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3
2762900000019

第19章 动物名星(6)

野骆驼的第三个有趣之处就是它能够几百年来沿着同一条道路迁徙。在嘎顺戈壁中,野骆驼的脚印重重叠叠地从一个盐水泉延伸向另一个。当盐水泉边的植物被吃完时,它们就迁向别处。有趣的是这些野骆驼总是排成一队沿着老路走。由于它们个个紧紧跟随,所以在沙漠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从库姆塔格沙丘就有一条非常明显的骆驼踩出的小路一直伸向阿尔金山。嘎顺戈壁的野骆驼每年都要经过这里,它们到阿尔金山的阴凉山谷里,躲避夏季沙漠的高温;冬天,它们又走回到沙漠的中心地带。

春天的气温稍温和,但野骆驼还有另一个威胁,那就是说来就来的沙漠风暴。当地人称为黄沙暴和黑沙暴。黄沙暴刮起时能挡住太阳,使周围的东西看上去都是金黄色的。更强大更可怕的是黑沙暴,当它来临时,遮天蔽日,把白天变成黑夜。黑沙暴里不仅有沙子,而且石头也随风乱飞。这时可怜的骆驼只能伸着长脖子躺在地上。

1997年的考察中,20只野骆驼有18只在黄沙暴中逃散;1999年,一次黑沙暴中,17只野骆驼失踪,有一只竟然跑了150公里去躲避这场及其可怕的沙暴。

骆驼的第四个惊人之处就是它会哭。骆驼都会掉眼泪,泪水从它的长睫毛下顺着脸颊流下来。虽然它在沙暴里一定很不快活,但它不是因为难过而哭,而是它在用这一绝妙本领来冲洗出眼里的沙子。它还有长长的鼻翼保护着鼻腔,所以在沙暴中也能呼吸。

因为骆驼具备了这些了不起的本领来适应沙漠生活,所以我们称它为“沙漠之王”。

为了保护Bactrian野骆驼,中国政府已批准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来15万平方公里的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扩大为15万平方公里的阿尔金山——罗布泊自然保护区。这一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一部分筹建工作将由英国一个慈善机构——野骆驼保护基金会负责。这一基金会已为保护中国和蒙古的野骆驼努力工作了好几年。

海狮

海狮分类属于哺乳纲、鳍足目、海狗科。四肢呈鳍状,后肢能转向前方以支持身体;有耳壳;尾甚短;体被粗毛,细毛稀少。雄的体长25~325米,随种类而异;雌的较小。有的种类颈部有长毛似狮,故名。生活在海洋中,以鱼、乌贼及贝类等为食。繁殖时期到海岛上产仔。年产一胎,每胎一仔。主要有北海狮,分布于北太平洋;南海狮,亦称黑海狮,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北部沿海;南美海狮,分布于南美洲沿海;灰海狮,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

生物学家认为鳍足类动物和胡狼源自同一个祖先。大约在三千万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资源大大增加,在那时有些象犬类的肉食性动物开始慢慢转移到海洋里来寻找食物,为了能适应在水中觅食,他们的身体和生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四肢演化成鳍状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化,就形成了现在的鳍足类动物。

海狮具有和其他的哺乳类动物一样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和恒温等特征。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颈部长有鬃毛,亦颇像狮子,因而有“海中狮王”之称。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海狮的后脚能向前弯曲,使它既能在陆地上灵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样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后肢却是恒向后伸,不能朝前弯曲,故不能在陆地上步行。虽然海狮有时上陆,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开敌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在海上巡游觅食。

海狮是海洋中的食肉类猛兽。海狮身体粗壮,食量大得很。在人工饲养下,一头海狮一天要吃四十公斤的鱼。一条三斤多重的大鱼,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条件下,海狮的活动量大增,它们的食量还会增加一倍。海狮不但食量大,而且胆子也不小。它敢于在鱼网中钻来钻去,抢夺渔民的收获。然后撕坏鱼网逃之天天。因此,在渔民眼中,海狮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杀,海狮的数量在不断下降。目前,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保护海狮的倡议。我国已经把海狮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海狮也是一种十分聪明的海兽。经过驯养之后的海狮,能表演顶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米高的绳索等技艺。海狮的胡子比耳朵还灵,能辨别几十海里外的声音。

