我如果不是一片诚心,能够说这些话吗?我想问:‘除了我们二人,还有谁和你的品德相合?’你定会说:‘正是有我们二人在,上天才降下许多美好的事情。’啊!我们二人性情笃厚,合力辅佐国王,才使我们的事业达到今天这样美好的境地,才使四海之内,凡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无不恭敬顺服。我很不贤惠,说了这么许多话,因为我在忧虑天命和民心的不易保持,往后必须以恭敬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将相和好的千古佳话

这一篇诰词,心胸开阔,情意恳切,表现了一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人的高尚品德。召公看了这篇诰词,为周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消除了对周公的疑虑,并产生了尊敬和钦佩之情。周公这篇诰词,经后人整理,题名为“君爽”,收入《尚书》中。周公和召公由猜疑不和到真诚合作,是历史上千古传颂的佳话。

三诲康叔

三次诰书,体现了兄长对弟弟的感情,更体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兄长的关爱

康叔名封,在周公的十个兄弟中数老九。他被分封为卫国国君时,只有二十几岁,却要担负起统治数量相当多的殷遗民的任务。因此,周公总是不放心,生怕出什么纰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周公曾三次发出诰书,对康叔谆谆告诫要防止那些偏差和不良的后果。作为一个兄长,对幼弟如此关心备至,确实难能可贵!

谆谆告诫如何治国

刚分封康叔建立卫国的时候,周公就做了一篇关于如何治国的诰词对康叔封进行训诫,他说:“诸侯之长、我的弟弟、年幼的封啊!由于你英明的父亲文王崇尚德教而谨慎地使用刑罚,不敢欺侮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任用贤能者、尊敬有德者、镇压叛乱者,使庶民懂得道理,才缔造了我们小小的周国,并且影响日益扩大。这种勤奋的德行传到天帝那里,天帝给予赞扬,就命文王灭殷,代殷接受天命统治其国其民。你的亲兄武王更加勤勉,才使你年幼的封能在东土当诸侯。到殷故土,你要广泛寻求殷的贤人、君子、长者,问他们殷的所以兴起和所以灭亡的原因,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爱护民众,这样你就可以治理好殷民。唉,年幼的封啊!治理国家就好像医冶自身的疾病一样,要谨慎小心啊!到那里一定要尽你所有的力量,不要贪图安逸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安定民众。对于刑罚,一定要小心,要严明。根据殷商的刑法判罪时,一定要采用正确的原则,确定罪人应得的刑罚。去吧,封啊!要努力完成你的任务,经常听取我给你的教导。只有把民众治理好,我们的国家才能安康,你也才能世世代代保持对殷民的统治。”这是第一篇诰词,后来题名为《康诰》。

好酒贪杯的祸患

当时统治者酗酒现象比较普遍,殷商统治者就是因为沉湎于酒色、不问朝政而被推翻的。为防止年幼的康叔酗酒误国,周公又做了第二篇诰词。他以王的身份向康叔劝勉说:“封啊!你尊敬的父亲文王曾经告诫诸侯国君及其官吏们:‘不许经常饮酒。只有在祭祀时才可用酒。’过去我们的诸侯和官吏遵照文王的教导,不好酒贪杯,所以能代替殷商接受天的天命。封啊!我听到这种说法:从前殷商圣明的国王都敬畏天帝,官吏各尽其职,没有人沉湎于酒。然而殷商的后继国王沉醉在饮酒作乐之中,纵欲无度。臣民也放肆地饮酒,那酒肉的腥味冲到天上,被天帝闻到了,所以把亡国的大祸降给殷。封啊!你要训戒殷的老臣、诸侯、各级官吏与你本人,都要采取严厉的措施强行戒酒。倘若有人报告:‘有一群人在一起饮酒。’你不要放纵他们,而要把他们尽行拘捕,押送到我这里来,我要把他们杀掉。封啊!你要经常听取我的教训,不要使你所统治的臣民沉湎于酒。”这是第二篇诰词,后来题名为《酒诰》。

以民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