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4
2697600000015

第15章 天国后期的斗争(2)

由于政治上日趋衰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也无力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被摧垮后,清廷原拟由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的设想完全破灭,咸丰帝不得不全力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支撑危局。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1860年6月8日,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九日),清廷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不久改为实授,委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令其带兵东援江浙。但曾国藩认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⑤因此,他舍下游不顾,集主力进攻安庆。咸丰十年(1860,庚申十年)春,正当各路太平军沿江东下之际,湘军曾国荃部已乘虚进犯集贤关,开始围攻安庆。为应付西线紧张局势,陈玉成放弃进克杭州,急于七月回师安徽。八月,洪秀全召集陈玉成、李秀成等回京,讨论西征战略,确定陈、李两军沿长江北南两岸向西挺进,并于十一年三月会师武汉,从而迫使围攻安庆的湘军撤围回援。十年八月中旬,陈玉成率军自天京沿长江北岸西上,试图直接解安庆之围,与湘军在桐城、安庆激战,失利;遂于十一正月二十五日(1861年3月6日,辛酉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率军五万从桐城西进,连克霍山、英山,二月七日(3月17日,二月六日)进占湖北黄州,逼近武汉。经第二次鸦片战争,汉口已确定为通商口岸;此时英国驻沪海军司令何伯、参赞巴夏礼乘船抵武汉,十二日(3月22,日,二月十一日),巴夏礼赶到黄州见陈玉成,以保护武汉商务为借口,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汉。陈玉成担心英国干涉,又因李秀成率领的南路军未及时赶到,便决定暂停进攻武汉,令赖文光留守黄州,亲率大军围攻德安、随州等地,同时派人急速回京请示进止。三月,安庆告急,玉成分军留守湖北各城,自率精兵回援安庆。

太平军会攻武汉计划的失败,使湘军得以全力进攻安庆。为解安庆之围,陈玉成屯兵安庆外围据点集贤关,逼攻围城湘军,调驻守六合一带的吴定彩入安庆助守;洪秀全又派洪仁玕、林绍璋率军增援,进驻桐城。当时双方阵势犬牙交错,内线外线互相包围,但其基本态势是:湘军深沟高垒,围城打援;城内太平军进行阵地防御,城外太平军进行阵地攻坚;优势在湘军一边。陈玉成在形势不利于己的情况下,决意与敌决战。经一个多月的激战,太平军未取得进展。四月底,陈玉成部骁将刘跄坚守的集贤关赤岗岭营垒被敌攻破,四千多精锐将士阵亡。七月,陈玉成再次组织大军猛攻围城湘军,城内守军也列队四方接应,但由于敌军内攻外拒,拼死抵抗,双方未能会合。城外援军失利,城内弹尽粮绝。八月一日(9月5日,七月二十六日),正当陈玉成军与围城湘军后队激战之际,湘军前队炸塌安庆北门城垣,乘势冲入,守将叶芸来、吴定彩等一万六千余将士英勇奋战,全部壮烈牺牲,安庆失陷。陈玉成率军退守庐州,准备反攻,后湘军扑向庐州,经三个月激战,陈玉成向北突围抵寿州。同治六年四月十九日(1862年5月17日,壬戌十二年四月六日),陈玉成等被驻寿州团练头子苗沛霖所执,送解胜保军营。胜保诱逼他投降;陈玉成大义凛然的回答:“大丈夫视死如归,你不要饶舌!”⑥五月八日(6月4日,四月二十三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滓英勇就义,年仅26岁。安庆失陷和陈玉成的牺牲,标志着太平天国西部防线彻底崩溃了。

安庆失守与李秀成未能及时应援有一定关系。江南大营被摧垮后,李秀成锐意经营江浙,对救援安庆抱消极态度。他先是未能如约与陈玉成会师武汉,后在安庆解围战正趋激烈时,又未前往救援。咸丰十一年四月底,李秀成军进克武昌以南各县,此时陈玉成正在安庆外围与湘军苦战,如李军再向武昌挺进则围安庆之敌必然回援。但由于李秀成在战略思想上重江浙,对力争上游认识不足,加之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出面干涉,所以他在鄂南招收大批群众入伍后,不仅未进攻武昌,反而率军退回江西。八月,在江西铅山,脱离石达开从广西归来的童容海、吉庆元等20余万人,归入李秀成部。于是,李率军顺势东下,十一月,克浙江杭州。十二月八日(1862年1月7日,辛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李秀成部将谭绍光等从杭州出发,向上海进军。同时刘肇均所部从苏州出发,经嘉定进逼宝山、吴淞。二十一日(1月20日,十二月十日),各路太平军分别占领青浦、奉贤(今上海市奉贤县奉城镇)、南汇、川沙。西路前锋抵达宝山县、吴淞镇一带,东路前锋抵达高桥镇,基本上完成了对上海的包围。在这里,他们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抗拒。

