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4
2763000000010

第10章 日常观赏鸟的饲养(7)

第一步是驯熟。用于教技艺的鸟最好架养,所以首先要训练鸟儿学会在架上站立。生鸟并不习惯长时间地在架上栖息,总是要飞,因而拴住鸟儿的脖线一定要短,防止它因缠颈或被挂在别处而吊死。训练的初期,白天要手拿着架子或在架子一旁看着,鸟如果飞下来,又上不去了,就动手把它托上架去;用麻子、葵花子等它喜欢的食物作为诱食,以增进鸟和人之间的亲昵,并诱使鸟儿习惯架上的生活。如果鸟儿实在闹得厉害、总飞离架子、难以驯熟,就只能使出最后的这一招了:用水喷湿鸟儿的羽毛,这样,它就只好老实站立,自己啄掉身上的水珠,并梳理羽毛,不再飞扑了。不过,使用这一招时,要注意考虑天气状况以及鸟儿自身体质的强弱。

第二步是训练“叫远”。鸟儿认食和习惯架上生活以后,就可训练它追食吃、接食吃了,并逐步加大难度、加长距离,甚至去掉其脖线。这就是所谓的“叫远”。训练鸟儿“叫远”是训练“打弹”和“叼钱”的基础。

第三步是教技艺。把麻子和几粒骨质丸(俗称“弹子”)攥在手心中,一粒粒地喂鸟,中间夹杂着骨质丸;如果鸟误叼住后也吞不下,它们就会立即将其吐出,这时人用手接住,并连续赏给鸟儿几粒麻子,以资鼓励。经过每天这样反复数次的训练,鸟儿便能轻易叼住骨质丸并交给主人了;进而抛骨质丸让鸟接,鸟接住后再吐出时,主人立即用手接住,并且照样以麻子作为奖赏;最后根据脖线的长短,把弹子抛向鸟飞起能够得着的空中,鸟能瞬时腾空,并叼住弹子的话,便可以解除鸟儿的脖线了,弹子也可以越打越高。如此逐步训练,鸟就学会“打弹”了。优秀的黑头蜡嘴雀,弹子打到3.5米高的空中它们也都照样能叼住,并交回给主人。它们甚至还可以在腾空的状态下,叼住连续抛出的3~5粒弹子。

“叼钱”的训练方法类似于“叫远”,但却要困难的多。因为对鸟来说,叼扁的东西比叼圆的东西困难,尤其是像五分钱那样大的硬币。刚开始时,也可以用食物以引诱,把硬币夹杂在要喂给它的食物中以训练。待鸟能熟练地叼住硬币并交给主人后,再以两手拉开距离。距离要求更大时,就需两个人共同训练鸟儿了,一人托鸟、一人捏住硬币,并逐步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等鸟学会“叼钱”之后,硬币就可由小变大,继续训练了。

麻雀

身体特征

麻雀体长12~15厘米,体重20~27克。雄鸟头顶、后颈为暗肝褐色,雌鸟体色较暗淡,额和颊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带黄色。麻雀上体主要为砂褐色,有黑色纵条纹,翅膀有白斑。眼睛下缘、颏部、喉部黑色。虹膜暗红褐色。嘴一般都是黑色。颊部、耳羽、颈侧白色。耳羽后面具一个醒目的黑色斑块。下体灰白色,两胁转为淡黄褐色。鸣声为单调的一连串啾啾叫声。兴奋时发出卷舌叫声,告警时作尖叫。

生活习性

麻雀一般都结群活动,栖息于城市、乡村的居民区及其附近的田野上,通常与人类有共同的栖息生境。白天绝大部分时间在地面觅食,行进姿态是蹦跳式前进,通常在建筑物的缝隙、孔洞及树上栖息过夜。其营巢于建筑物缝隙中,也有的营巢在树洞、烟囱或是其他鸟的旧巢中。巢材有草叶、根须、鸡毛、碎布片、纸屑、塑料绳等,一般为杯状或碗状,巢的大小依洞穴的大小而定,基本上都是将穴腔缝隙填满。麻雀在一年中均可能繁殖,根据各地的气候而不同,每窝产卵2~8枚,卵色多变,从淡褐色至浅蓝色的都有,杂以深色粗斑。孵化期10~12天。双亲共同孵育雏鸟,育雏期为15天左右。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用靛颏笼和钢丝笼。

