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
2694800000018

第18章 孙武(7)

纵观以下史事作以分析“吴越争衡”:自从吴国迫使楚国迁都以后,吴、楚、越三国战争的烽火已整整8年没有燃烧了。吴王阖闾十八年(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第二年,阖闾借机出兵伐越,以报上次越乘虚侵吴之仇,两军在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县西南)交战。越王勾践先派出罪犯排成三排向吴阵冲去。可是一到吴军阵前就一齐止住脚步,齐声高呼:“两国交兵,下臣触犯军令,在贵君阵前显示出无能,不敢逃刑,谨自首而死。”说完,只见剑光一齐闪起,接着血淋淋的头颅掉落地上。吴军上下惊得目瞪口呆,竞相观看,阵形也开始混乱起来。越王勾践乘机指挥越军向吴军发动进攻,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被越将灵姑浮用戈击伤了脚趾,败退了7里,在陉地才稳住阵脚,阖闾因流血过多,加上气愤不已,死在了军中。临死前再三嘱咐夫差要报这杀父之仇。就这样,吴王阖闾结束了自己戎马征战的一生。

吴王阖闾阎兵败身亡在刚刚继位年仅24岁的越王勾践手里,令人费解,其实阖闾早就为他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早在破楚以后,阖闾就志得意满,立夫差为太子,自己就不理朝政,大筑宫室,建立射台,挖掘华池。整天在这些地方出出入人,游玩休息,秋冬呆在城里,春夏呆在城外,又建造了姑苏台,早晨在鱼且山就食,白天在苏台游玩,到鸥陂去射箭,到游台去驰马,在石城欣赏歌乐,在长洲纵狗打猎。这与伐楚前的阖闾简直判若两人。所以孙武说在战前看看“主孰有道”,哪一方国君治国有方,能“令民与上同意”,那么就可以“知胜负”了。因此说携李之战吴王阖闾是“未战先败”,自己打败了自己。

吴国经过3年准备,有了伐越的实力,越王勾践得知吴国积极准备伐越,要报仇雪恨,心里十分惧怕,就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在公元前494年抢先率领舟师伐吴。夫差闻讯,聚集全国10万精锐军队前去迎战,双方在吴国境内的夫椒(今江苏省吴县太湖中西山)相遇,“战于五湖”。伍子胥采取两翼包抄,虚张声势等战法,打败越军,并把越军赶出吴境。吴军乘胜猛追,一举打到越都会稽。仓皇之中,越王勾践仅带5000多残兵败将逃出都城,跑到会稽山上驻扎下来。不久就被吴军死死围住。勾践被困在孤山之上,眼见要坐以待毙,就与手下谋臣商议死里逃生的办法。大臣范蠡献计说:“只有卑辞厚礼,多送好玩、美女或许还有点希望,要不然就俯首称臣,甘为人奴,留得性命再徐图发展。”

越王勾践就派大夫文种前去讲和。文种卑辞说道:“鄙国的军队不足以跟贵军较量,愿将子女宝物献给大王。勾践之女敬献大王,大夫之女敬献给贵国大夫,军士之女敬献贵国军士。我国宝物尽归大王享有,军队惟大王是命。如果这样还得不到大王您的宽恕,寡君将焚毁宗庙,把金玉宝器统统沉入江中,跟妻儿老小一道,带领5000甲兵誓死战斗到底。这样就一定能以一当十。是和是战,请大王考虑。”伍子胥一听,马上对吴王夫差说:“吴越两国世代为仇,这里有三江环绕,人民无处迁移,其势不能两立。中原诸侯国,即使被我战胜,也不能占有其地,驾驭他们的马车;可是战胜了越国,我们可以占有其地,乘坐他们的船,这是因为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决定的。现在可是天赐良机,万万不可错过,一定要灭掉越国。否则,追悔莫及呀。”夫差被眼前宝物美女所诱惑,又被文种谦恭话语所打动,就十分宽厚地说道:“今天越国已经服我了。我还追求什么?还有许多事等我们去做,此事就这样定了,允许越国请和。”到最后连歃血盟约的仪式都没搞,夫差就带兵回国了。这就埋下了越国覆灭吴国的种子。

“北上争霸中原”

夫椒之战、会稽允和之后,吴王夫差的后顾之忧没有了。这时他还很年轻,很想有一番作为。以当时的国力而言,夫差认为可以横行天下,他把眼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中原。于是吴王夫差开始精心谋划,经过几年的准备,吴王夫差首先就近征服了郯国(山东省郯城县),打开了北上通道。接着,吴王夫差八年(公元前488年),夫差和鲁哀公在鲁境鄫邑(今山东省苍山县)会见,夫差要求鲁国向吴国贡献牛、羊、猪各100头,作为享宴用品,这称作“百牢”。鲁公派人告诉夫差说:“先王没有过这样的事。”夫差对鲁使说:“这算什么,宋国贡献我们的还不只百牢呢,鲁国不能比宋国少。而且鲁国对晋国恐怕也不止此数,我们难道让你们贡献百牢还有什么困难吗?”鲁公听到了夫差的回话,心里明白了,夫差是要向晋国这个霸主挑战呀,索要贡献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信号,吴国都不把晋国放在眼里,鲁国又何足挂齿,还是赶紧献上了事。就派人献了百牢。

