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决定命运的秘密
2673600000006

第6章 性格不能始终向前,有退潮有涨潮——性格决定生存空间(2)

王子扶苏接到诏书后,立即号啕大哭,很快就拔出剑要自刎。然而心细的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他向扶苏建议向秦始皇申诉。如果确实皇上不同意,他可以率领大军陪公子扶苏一起去咸阳城,死也要死个明白。然而扶苏过于老实,他说:“既然父皇指名让我死,那我还怎能去申诉?”说完就自杀了。

此时,赵高和李斯正在催赶人马赶回咸阳。当时天气十分炎热,没过多少日子,尸体就开始腐烂了,车上散发出阵阵臭味。为了掩盖臭味,赵高命人买了一大批咸鱼,让大臣们在每辆车上都放上一筐。到了咸阳后,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同时还假传遗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葬了秦始皇后,他们还是不放心,又杀掉很多王子和公主,受到株连的大臣也不计其数。这样过了一年,赵高又唆使胡亥将李斯逮捕起来杀掉,这样赵高就成了丞相,独掌秦国大权。

很多人太注重听来的和写下来的东西,殊不知很大一部分是假的。以史书上经常歌功颂德的禅让来论,其实国君心甘情愿地交出政权的时候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禅让都是在威逼利诱下进行的。臣子接受禅让要假意推辞三次,推辞三次后才能接受,很是虚伪。但是很多史书将禅让写得高风亮节,写得高尚无比,这些都是蒙人的把戏。

其实还有很多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东西都不能相信,因为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有很多人为了算计别人往往会用一些障眼法来布置现场,如果缺少经验,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很难不受别人欺骗。在社会中生存不是偏听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去思考,要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扶苏的悲剧在于他太相信诏书了,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蒙恬的分析;李斯的最后结局,在于他过于相信赵高的鬼话。扶苏应该想想,如果秦始皇真的要他死,能让他和掌握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在一起生活那么长的时间吗?秦始皇如果真的不想把皇位传给他,能让他在战争中建立军功吗?如果秦始皇不想把皇位传给他,又怎么可能下诏让他自杀呢?有这么一句话叫:死也应死个明白。意思是说要死也要找到该死的理由,但扶苏因为太轻信,结果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

人们不能轻信,很多东西都需要通过实际调查来确定其可信度。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学会行万里路。然而很多人都担心走得太远,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能够使人更快地成长。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望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否则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歌声的人,还想修炼美声唱法吗?———其实,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声叫!实际上,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获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能“耐烦”才能成事业

做事难,做人更难。难就难在:无论多么简单的事,也会被人弄得复杂起来。

单纯一件事,只要肯下工夫,要把它做好并不难,但一扯上人为因素,简单的事也会变复杂。而依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的不同,这事的复杂度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条绳子打上了千百个结,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

比如公司调整人事,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压的施压,钻营的钻营,这就是打了千百个结的绳子;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几年前就开始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每个步骤都是问题,也都需要解决,这也有如打了千百个结的绳子。而要解开这些绳子上的结,要的便是“耐烦”。

事实上,要做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智慧、经验,那么为何在此特别提出“耐烦”二字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决问题,但若无“耐烦”的本事,则无法做好磨人磨得发狂的事,也无法解决复杂多变、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所以,不能“耐烦”,徒有智慧和经验还不能成就大事。

其次,“耐烦”是和客观环境比耐力,也是和竞争对手比耐力,你能“耐烦”,就不会输。若因不耐烦而半途放弃,那么就先输了,很多在人生竞赛中落后的人都是因为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智慧不如人!

在工作中往往有一些琐碎而无价值的事,通常是一些不重要的任务或工作,而且报偿低。它消磨你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让你不能处理更为重要且当务之急的工作。琐碎无价值的工作可能是将文件归档、清理办公桌抽屉、日常文书工作或者没有紧迫任务时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那种工作。

如果你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每天面对这些琐碎而无价值的事,是不是会感到厌烦?尤其是在社会中的人,很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会不屑一顾。人生一世,谁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业,不虚此生。可是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业的确实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养等等。但“耐不得烦”却是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

“要能耐得住烦”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得失而影响大目标,大事业。“耐烦”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能耐一次烦,便能耐二次烦,这种本事一变成习惯,将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这种“耐烦”的本事,年轻人尤其要能学到,不要说你年轻气盛而“做不到”,那是托词,这里能告诉你的只是:越早学到,越早获益!

至于如何培养“耐烦”的本事,这并无捷径,也没有速成班,更没有补习班可以教,这是个人意志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只要在碰到“很烦”的事时,便告诉自己——要耐烦!然后仔细地、耐心地、不动气地分析该如何做这些事,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慢慢的,你便有了“耐烦”的本事。

不要因为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

唐代的窦公善于经营实业,但是财力上很困难。他在京城内有一块空地,与大宦官的地段相邻,宦官看重这块地,想得到它,这块地仅值五六百缗(古代一千文为一缗),窦公很高兴地把这块地奉献给了那位大宦官,却根本没有提价钱。在讨得宦官十分欢喜之后,他就借故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两三封保证旅途安全的给地方官员的书信,那宦官便替他写了信。窦公借着这些信总共获利三千缗,从此他的事业便发达起来。东市有一片洼地,地势低洼有积水,他就用低廉的价钱买到手,然后让女佣人带着蒸饼盘在那块空地上引诱儿童:哪个孩子如果扔砖瓦击中空地上的一个目标,就奖给他一个蒸饼。小孩子们都跑来争相扔砖瓦石块。这样就把那片洼地填平了十分之六七。接着又用好土铺垫,在这块地上盖起了一个客店,专门留波斯客商居住,每天能获利一缗。