食物种类

植物种子、昆虫等。

饲养方法

麻雀的雏鸟容易驯化,饲料可用米粒、粉料、鸡蛋和昆虫。成鸟可饲以稻谷、粟谷、米粒、青菜,甚至米饭、面包屑、水果块等,再供给日常的清洁饮水。麻雀繁殖时要提供木箱巢或较大的球巢,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它的营养状况,在饲料中要增加蛋米、肉末的成分,如果亲鸟不育雏,可进行人工育雏。

小鹀

身体特征

小鹀体长约13厘米,体重约15克。其头顶为栗红色,两侧各具一黑色宽带,眉纹红褐色,耳羽栗色;背部呈沙褐色且有黑褐色羽干纹;下体近白色而带黑褐纵纹。在内蒙古东部,东北和河北北部一带繁殖,冬季迁徙到海南岛、台湾等地。

小鹀小鹀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很容易获得。一般于5~7月繁殖,营巢在草丛间,由草根、草叶、马尾等构成,巢呈碗状。它每次产卵蛋4枚左右,卵呈绿灰色,布以更灰色和褐色斑纹。黄胸鹀是羽色漂亮的观赏鸟。

黄胸鹀是食谷鸟,粪便量小而干,一般采用封闭底的鸟笼。成对饲养进行人工繁殖的时候,可用金丝雀繁殖笼或十姐妹、灰文鸟的箱笼。为了使其隐蔽,可稍遮掩。单养雄鸟可用黄雀笼、沼泽山雀笼或金丝雀笼。黄胸鹀在自然界营敞口的碗状巢,故应使用金丝雀的敞口草巢。

食物以稗子、谷子、稻子、黍子、高粱等谷物种子和杂草种子为主。

平时饲养的时候最好是把几种种子按比例混合,比例根据鸟取食情况适当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要。除此之外还应常喂些叶草芽和青菜,砂粒和饮水要保持干净、充足。黄胸鹀一般不水浴,但笼底宜铺细砂。为保持砂土清洁,每周应更换一次,食、水隔日清换一次。尽量多争取日光浴,但夏季不能太阳直射,否则会因为饮水蒸发而将鸟渴死。春季,为了促使鸟鸣叫的“冲”或欲繁殖,应补充鸡蛋小米或蛋黄搓鸡料面、昆虫幼虫及蛹。秋季,为促秋鸣,也宜适当补充上述营养较丰富的饲料。

黄胸鹀在秋季繁殖期过后大群迁徙,容易捕捉,并且容易饲养,可选一只羽色鲜艳、羽毛整齐的雄鸟笼养观赏。人们饲养黄胸鹀多是为了观赏,故多养雄鸟。为了繁殖,最好掏取出壳10多天,长出羽锥的雏鸟喂养,用鸡蛋小米拌菜泥喂养大后混群同笼饲养。发现雌雄关系较好,有可能配成对的鸟移人繁殖笼,并根据黄胸鹀的习性结合养鸟经验不断调整饲料和笼的小环境。一旦适宜,鸟就会交配、产卵。

雀形目·山椒乌科

赤红山椒鸟

身体特征

山椒鸟又叫十字鸟、山椒子,体长18~23厘米,体重22~35克。山椒鸟雄鸟头部、颈部和背部为蓝黑色,翅膀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红色,下体红色,并且具红色的翼斑。它的腰部一般为红色。雌鸟头部至背部为褐灰色,腰部是黄色,翅膀黑色并具黄色的翼斑。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的先端为黄色。虹膜棕色、棕红色、暗棕色或褐色。嘴和脚都呈黑色。

生活习性

在分类学上山椒鸟属于雀形目、鹎科、山椒鸟属。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低山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环境中。单独或结群在高大乔木上层或中层活动,山椒鸟繁殖期为4~6月。巢以细草、松针及其他柔软材料筑成,外铺以苔藓、地衣等物,呈杯形,置于树权或横枝上。每窝产卵3~4枚。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饲养山椒鸟的鸟笼应选用画眉亮笼。

赤红山椒鸟食物种类

野外的山椒鸟以鳞翅目幼虫、蛴螬、象甲、金龟甲、椿象、蚂蚁、蝇等昆虫为食,也吃野果、花、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饲养方法