西太后通过辛酉政变掌握清政府最高统治权力后,为维护其统治,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一方面进一步重用汉族地主官僚,一方面明令各地方官要利用外国侵略势力“助剿”。十月十八日(11月20日,十月十日),清廷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曾国藩立即拟定分兵三路向太平军反扑的计划:一路由曾国荃率嫡系湘军沿江东下,主攻天京;一路由左宗棠配合外国侵略军,进攻浙江;另一路由李鸿章勾结外国侵略军专图苏、常。李鸿章采到上海之前,江苏地方官僚,即已勾结外国侵略者在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局”,策划防守上海的方案。这时,英法侵略军在上海增至数千人,华尔的洋枪队扩编至五千人,改称为“常胜军”。同治六年(1862年,壬戌十二年)初,英法侵略军,“常胜军”伙同清军,向太平军疯狂反扑。开始,由于敌人装备先进,太平军受到挫折,被迫退出嘉定和青浦。四月中旬(5月中旬,三月下旬),李秀成亲率万余人自苏州增援。四月十六日(5月14日,四月二日),太平军由太仓反攻,经两天激战,摧毁清军大营三十余座,歼敌五千余人,缴获大量洋枪洋炮;接着乘胜克复嘉定,英军司令士迪佛立率败兵逃走。同时,奉贤南桥镇太平军在与外国侵略者激战中,虽遭挫折,但杀伤不少敌人,且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五月一日(5月28日,四月十六日),太平军进攻青浦,占领泗泾;次日李秀成军大败华尔,进围松江。十三日(6月9日,四月二十八日),太平军克复青浦,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恩德。太平军乘胜进至虹桥、漕河镇、法华镇、徐家汇等地,直逼租界和上海县城。正当上海岌岌可危之时,天京又被湘军围困,天王一日三诏严命李秀成回援。二十三日(6月19日,五月八日),李秀成从上海撤军退回苏州。

拙政园湘军攻陷安庆后,实行“欲拔根本,先剪枝叶”战略,在半年多时间内,逐一攻占天京、安庆、庐州间太平天国重要据点,然后顺流东下。五月三日(5月30日,四月十八日),曾国藩胞弟曾国荃率军二万扎营雨花台,彭玉麟率湘军水师进泊护城河口,天京第三次被围。五月二十八日(6月22日,五月十一日)、七月十一日(8月6日,六月二十五日),李秀成在苏州两次召开军事会议;第二次会议决定,联合太平军各部分三路解天京之围:北路由忠王李秀成、侍王杨世贤率领主力十余万,进攻天京城外的敌军;中路以护王陈坤书为首,攻芜湖、金柱关,截断敌军粮道;南路由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等率领进攻宁国,牵制敌人增援部队。从闰八月二十一日(10月14日,十月三日)至十月五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十月十五日),四十六天时间,在天京郊外东至方山,西至板桥镇约五六十里的阵地上,李秀成率太平军与曾国荃湘军展开激战,打得敌人难以招架。但是时已进入隆冬,中路军未能截断敌人粮道,而太平军棉衣、粮食却发生严重紧缺,李秀成被迫停止进攻。为最后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围困,洪秀全严令李秀成渡江,出军皖北,企图诱使敌军回援。从同治元年十月中旬(1862年12月上旬,壬戌十二年十月下旬)起历时7个月时间,李秀成率军在皖北转战,连遭挫折。该地区在清军烧杀扰害下,赤地千里,太平军得不到给养,病死、饿死的很多,士气低落。同治二年五月(1863年6月,癸开十三年五月),湘军攻占雨花台,李秀成奉命回军救援,在江浦南渡时,又遭湘军截杀,伤亡惨重。

这时,太平天国江浙地区的局势也日趋恶化。在江苏,同治元年三月十日(1862年4月8日,壬戌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李鸿章率首批湘淮军抵上海,不久出任江苏巡抚。他先是勾结外国侵略势力阻止李秀成对上海的进攻,随后又联合英国侵略分子戈登继任统领的“常胜军”进犯苏南,相继攻陷太仓、昆山、吴江,进犯苏州。太平军在慕王谭绍光的指挥下,决心坚守阵地,顽强拒敌。因久攻不下,敌人便收买叛徒从内部瓦解太平军。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癸开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纳王郜永宽等刺杀谭绍光降清,苏州失陷。在浙江,自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1862年5月10日,壬戌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平军从宁波撤出后,一直受到来自浙西左宗棠所率湘军和来自浙东外国侵略势力的夹击。太平军英勇抵抗敌人的进攻,八月底(9月下旬、八月上旬),在慈溪击毙“常胜军”统领毕尔。但因敌我力量对比敌占优势,太平军阵地相继告失。浙东方面,法国侵略者指挥的“常捷军”和英国侵略者指挥的“常安军”,以及英、法侵略军,相继攻占余姚、上虞、绍兴。浙西方面,湘军连下严州、金华,接着常胜军与湘军联合攻占富阳,且于同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日(1864年3月31日,甲子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克杭州。太平天国江浙根据地基本瓦解。

苏州失陷后,李秀成赶回天京,向天王指出:湘军已四面围困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惟一出路只有“让城别走”。洪秀全拒绝了这一正确建议,并斥责李秀成说:“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天京粮食紧张,天王下令“合朝俱食甜露”,并“将百草之类,制作一团,送出宫来,要合朝依行毋违”⑦。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九日(1864年6月3日,甲子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六月六日),湘军从地道埋放炸药,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不少战士与湘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直到最后牺牲。天京陷落后,李秀成从城中逃出,被湘军俘获,在写完几万字的供词后被杀。分散在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余部,继续战斗,直到同治七年(1868)才告结束。

由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革命,前后长达十八年,势力波及十八省,攻克城市六百多座。它以暴风骤雨之势,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给予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提出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因而最终导致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注释

①②《忠王李秀成自述》影印本。

③《太平天国》第2册,第852页。

④《太平天国》第2册,第523~539页。

⑤《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1。

⑥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3册,第2009页。

⑦《忠王李秀成自述》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