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
2695400000008

第8章 肃何

萧何(?~前193年),秦末泗水沛(今属江苏)人。青壮年时代,曾任秦沛令“主吏椽”,多次周济尚未发迹的刘邦;待刘邦起兵反秦后,又一直追随他南北转战;楚汉相争时,他任汉相,为刘邦确立了养民、致贤的方略,总理百政,广揽人才,并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当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他功劳最大,位居第一,并由此而被封为赞喉、相国。

萧何自幼酷爱读书,而对金银财宝却看得很淡。据史载,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无数将士都纷纷涌入秦朝府库,争先恐后地抢掠金银财帛,甚至刘邦本人也一头扎进秦宫中,贪恋金玉、犬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只有萧何异乎寻常:他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而是急如星火地奔向官府,去收集丞相、御史的法律文件、各类图书、图画、文献档案,并细心地收藏起来。此后,刘邦之所以能很快熟知天下的险关要隘、各郡县的人口多寡及民间疾苦、社会状况,都得益于他所收藏、保护的图书典籍之类。

萧何为政,以人为本。他认为:由于秦二世倒行逆施和多年的战乱,国家经济破败,百孔千疮,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确保百姓的休养生息,进而发展生产,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所以,自刘邦称帝咸阳,他便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诸如:组织军队官兵复员为民,以加强农业生产;赐军吏卒以爵位,提高政权的凝聚力;令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着户籍的人各归原籍,“复故爵田宅”;对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自卖为人奴婢者则一律免为平民。此外,他还实行了一些轻刑薄敛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和痛苦。凡此种种,都深爱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萧何还常常为民请愿。有一次,他发现长安一带耕地面积狭小,百姓缺衣少食;而皇家的上林苑,却空置起来供养草木禽兽,便进谏刘邦,请求允许百姓去上林苑垦种。不料,疑心过重的刘邦不但不采纳,反而说萧何在拿他的上林苑收买人心;还说萧何曾接受商人的贿赂,并以受贿罪将他关押起来。消息传出后,满朝文武乃至长安百姓都为萧何鸣不平。其中,王卫尉还专此求见刘邦,劝谏道:“相国有便民之事上奏,这是他的职责。而陛下怀疑他接受贿赂,恐怕不会有什么根据吧!想当年楚汉相争时,陈豨、英布谋反,陛下领兵在外,相国镇守关中。他若想取关中,简直易如反掌。那时的他不谋私利,连整个关中都不要,难道今天的他就会贪得一点点商人的贿赂吗?”刘邦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也确实做得太过分,这才消了气,并于当日放了萧何。作为赞喉,萧何食邑8000户。其后,刘邦对他又两次益封,一次2000户,又一次5000户,算得上当时最大的官僚地主。但是,他一向相当节俭:平时置田宅,只挑些穷僻之处,从不占百姓的良田。住房也求一般化,从不修高大的墙屋。他还常对家人说:我的后代如果贤仁,就让他们效法我的节俭;倘若不贤,有钱有势的人家也看不上这些穷田陋屋,也不会对他们加以欺夺。

萧何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总是首先做到。在他独掌关中时,为支援浴血奋战在前线的刘邦大军,不遗余力地征发兵员,其间,他动员了儿子萧平等子孙昆弟10多人上了前线,大大鼓舞了全军士气。

在萧何临终之前,他还推举与自己闹过别扭的建成侯曹参为相。曹参执政后,举事皆无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即成语“萧规曹随”的来历。3年后,曹参病逝,老百姓作歌称颂他:

肖何作法,

觏若画一;

曹参代之,

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

民以宁一!

可见,人们在颂扬曹参之功时,还念念不忘萧何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