刚捕获的生鸟需将双翅用线扎紧,防止飞撞,用笼衣将笼子周围罩上,仅留前面敞开。饲料以蒸蛋米及粉料为主,辅饲以虫类、瘦肉糜及少量水果。

雀形目·山雀科

大山雀

身体特征

大山雀生性活泼,体态娇小,轻盈,体长12~14厘米,体重12~16克。大山雀食量大,一昼夜所吃昆虫的总重量几乎等于鸟的体重。育雏期食量更大,就是在天寒地冻、冰雪覆盖的冬季,也照常忙碌地啄食潜藏在树皮内的害虫。大山雀嗜食梨象甲、青刺蛾、金龟子、天牛幼虫、天社蛾及椿象等害虫,是农林益鸟,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山区,常见于果园中。大山雀羽毛美丽,头部呈蓝黑色并有光泽,虹膜褐色,嘴黑色,两颊白色,黑白分明,所以又称白脸。上体蓝灰色,腹部灰白色,中央有一条黑色的条纹,延伸到尾下,覆羽有三角形黑斑,脚呈紫褐色。雄鸟头顶、后颈、颏部、喉部和胸部黑色。颊部、耳羽有大块白斑。上背黄绿色,下背、腰部蓝灰色。飞羽黑褐色。尾羽蓝灰色,有白斑。雌鸟与雄鸟羽色相似,但雌鸟腹部中央的黑纵纹稍细,尾下覆羽的三角形黑斑不明显。

人们饲养大山雀是为了给别的笼鸟呷口。其实不必专门饲养,大山雀不同于其他小鸟,它们不怕人类,更喜欢在城市栖息。只要城市环境好,在树上多挂些人工巢箱,到处都能听到它的叫声,笼鸟很容易学口。

生活习性

大山雀性情活泼,胆大动作灵活,常在树枝上不停地跳跃,发出“吱吱嘿,吱吱-嘿嘿-吱嘿-吱嘿”的叫声。它们不怕人,常常栖息于山地、平原的森林、村庄和公园的树上。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繁殖期为3~8月。华北一带在3~5月份繁殖,营巢于树洞或墙缝中,巢呈碗状,以苔藓和兽毛等为巢材,内垫少量羽毛。每窝产蛋7~8枚,蛋白色带粉红色,上有红褐色斑点。卵白色,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5天。双亲共同育雏。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大山雀适合精致小巧的黄雀笼,一般为竹制的平顶小方笼或小圆笼。高度为20~22厘米,直径30厘米。也可用金丝雀笼和山雀笼。

食物种类

大山雀是益鸟,食物以昆虫为主。以树上的昆虫为食,也食蝇蛆、蚊、蜘蛛等,在春季也食植物的花粉、草籽。

饲养方法

捕捉大山雀用粘网粘、打(滚)笼捕均可,不过需要有“诱鸟”(俗称“游子”)诱捕。成鸟难以驯服,雏鸟易于驯服,故人工饲养以选10月龄雏鸟进行驯养为好。捕捉时也应选此种鸟捕捉,对生鸟必须“过食”。一般要用l星期左右的时间,开始喂黄粉虫或其他昆虫的幼虫。开始时把面包虫或其他昆虫的幼虫放入糊状料中,大山雀在吃虫的同时也吃进些糊状料,然后逐渐减少昆虫,最后过渡到吃干粉料,这样就会慢慢认食。要经常喂给少量面包虫。冬季适当增加脂肪性饲料,以增强御寒能力,并使羽毛有光泽。

饲料可喂黄豆面、玉米面、花生米粉(3:3:2)或掺熟鸡蛋黄,并常给少量黄粉虫。初期可加水搅成粥状,以后逐渐减少水的比例,使饲料逐渐变稠,约1周后改为干饲料。冬季要适当增加花生米粉的比例,或把核桃砸开放到笼中让鸟自己啄食。要定期清理笼具,每周给予水浴2~3次。平时应把鸟笼悬挂于通风和空气清新的地方,在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

