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掌上帝国之铁血北朝
2759800000001

第1章 佛教和儒学的冲突(1)

北方的统一并没有给魏国带来安宁,相反国内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鲜卑贵族对于汉人非常歧视,双方在朝堂和民间发生了很多摩擦,形势不容乐观。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北魏皇帝就一直奉行和汉人豪强地主合作的政策。

鲜卑贵族便试图用更换皇帝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拓跋珪被迫实行白色恐怖,对拓跋贵族实力派实行无情打击,但最终众叛亲离,被逆子所杀。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之后,鲜卑贵族有所让步,汉人在中枢机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武帝拓跋焘慢慢地消除了汉人豪强的对抗情绪。智囊崔浩进位司徒,位列三公。范阳人卢玄、赵郡人李灵、渤海人高允等汉人人才进入北魏朝廷。中书省门下省汉族官吏占了一半,儒家学子齐集一堂,出现了自从西晋亡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儒学的兴盛让鲜卑贵族们感到非常不安,拓跋焘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是大大地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利用佛教来进行反击。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大约是在东汉汉明帝时期,由于是从境外传来的,中原人称之为胡教,正好被鲜卑贵族用来和儒学对抗。儒学虽然不是宗教,远远比不上佛教对普通人的影响力,所以汉人大臣崔浩把道教天师道首领寇谦之推荐给皇帝,希望拓跋焘发展道教,以此弱化佛教的影响力。

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道士就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他就是寇谦之。寇谦之声称自己曾经被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亲自册封为天师,让他下山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这个太平真君指的自然就是拓跋焘,拓跋焘也认识到佛教的壮大可能对鲜卑汉化没有好处,而且佛教的势力膨胀极大地影响到了社会正常秩序,所以对寇谦之非常的礼遇,不但承认寇谦之的宗教地位,而且连自己的年号都改了,改为“太平真君元年”!

其实当时的天师道最主要的还是在南方发展,有自己的宗教领袖。寇谦之这么一搞,顿时就造成了天师道的分裂。此后天师道分为南北,寇谦之为北天师道的领袖。

除此之外,崔浩为了加紧拓跋鲜卑的汉化,还在国内大力推崇儒学,建立门阀制度,企图用门阀来统治国家。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拓跋鲜卑上层贵族的极大不满。当然这些事儿光靠崔浩是做不到的,他只不过是一个臣子,而且还是个汉人臣子,虽然地位高,但曲高和寡。当时北魏的汉人臣子非常少,而且普遍说不上话。崔浩之所以能够在北魏掀起新一轮的改革,主要是拓跋焘的意思,所以鲜卑贵族把所有的矛盾和怨恨都集中在了拓跋焘的身上。他们认为只有除掉了拓跋焘,鲜卑人才能真正地成为北方世界的主宰,不让汉人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所以一场叛乱也就在所难免。然而真正策划和主导了这次叛乱的并非鲜卑人,而是一个名叫刘洁的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