经商中的“先赔后赚”之计,也就是做做表面文章的意思。美国人出外旅游,有一去处可以不花一文钱,甚至还有节余,这个地方便是大西洋赌城。从纽约出发,到那里来回车费才20美元,到达后马上可以得到赌城馈赠的15美元现金,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次来时,凭车票又可以得到8美元的馈赠。

这是赌场老板谋利的一个妙计,吸引顾客前来,来得越多越好,因为来赌场而不赌者寥寥无几,不管赌客运气如何,总体上是赚少赔多。因此,所谓来去不花钱,实际上花费的是赌场老板从顾客身上赚来的零头。落最大好处的当然是赌场老板,但顾客的心理还总能承受。这就是赌场老板的诀窍。所谓“降价销售”、“有奖销售”、“品尝销售”、“买一赠二”等等,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战中因此取胜的有很多。看似吃亏,实则赚大便宜。

古人常说:“过犹不及。”是说凡事要讲一个适度,对于功名利禄,凡人几乎没有不梦寐以求的,但如果过分热衷,弄不好就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毁灭自己。身外之物应当被人奴役,而不应奴役人,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能明白,可是世上的事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中人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跳出三界外了。因此,真正聪明之人,对待功名利禄也是“得放手处且放手”,讲究个“吃亏是福”,讲究个装糊涂,不可过分执著。

张良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权势登峰造极之时,他毅然放弃了权力,这在一般人看来,算是“吃亏”了吧?殊不知,天下的君王和臣子之间,都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同贵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是说的天下清平之后,帝王就要收拾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呢?所以,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看似吃亏,其实是莫大的福气。历史上有多少不知激流勇退,抱着权力不放的功臣惨遭毒手啊!这种抽身退回的功夫,那些凡夫俗子岂能理解。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道理也是如此,既然求人就不要因为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点亏,以后求别人办的事情办妥了,损失总会弥补过来,此所谓有舍必有得。同时,从长远看,表面上吃亏,实际上是占大便宜,这也是一种隐身法的表现。

以最功利的目的而言,吃亏的目的是为了占大便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为了着眼于更大的目标。

做事情要考虑长远

项羽是秦朝末年十分出名的霸主。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但是后来被秦将王翦所杀。他一直和叔父项梁在一起生活。秦统一六国后,项梁因为杀了人,便和项羽一起在吴中躲避,暗地里开始组织和训练子弟兵。项羽是个大力士,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能扛鼎。就在项羽他们积极操练子弟兵的时候,陈胜和吴广首先在大泽乡发难,他们建立了张楚政权。原来的六国贵族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起兵造反。项梁和项羽觉得机会难得,于是果断地杀了会稽守将,在吴中举兵反秦。项梁则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后来,由于陈胜过于轻敌,结果被杀,他的部将就拜项梁为上柱国。项梁于是率部渡江,联合了陈婴的义军,又受到英布、蒲将军等部队的相助,兵力多达六七万人,很快成为当时反秦的主力。为了师出有名,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为大王,仍称楚怀王。项梁则自号武信君。不久,斗志高昂的义军在东阿、定陶大破秦军。项羽和刘邦也攻占了城阳,一直打到雍丘。此时的项梁有点骄傲,但两军作战容不得半点志得意满,于是项梁很快就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形势陡转直下,项羽和刘邦不得不退保彭城和砀。与此同时,秦将章邯率领大军渡河攻打赵,同时和秦将王离、涉间军一同进逼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共同率兵去救赵。然而宋义行到半路,畏缩不前。项羽十分生气,为了夺取兵权,项羽便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了宋义。这个时候,怀王也只得任命项羽为上将军,让他统率全军去救赵。项羽夺得兵权,士气正盛,于是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攻打秦军,经过多次激战,大破秦军。当时楚军在攻打秦军的时候,很多诸侯军都作壁上观。结果战争刚一结束,各个诸侯将领都纷纷前来谒见项羽,十分谦卑地膝行而前,不敢仰视,而且对项羽的军队十分畏惧,愿意听从项羽的全权指挥。不久,项羽再次大破秦军,而且将秦国名将章邯招降。然而他害怕秦降卒不服他的统治,于是将20万降卒全部坑杀。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转折点,诸侯的所作所为让他更加轻视别人,而注重自己。巨鹿之战后,项羽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他所希望做的,所要做的就是称王称霸,让所有诸侯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宣誓效忠。巨鹿之战至少给项羽埋下了三个隐患。第一个隐患是项羽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轻视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如果他袭杀宋义之初还有一些顾忌的话,此时任何顾忌都不存在了,因为他成功了。事实也证明宋义该死,如果宋义不死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有巨鹿之战的胜利,至少项羽是这样认为。第二个隐患是项羽开始轻视诸侯,在他看来那些诸侯都是软骨头,自然会依靠实力强大的一方,因此只要保证自己的势力强大,就可以牢牢控制这些诸侯。项羽后来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这些反复无常的诸侯。第三个隐患是项羽坑杀降卒,过于意气用事。他没有想过这些降卒基本上都是关中子弟,以他这样残暴的手段,以后去攻打关中时,怎么可能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怎么可能以富庶的关中为根据地来进一步壮大自己呢?果然项羽后来选择迁都彭城,而把关中垂手让给了野心勃勃的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