黄腹山雀

身体特征

黄腹山雀是一种个体较大,体长约10厘米,它的前胸宽,黑脯毛多,毛色亮,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喙长,并在上方从前至后有一个隆起的高棱。黄腹山雀下体淡黄沾绿色,翼上具两排白色点斑,嘴甚短,虹膜褐色;嘴近黑;脚蓝灰。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毛呈蓝灰色。飞羽呈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雌鸟头部灰色较重。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喉白与颊斑之间有灰色的下颊纹,眉略具浅色点。幼鸟似雌鸟但色暗,上体多橄榄色。体形较小且无大山雀及绿背山雀胸腹部的黑色纵纹。黄腹山雀的叫声为重复的单音或双音,似媒山雀,但较有力。

生活习性

黄腹山雀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它们是结群活动的鸟类,有时与大山雀混群,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在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停歇或穿梭于灌丛间。黄腹山雀有间发性的急剧繁殖。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用垛子笼和小方笼。

食物种类

玉米面、熟鸡蛋黄、花生米面儿、苏籽、黄瓜心、面包虫。

饲养方法

黄腹山雀以体形较大、腿长,嘴长尖带弓的,上面还要鼓起高棱棱,羽毛紧凑且色泽油亮的为好,最后还要看看它的眼睛是否是鼓出来的,口内红不红。若是眼鼓口红的就是好的。挑选时必须单放在一个笼子里观察,不可数只放在一笼,因为它们爱乱飞乱撞,使得主人根本无法挑选。

可以喂食黄腹山雀玉米面,熟鸡蛋黄,花生米面儿。可根据季节不同调整油料的多少(花生米面儿),夏天油料少一些,冬天相对多一点(比如加喂苏籽),每日加喂黄瓜心,面包虫2~4条。也可以在饲料主食玉米面、鸡蛋黄、花生米面儿的基础上加少量豆面、奶粉、骨粉,等等,效果都不错。此鸟非常爱干净,喜欢洗澡,除冬天外,最好1~2天洗一次。

此鸟脾气较大,所以喂养时要注意,给它以安静的空间,待时间稍长后再与它亲近。可以在笼子顶上用深颜色的布遮盖,以适应它爱仰头的毛病。

雀形目·太平鸟科

太平鸟

身体特征

太平鸟体长17~21厘米,体重45~71克,羽色美丽,是人们喜爱的玩赏鸟。全身大部分灰红色。初级覆羽黑色,先端白色,拼成翅上的白色横斑。次级飞羽轴延伸出羽片,羽干有红色突太平鸟出的小斑,如蜡滴状,非常独特。顶上有羽冠,可向前上方竖起。额及头顶前部栗色,头顶、冠羽灰栗褐色。上嘴基部、眼先及眼上形成黑色细纹带,后方与黑枕带相连接。背、肩羽灰褐色,腰褐灰色。翼黑色,两翅斜贯一道白纹。颏、喉黑色,颊的下部与喉交界处为淡栗色;下体主要为褐灰色。太平鸟的虹膜暗红色,嘴黑色,脚、爪黑色。头尾羽12枚,末端为黄色,故称十二黄。

生活习性

太平鸟喜成群活动,群鸟共鸣,鸣声时高时低,有快有慢。太平鸟栖息于针叶林、阔叶林中。常结群生活,在松树和落叶树的枝上跳跃。鸣叫时竖起羽冠,跳跃枝头,别有情趣。停息时迎风而立,竖起的羽冠如折扇微启。一般仅饮水时飞落于地面,在地上跳动,不常奔走。常数十只至上百只聚集成群活动。善于鸣叫,鸣声柔和。在树上群鸟互鸣,节奏分明,别有情趣。繁殖期为5~6月。营巢于针叶树上,有时在阔叶林的枞树枝上,以树枝、苔藓、枯草等为巢材,离地4~5米。巢呈碗形。每窝产卵5~7枚。卵壳灰色,缀以灰青色,并有黑色或黑褐色斑点。每天产1枚卵,亲鸟于全窝卵产齐后开始抱孵。孵化期14天,育雏期约14天。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饲养太平鸟可用画眉或八哥笼,也可以架养。

食物种类

野生太平鸟是杂食性鸟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少量昆虫。笼养太平鸟的饲料为玉米粉2份,黄豆粉1份,熟鸡蛋2份,瘦肉浆5份,搓合而成。

饲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