鲁国这年秋天,攻打邾国,攻破了邾国都城,俘虏了邾国国君。邾国就向吴国求援说:“鲁国以为晋国衰弱了,而吴国离他们又远,因此欺压我们小国,背弃与您订立的盟约,看不起君王您与我国的友好关系,我们小国倒不敢爱惜自己,只怕是君王您的威信不能建立。请您考虑是否出兵。”夫差正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讨伐鲁国,就借救援邾国出兵伐鲁。一直打到泗水(今山东泗水县),兵临鲁都曲阜。鲁国被迫与吴军订下了盟约。征服鲁国以后,吴王夫差接着又征服了陈国,彻底扫除了来自楚国的威胁。夫差又大兴土木征集劳工开凿邗沟。它是从朱方(今江苏省镇江市)对岸江水以北开始,经由鄎邑(今江苏省扬州市)北上达300里,抵达淮夷地区(今江苏淮阴市一带),与淮水连接。邗沟修通以后吴军舟师可从江水出发,直达淮水,对争霸中原提供极便利运输。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邗沟竣工,夫差就在部邑屯兵屯粮作为进入中原的重要基地。邗沟一修好,吴王夫差就迫不及待地于第二年(公元前485年)会合鲁、邾、郯等国之兵讨伐齐国。联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吴王夫差亲自率领,从沂水而上,然后转陆上进攻齐国南部,一直打到鄎邑。另一路由吴国大夫徐承率领舟师自海上攻齐,这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战。吴国联军逼入齐国迫使齐国内部发生内讧,齐悼公被杀死,夫差为表示自己是仁义之师,“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左传·哀公十年》)。等到得知海上攻齐没有成功,就假意关照齐国国丧引兵而退了。

齐国却自不量力,于第二年伐鲁。齐军在国书、高无平率领下与鲁军在稷曲(今山东省曲阜近郊)开战。齐军没有占到便宜。鲁国也请求吴国再次发兵攻打齐国。吴王夫差这次决定要彻底击败齐军。

越王勾践听到吴齐要进行大决战,心里暗想,这正是借齐弱吴的好机会,就亲自率众朝吴,献上了大量珍宝,吴王君臣上下每人都有一份,吴国朝廷上下一派喜气洋洋。只有伍子胥忧心忡忡地说:“这是越国把吴国当家畜来养活呀,不是关心我们,是为了杀我们。”说完又向夫差进谏说:“越国是我们的心腹大患,我们同处在一块土地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们表面上驯服于我,实质上是要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应该先下手,进攻越国,而不是齐国。我们攻打齐国,即使是如愿以偿,那么我们也好像是得到了一片充满石块的土地,根本无法耕作。治病讲求去根,如果留下病根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复发。所以我们一定要先伐越,铲除这条祸根。”但夫差听后根本不予理会,他想越王这么驯服,也要宽以待人才是,我的目标是北上争霸,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夫差率领吴国大军自江水转邗沟直抵淮水,与鲁军会合以后,一路所向无敌,连克齐国的博邑(今山东省泰安县东南)、赢邑(今山东省莱芜县西北),在淄水上游艾陵(今山东省莱芜县东)吴齐两军展开了两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艾陵之战。结果齐军大败,吴军俘获了齐国主帅国书以下7位将军,缴获战车800辆,铠甲3000副,斩得齐军士卒首级3000颗,吴军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吴王夫差为了使天下诸侯归心,表示不谋私利,就把战争中的俘获全部献给了鲁哀公。同时派使臣出使齐国主动修好,齐国求之不得,欣然与吴国订立了和约,夫差这才载誉而归。吴王夫差对伍子胥不满。有三个原因,其一夫差要伐齐,伍子胥百般进行阻拦,结果夫差坚持自己观点取得了伐齐胜利,越国不但没有谋反迹象,还出兵支持吴国,一道伐齐。其二伍子胥装病没有参加伐齐远征,夫差怀疑伍子胥不够忠心,心中多诈。其三远征之前,让伍子胥出使齐国去下战书,伍子胥趁去齐国的机会,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卿大夫鲍氏,其子更名为“王孙氏”(《左传·哀公十一年》)。夫差伐齐归来才知晓此事,怀疑伍子胥里通外国。恼羞成怒的夫差派人把一柄宝剑赐给伍子胥,让他自杀。伍子胥仰天长叹,悲愤地说道:“吴王不听我的忠告,将来必定会后悔的。我死后,在我的墓地种上树,把我的双眼挖出来悬挂在吴城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人通过此门入城灭吴。到那时墓上的树木也已长大成林,正好可以作吴王的棺材!”(《史记·伍子胥列传》)说完拔剑自刎。

伍子胥的死,它是伍子胥与吴王夫差矛盾斗争的结果。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是一般君臣之间的矛盾,是争霸战略目标不同而导致的矛盾。伍子胥反对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主张灭掉越国,实质是否定了夫差要争霸中原、横行天下的宏伟战略,是想把吴国仅仅局限于地区小霸的狭小范围内,称霸东南一隅,这是吴王夫差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吴王认为要想独霸天下,必须先扫除伍子胥这个障碍。杀掉伍子胥以后吴王夫差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牵制,随心所欲地实施他的战略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