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267700000007

第7章 Chapter2 心理学会下“套”—社交心理学(2)

【心理SOS】

对待一个可疑人物,怀疑和警惕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武器;但是对待一个你想结交的一个人,就要先在两人接触时不被对方反感。只有身体的距离拉近了,才能一步步让他人轻松,与匿和谐相处,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

1、找机会接近对方的身体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身体周围设定一个势力范围,一般只允许特别亲密的人侵入。如果你侵入了,就会产生与对方有亲密人际关系的错觉。

2、坐在对方的身边

面对面与陌生人谈话,确实感觉很紧张,如果坐在对方的身边,自然会比较自在,既不用一直凝视对方,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紧张感,而且会很快亲近起来。

3、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

初次见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与利用对方的兴趣爱好,就能缩短双方的距离,而且加深给对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谈健康长寿,和少妇谈孩子和减肥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宠物等,即使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也可以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都能在短时间内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4、多说平常的语言

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作为开端,是促进人际关系成功的钥匙。”

一味用令人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受人爱戴与信赖的人,大多并不属于才情焕发,以惊人之语博得他人喜爱的人。

尤其对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露自己的,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人处于共同的基础上,对方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5、注意自己的表情

人的心灵深处的想法,都会形诸于外,在表情上显露无遗。一般人在到达约会场所时,往往只检查领带正不正、头发乱不乱等问题,却忽略了“表情”的重要性。如想留给初次见面的人一个好印象,不妨照照镜子,审慎地检查一下自己的脸部表情是否和平常不一样,过分紧张的话,最好先对着镜中的自己傻笑一番。

6、引导对方谈得意之事

任何人都有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自傲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说起来也无兴致。因此,你若能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定使他欣喜,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你与他的关系也会融洽起来。

7、留给对方无意识的动作

初次见面的场合中,如果有一方想结束话题,往往会有看手表等对方不易察觉的无意识动作。因此,当你看到交谈的对方突然焦躁地看着手表,或者望着天空询问现在的时刻,就应该尽早结束话题,让对方明了你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人,你清楚并尊重他的想法,必能留给对方一个美好的印象。

8、了解对方所期待的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往往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然而又无法加以改变,因此只能各自持有一种幻想中或期盼中的形象,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的,比如胖人希望看起来瘦一些,老人愿意显得年轻些等。

9、避免否定对方的行为

初次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在这种场合,对方往往不能冷静地听取意见、建议并加以判断,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同时,初见面的对象有时也会恐惧他人提出细微的问题来否定其观点,因此,初见面时应当尽量避免有否定对方的行为出现,这样才能造成紧密的人际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让你不提相反意见,你尽可能地避免当着他的面提出,或者可以借用一般人的看法以及引用当时不在场的第三者的看法,就不会引发对方反射性的反驳,还能够使对方接受并对你产生良好印象。

10、找出与对方的共同点

任何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特性,比如,同乡或同一母校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地因同伴意识、同族意识而亲密地联结在一起,同乡会、校友会的产生正是因此。若是女性,也常因血型、爱好相同产生共鸣。

如果你想得到对方的好感,利用此种方法,找出与对方拥有的某种共同点,即使是初次见面,无形之中也会涌起亲切感。一旦接近了心理的距离,双方很容易推心置腹。

11、表现出自己关心对方

表现出自己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卡耐基认为,在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请他人见面时,事先应该搜集对方的资料。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而且可以满足他人的自尊,使他感受到你的诚意和热忱。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事后再提出来当话题,也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尤其是兴趣、梦想等,对对方来说,是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一旦提出来做话题,对方一定会觉得愉快。

12、以笑声支援对方

做个忠实的听众,适时地反应情绪,尤其要发挥笑的作用,可以使对方摈弃陌生感、紧张感。即使对方说的笑话并不很好笑,也应以笑声支援,产生的效果或许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双方同时笑起来,无形之中产生了亲密友人一样的气氛。

在人际交往中,陌生人是我们开拓人际圈的重要资源,想要和初次见面的人取得良好的人际交往,一定要有方法。如果方法不对,不但会遭人排挤,还会影响自己的人脉开发。

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要求

想一步到位做成的事往往不会成功。

【心理照相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曾做过一个经典而又有趣的实验。

他们派了两个大学生去访问加州郊区的家庭主妇。首先,其中一个大学生先登门拜访了一组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件,而且非常容易,所以绝大部分家庭主妇都很合作地在请愿书上签了名,只有少数人以“我很忙”为借口拒绝了这个要求。

