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2697200000013

第13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12)

韩愈的古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传奇,皆所擅长,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立论鲜明,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富于说服力,名著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均以发扬儒道为根本,虽有封建说教,但能针砭时弊,其中有些见解,至今仍可借鉴。其记叙文爱憎分明,抒情性强,有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有的绘声绘色,可泣可歌,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或叙或议,笔锋均带感情。对所写人物满腔同情,对社会黑暗亦多有揭露,充满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总之韩愈的古文雄奇奔放,流畅明快,如长江大河浩瀚千里。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善于锤炼词句,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他新创的许多精炼的语句,有不少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如“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平则鸣”、“杂乱无章”、“落井下石”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公认的领袖。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地位仅次于韩愈。他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反对片面追求词藻的华丽。他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进行创造的首要条件,写出的作品在社会上应起“褒贬”和“讽喻”的作用,应该写得“词正而理备”。他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写出大量的名篇,在这方面取得了与韩愈相当的成就。他的理论和实践同样是古文运动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柳文说理透辟,雄深雅健,寓意幽微,山水游记尤为出色。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所写山水景物生动逼真,细致精彩,呈现出如他自己所说的“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之美,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他的寓言讽刺小品如《三戒》、《蝜蝂传》等简洁警策,含意深远,鞭笞世态人情,深刻辛辣,耐人寻味。他的传记散文多取材于社会下层,往往通过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名篇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及《捕蛇者说》等。

在唐德宗贞元时期(785—805,),由于韩愈的努力倡导,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众多”。而李翱、皇甫浞等皆为著名的韩愈的追随者、拥护者。至唐宪宗元和时期(806—820),又得到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写作蔚然极盛,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提出的“文以载道”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个观点,实质是主张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这里所说的“道”,固然是指儒家之道,但通过韩、柳的创作表明,他们主张的“传道”、“明道”并不排斥对社会现实的评议、批判和揭露。正因为如此,“文以载道”的主张为后世文人普遍接受。古文运动提倡的散体文同样影响深远。它结束了骈文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古代散文的历史地位,并扩大了它的实用范围,从著书立说扩大到抒情、写景、纪游等。北宋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学改革运动,按其主张实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并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古文作家,形成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新的古文传统。它具有题材更广、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密切、文学性更强等特点。新的古文传统形成后,支配中国文坛1000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语体文所代替。

注释

①《隋书》卷六六《李谔传》。

传奇小说的影响

唐代文学在传奇小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忆,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祖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

唐人小说称之为“传奇”,是由于晚唐时期出现大批小说专集,如牛僧儒《玄怪录》、薛用弱《集异记》、裴铡《传奇》等,宋以后人遂以“传奇”概称唐人小说。

传奇小说的盛行,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首先是由于唐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首都长安,人口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扬州、成都、洛阳、广州也是闻名全国的大城市。城市聚集着贵族官僚、商人、手工业者和各行各业的市民,知识分子也在城市谋取官职。人们社会生活的范围扩大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也更复杂了。封建文人的见闻也丰富了,他们不满足只用散文诗歌去表现自己的思想生活,希望扩大题材,创造出反映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这就促进了小说的创作。其次,唐代的古文运动,结束了骈文的长期统治,提高了散文技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表达能力较强的新散文体,使传奇作家能够充分利用其成功经验,自由地抒情叙事,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再次,唐代士人应科举考试,求进士第,带着自己诗赋的选本,写成一卷投献达官贵人称为行卷,过几天再投献新卷,称为温卷,提醒达官贵人,免被遗忘。如果得到达官贵人赏识,替士人向主试官宣扬推荐,及第的可能性就增大。第二次投卷,为引起达官贵人的兴趣,往往取材新奇篇幅不大,使达官贵人容易看完,这就是短篇小说。如牛僧儒喜看志怪小说,士人迎合其所好,投献行卷多取鬼怪事,编起来成《玄怪录》一书。因为小说“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随着中晚唐投卷风气的盛行,也促进了传奇的发展。

唐代传奇小说现存数量不少,其中流传较广的有几十篇。按其历史发展情况,可分三个时期:

一、初盛唐时期:是传奇小说初步发展时期。作品数量很少,内容未全脱六朝志怪小说的窠臼,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但已注意到形象的描绘与结构的完整。作品有《古镜记》、《补江白猿传》、《游仙窟》等。

二、中唐时期:是传奇小说的黄金时代。作品空前增多,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占据了主要地位,即使谈神说怪,也往往具有社会现实内容,艺术技巧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流传较广的作品有《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任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高力士传》、《安禄山事迹》、《长恨歌传》、《李娃传》、《东城老父传》等。

谈神说怪的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逆旅中,借道士吕翁的青瓷枕入睡,梦中经历了他热烈追求的飞黄腾达“出将入相”的一生,醒来时主人在他人唾前正煮的黄粱饭还没有煮熟,于是他大彻大悟,万念俱灰。《南柯太守传》写谆于棼醉后入梦,被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太守,深受百姓爱戴。后因与檀罗国交战失败,公主又随之谢世。于是遭到排挤,终被国王遣送出郭。淳于棼醒后寻踪发掘,始知所谓槐安、檀罗两国,原来是两个蚁穴。他深感人生虚幻,乃栖心道门,不问世事。两篇都曲折地反映了封建士子热衷功名富贵的思想,也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丑态,但宣扬了人生如梦的主题。《南柯》一篇穿插颇多而结构严整,情节丰富而脉络清晰,结尾尤为成功。

