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2
2697400000020

第20章 索额图舌战俄使

索额图的一生,作为外交家,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中华民族的功臣。

攻占雅克萨

明末清初,沙皇俄国趁中国内乱之机,纵兵侵略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他们在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建立侵略据点,肆意烧杀抢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他们甚至以其肉为食,尽显其野蛮残忍。为保护东北边境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打退沙皇俄国的野蛮侵略,清朝顺治初年,清朝廷两次派兵抗击沙俄侵略军,击毙了他们的一个头目斯捷潘诺夫。康熙即位初年,集中兵力主要平定吴三桂等人掀起的“三藩之乱”,无暇顾及东北地区。沙俄趁机加紧扩大侵略,把魔爪伸到了色楞格河下游地区。“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廷正式派兵攻打雅克萨。但沙俄侵略军在清军撤退后,再次占领雅克萨,并加强防备措施。为彻底击败沙俄军队,康熙帝于次年再次派兵攻占了雅克萨。

步入仕途

沙俄军事侵略失败后,被迫同意与清政府举行谈判,划定两国东部边界。康熙朝名臣索额图作为这次中方首席谈判代表,在谈判过程中,舌战俄使,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中国外交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他的父亲索尼,是清朝开国元勋。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额图的侄女,被立为康熙帝皇后。赫舍里家族从此跻身于外戚行列。索额图以其显赫门第和国戚身份步入仕途,很快便从一个三等侍卫升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然而,索额图的步步高升,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他的才干。早在康熙初年,为帮助康熙帝铲除鳌拜,索额图主动辞去吏部之职,以一等侍卫身份在康熙帝身边效力。因为他尽力护驾,深受康熙帝的信任。

谈判的首席代表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后,康熙帝准备派一个代表团和俄国谈判划界。该派谁做首席谈判代表呢?康熙帝深思熟虑之后,最后还是决定用索额图。康熙帝很清楚,索额图足智多谋,沉着稳重精通满、蒙、汉三种文字,对中国古代历史熟悉,又能言善辩,是出使谈判的理想人选。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四月,康熙帝决定以索额图为首席代表,国舅佟国纲为第二代表,尚书阿喇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等为代表团成员,正式出使尼布楚。临行前,康熙帝对索额图等人说:“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以及连通这条大江的一河一溪,都是我们的属地,不能让于俄罗斯”。七月下旬,当使团到达克鲁伦河时,因噶尔丹发动叛乱,使团受阻折回。第二年五月,康熙帝再次派遣使团北上。由于噶尔丹已经占领了漠北蒙古,又勾结沙俄,形势万分严峻。使团出发前,康熙帝对索额图、佟国纲说:“你们初议时,仍然要以尼布楚为界。如果他们极力恳求尼布楚。你们也可以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康熙帝作出这样的让步,其目的很明显是要阻止沙俄与噶尔丹进一步勾结,尽快划定两国边界,以集中兵力平定噶尔丹叛乱。

愤然离席

八月二十二日,中饿双方都在尼布楚城外扎营,两营之间各国分别派有二百余名卫兵,手里拿着武器侍立两旁。尼布楚谈判正式开始了。俄国首席代表戈洛文首先发话:“我们俄罗斯与贵国的边界是黑龙江,江以南归贵国;以北则是我们俄罗斯帝国的”。索额图表示强烈反对,他愤怒地说:“岂有此理?今天你俄国若是想要议和,就只能是以东起雅克萨,西至尼布楚为界。此界及其以南被你们占去的地区,必须无条件归还我方”。接着,他详细列举了中国历朝对东北进行管辖的具体史实,指出尼布楚、雅克萨一带和色楞格河以西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戈洛文理屈词穷,只好耍赖地说:“我们没有时间讨论历史事实”。

索额图为抗议俄国人的蛮横无理,作为一种策略,他愤然离座,径直回到自己的大营。但私下里,他又让随行翻译人员往来调停,给俄国人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但也不反对双方进一步磋商。

几天以后双方恢复谈判。索额图私下已经了解到俄国人自从雅克萨战败后,已不敢轻易与清朝兵刃相见,因此,他们也不希望谈判破裂。但是,俄方又不甘心接受索额图提出的划界主张。于是,索额图这次以退为进,首先发话:“我们大清帝国真诚地希望能与贵国达成谈判协议,因此,我们决定向贵国作出让步,同意以格尔必齐河作为双方的国界”。

戈洛文立即作出反应:“贵国的要求我们不能接受。我们可以以雅克萨为界,在交界处划出中立地带,双方不得驻兵”。索额图看到戈洛文稍有让步,为顺利达成划界协议,他严辞拒绝俄方的无理要求,并再一次愤然离座回营。索额图的意图是想以此压迫戈洛文,让他接受我方提出的划界方案。

最后通牒

当晚,索额图与佟国纲等人密议,决定再作些让步。第二天复会,索额图态度很强硬地说:“我们决定再向贵国作出让步,同意以格尔必齐河到额尔古纳河为界。但这是我们对边界线的最后退让,没有再讨价还价的余地”。戈洛文通过几十天的谈判,知道这个对手不好对付。面对这个无疑是最后通牒式的方案,戈洛文心想,若再提出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恐怕自己的和谈将会无功而返,便同意了索额图的划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