海狮对人类帮助最大的莫过于替人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中的东西。自古以来,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着有去无还,可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一些宝贵的试验材料必须找回来,比如从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溅落于海洋里的人造卫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发射试验的溅落物等。当水深超过一定限度,潜水员也无能为力。可是海狮却有着高超的潜水本领,人们求助它来完成一些潜水任务。例如,美国特种部队中一头训练有素的海狮,在1分钟内将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来,人们付给它的“报酬”却只是一点乌贼和鱼。这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海狮和海狗同属于海狮科,共有7属,14种。它们和海豹的差别为:海狮及海狗的鳍状后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则不能。此外,有如小指头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征。因雄性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为“海狮科”。海狮易与人类亲近,记忆力不错,可以饲养学艺。海狮的毛粗硬无绒毛,能防湿,毛皮仅可作防水用具外,没有什么价值。海狗很像海狮,全身覆有绒毛,脸很短是其特征。海狗与海狮不同,不会学艺。但因为它们的皮毛柔软、漂亮,往往招致猎人的捕杀以获取暴利,目前在严格的国际法令保护下,族群数目正逐渐回复中。

海狮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种类较多。目前,人们已知的海狮有十四种。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个头较大,体披稀疏刚毛,没有或极少绒毛,共5种,如北海狮和南海狮;另一类个头较小,身上既有刚毛,又有厚而密的绒毛,共9种,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为它们吼声如狮,有的种类雄性颈部的长毛也像狮子,所以总称为海狮类。

白掌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属于猩猩科。白掌长臂猿体长42~64厘米,后肢长10~15厘米,体重5~7千克,无尾。有黑褐色或棕黄色两种色型,雌雄两性都有。身被密长、蓬松的毛,其手、脚为白色,脸部周围有一白色毛环。

白掌长臂栖息于热带雨林中,树栖性,喜在树上攀爬跳跃,也能在地上双足行走。营家庭式生活。以嫩枝芽、树叶、果实、昆虫、鸟卵为食。妊娠期为7个月,每胎产1仔。

白掌长臂产于云南西南部。白掌长臂猿现存数量很少,为了保护这一濒于灭绝的稀有动物,我国已在南滚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白头叶猴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白头叶猴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产于广西。白头叶猴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灰叶猴

灰叶猴别名菲氏叶猴、法氏叶猴,属于猴科。灰叶猴身披银灰色毛的灰叶猴,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其体长55~71厘米,尾长60~80厘米,四肢细长,臀胝不甚发达。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体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

灰叶猴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喜群栖,每群10余只至20~30只,善于攀跳,极少下地,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走。杂食,以嫩叶、花、果为食,也采食鸟卵和捕食小鸟。产于云南西南部。

黑叶猴

黑叶猴别名乌猿,属于猴科,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长,体长50~60厘米,尾长79~86厘米。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

黑叶猴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10多米。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通常2~3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每年产1胎,每胎1仔,偶见2仔。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

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别名黑冠长臂猿,属于猩猩科。黑长臂猿雌雄体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体长43~54厘米,细长的前肢比后肢还长。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黄色,头顶部黑褐色;幼猿不论性别都是黑色。雌雄均无尾,亦无颊囊。

黑长臂猿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性机警,晨昏活动,在固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在树上蜷曲而睡,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妊娠期7~8个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性9岁性成熟,寿命可达30余年。历史记载见于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呈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于灭绝,亟待采取保护措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河麂

河麂别名獐、牙獐,属于鹿科。河麂外形似麝而稍大,体长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体重约15千克。雌雄均无角,雄性撩牙发达,尾短被短毛、四肢较宽。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毛细而较短,光润而微带红棕色;腹毛略呈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初生仔鹿暗褐色,有浅棕色斑点,随胎毛更换而逐渐消失。

河麂冬季栖息于浅山丘陵地带,夏季迁至多苇草的湿地。性情温和,感觉灵敏,善于潜伏在草丛中,会游水,独居或成对活动,以各种青草、树皮、树叶为食。发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1~3仔,多者6仔。河麂是鹿科动物中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的种类,很有驯养前途,国内已有少量养殖。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

蜂猴

蜂猴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睛、耳朵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大灵猫

大灵猫别名九节狸、灵狸、麝香猫,属于灵猫科。大灵猫体重6~10千克,体长60~80厘米,比家猫大得多,其体型细长,四肢较短,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略尖,耳小,额部较宽阔,沿背脊有一条黑色鬃毛。雌雄两性会阴部具发达的囊状腺体,雄性为梨形,雌性呈方形,其分泌物就是着名的灵猫香。体色棕灰,杂以黑褐色斑纹。颈侧及喉部有3条波状黑色领纹,间夹白色宽纹,四足黑褐。尾具5~6条黑白相间的色环。

大灵猫生性孤独,喜夜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林缘灌丛。杂食,包括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甲壳类、昆虫和植物的果实、种子等。遇敌时,可释放极臭的物质,用于防身。在活动区内有固定的排便处,可根据排泄物推断其活动强度。每年1~3月份发情,4~5月份产仔,每胎2~4仔。

大灵猫的经济价值很高,毛皮可制裘;分泌的灵猫香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对抑制鼠害、虫害也有重要作用。广布于南方各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