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如《任氏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成就最高。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婚姻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创造了一系列优美的妇女形象。它们以“郎才女貌”对抗“门当户对”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如《李娃传》写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的爱情故事。李娃感情真挚,当某生资财用尽,她虽顺从鸨母的意旨,被迫抛弃某生。但当她看到某生被其父打得半死,在风雪中饥寒交迫的惨状时,就与鸨母斗争,挽救了某生。当某生高第得官,李娃有感于封建门阀的压力,为不影响某生仕途,忍痛割爱,悄然欲去。而荥阳公却立刻认儿认媳,前倨后恭。一个流落风尘的女子品格高尚,一个道貌岸然的“老爷”虚伪狠毒。通过某生与李娃的结合,告诉人们,门当户对的门阀婚姻原则是可以突破的,它具有强烈的反对门阀制度的意义。而妓女可以封为“开国夫人”的设想,也相当大胆。这篇小说艺术表现很有特色,人物有血有肉,情节波澜起伏,文笔清丽圆转,描写淋漓尽致。

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安禄山事迹》、《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成就不是很高。

三、晚唐时期:如前所述出现了大批传奇专集,这些专集虽有可喜之作,但总观之倾向于搜奇猎异,言神志怪,六朝遗风复炽,现实主义内容受到削弱。当时藩镇割据,互相斗争,往往的养刺客,于是描写剑侠这类新题材的作品便应运而生。晚唐传奇作品虽为数不少,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成就,都远逊于中唐时期那些名著。

唐代传奇小说的产生,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一大飞跃。它把小说从记述神怪的狭小天地,引向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歌颂伟大理想的广阔道路。它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反映了城市社会生活的繁荣复杂,把反对封建门阀制度和礼教压迫当作自己的基本主题。唐代传奇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大多结构严整,体制简短而有长篇小说的规模;语言简洁、准确、丰富、优美;情节惊奇,想象大胆;人物塑造比较全面地采用了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甚至一生的经历都描绘下来,形象地揭露社会矛盾,表现出人物的微妙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这些都说明唐代传奇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唐代传奇小说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它不仅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开创了道路,并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霍小玉、李娃、红拂等的生动形象,和她们反封建势力的压制,坚持爱情自由理想的反抗精神,则成为后世小说戏曲中反复歌颂的主题。在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中的秀秀和“三言”中的杜十娘、花魁娘子等人物的背后可以看到李娃、霍小玉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大量描写人神鬼狐间的爱情故事,在思想内容和题材手法上显然受《任氏传》、《柳毅传》的影响。唐代传奇小说,成为后世小说戏曲取材的重要来源。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渊源于元稹的《莺莺传》,高文秀的《郑元和风雪打瓦罐》和明朝的《绣襦记》,都取材于《李娃传》。清朝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唐人的《长恨歌传》。

当然唐传奇中没有深刻反映民间疾苦和阶级斗争的作品,也没有一个劳动人民的形象,赶不上唐诗和后来的小说。

敦煌艺术的形成

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有很多石窟。这是从两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元前后一千多年中陆续凿成的。这就是莫高窟,共有一千多个洞窟,也叫千佛洞。现在还保存了492个,其中60%以上是隋唐时候开凿的。隋窟95个,唐窟213个,足见唐代是敦煌艺术的极盛时期。

敦煌艺术的产生,一是由于自汉代以来敦煌成了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成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热闹的国际都市。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就是通过这里传入中国内地的。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用以麻醉和欺骗人民。战争带来的灾祸,也给佛教的传播准备了条件,当时人们希望从宗教里得到一些安慰。因而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凿石窟、雕佛像、绘壁画等佛教活动盛行起来。于是产生了敦煌艺术。这不但是中国艺术史上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大事。

关于莫高窟开凿的年代,有人说自西晋开始,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在前秦。根据唐《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莫高窟记》和156窟的题壁载,大致是:符秦建元二年(366),乐傅和尚西游至敦煌城东南的三危山下,时近黄昏,忽见三危山放射出万道金光,仿佛有千佛之状。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鸣沙山上开凿石窟。其实乐傅看到的金光,只是落日的余辉照到山顶红色岩石上的反射。从乐傅开始,陆续开凿,到隋唐时期达到高潮。

莫高窟凿窟的崖壁,是冲积岩,质地松软,虽可凿窟,却不能用来雕刻。所以,在莫高窟看不到像云岗、龙门那样的大石雕刻。这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使敦煌艺术向泥塑和壁画发展,这就给我们留下这一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素朴的浮雕、圆雕,不会这样绚丽多彩了。

莫高窟的塑像据初步统计有2415身,其中唐塑就有670身,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小千佛(多用影塑或浮雕)。这些塑像,有的秀骨清风,有的肌肉丰满,有的体态玲珑,有的气魄雄伟,有的色彩朴素,有的色彩华丽,显示出各个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个大雕塑馆,一部生动的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唐窟出现了前代不见的高大塑像。如武则天延载二年(695)的北大像高33米,玄宗开元年间(713—714)的南大像高26米,代宗大历十一年(776)的涅槃像长17米。唐塑有很大进步,头和身子的比例适当,菩萨像有高高的发髻,圆圆的面庞,风度优美,薄薄的贴身的衣服起着微波似的衣褶,在沉思,在微笑,眼腈和嘴角是那样的传神,俨然是唐代美丽的中年妇女的形象。艺术家们不是在颂扬神,而是在歌颂人类女性的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天王像更表现了男性的健美。或是全身盔甲,或是半露上身,用肌肉的紧张和暴露的青筋表示出勇猛、坚毅的性格,显示出唐代武士跃马横戈的神情。“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像便是怎样的”,由于对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歌颂,才创造出这样动人心弦的卓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