接着,在两周之后,另一个大学生再次挨家挨户地去访问那些家庭主妇。不过,这次他除了拜访第一个大学生拜访过的家庭主妇之外,还拜访了另外一组第一个大学生没有拜访过的家庭主妇。与上一次的任务不同,这个大学生拜访时还背着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请求家庭主妇们在两周内把它竖立在她们各自院子的草坪上。

【心理SOS】

实验结果是:第二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项要求,而第一组家庭主妇中,则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远远超过第二组。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答应了第一个请求的家庭主妇表现出了乐于合作的特点。当她们面对第二个更大的请求时,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乐于助人的形象,她们会同意在自家院子里竖一块粗笨难看的招牌。

可见,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之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倾向于接受更高的要求。这样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登门槛效应”。

日常人与人的交往中,有许多利用这种效应的例子。例如,男士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并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与对方共度一生,而是逐渐通过看电影、吃饭、游玩等小要求来逐步达到目的。一个推销员,当他可以敲开门跟顾客进行交谈时,其实,他已经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能够说服顾客买一件小东西的话,那么,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被满足。还有,我们小时候向家长提要求,比如“可不可以吃颗糖果”等,当妈妈答应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妈妈通常也是会答应的。这一切,无非是先越过对方的心理“门槛”,然后步步深入,最终达到目的。

甚至有的时候说“不”也是提要求的 好机会。假如你有事情求别人,别人因为某些原因拒绝了,但如果你接着请求别人帮个小忙,他就很可能会答应。因为第一次拒绝之后,人都会产生愧疚心理,为了补偿这种心理,第二个低于第一个到小要求就可以很容易被接受。

可见,当我们要向他人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时,如果直接提出,就很容易被拒绝,但如果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对方答应,再提出那个较高的要求,就会有更大被接受的可能。因此,如果此刻你有什么请求或要求要向他人提出,不妨运用登门槛效应,很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寻找共性,敲开对方的心门

寻找两人的相似点更能催生好感度。

【心理照相馆】

(一)

丈夫:“你什么时候才能烧得出像你妈妈那样一手好菜?”

妻子;“很简单,等你挣的钱像我爸爸那样多的时候!”

(二) (1)

“太太,请问你在与你丈夫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感到有哪些共同点?”

这位妇女回答道:“我与丈夫的唯一共同点,就是我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结婚的!’

【心理SOS】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人生观、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的人,更容易谈得来,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相同经历的人容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一致的人更容易相互扶持……

美国心理学家纽卡姆对17名大学生的交友过程进行了近4个月的跟踪研究,让这些互不相识的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进行观察,看一看哪些人最终会成为亲密的朋友。调查结果发现,在见面的初期,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后来,态度的相似逐渐成为吸引的主要因素。当交往双方的一致性程度增加时,认识深度和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和深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一是与我们观点相同的人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一种社会性的证实,就是他们使我们产生了“我们是正确的”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欣赏,因此我们喜欢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二是某人在某个问题上与我们不一致,我们很可能推论说,此人个性不好,而不是我们错了,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人对那一问题的意见表明他是我们过去曾见过的那种令人不愉快的、不道德的蠢人。但是,如果某人放弃了原来的观点转而支持我们的立场,我们就会更加喜欢这个人。阿伦森认为,人们在诱使某人改变观点时,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克服了因为此人最初持有某种“可怕”的观点而不喜欢他的倾向。西格尔的实验也说明了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问题对人们来说十分重要,那么要是他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也就是说,人们喜爱改变观点者甚于喜爱一向忠实于自己观点的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相似性,还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同样影响人际吸引。既有内部倾向性的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也有外部的身份特征,如年龄、性别、学历、经历、阶层、民族、宗教、行业、国籍等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个人嗜好一致的人比较容易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许多类似的条件中,态度特征、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相似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性吸引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所以,如果我们在人际中想要吸引某个人,在了解这个人的基础上,表现出与他的相似性来,往往能取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乘电梯时,感觉私人空间被侵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