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的忠告大全集(优秀青少年必读)
2763500000007

第7章 教养——追求精神与心灵的完美(3)

最近,我看到你经常读一些哲学、历史、科学方面的书籍,而很少见到你读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我建议你多读一读这方面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已经被世界承认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因为哲学书籍让你了解到的更多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和理性的思考,有时不免过于枯燥,而且不恰当的阅读可能会导致你的思想钻入牛角尖;而文学与艺术却弥补了哲学在形象方面的不足,文学与艺术把形象世界与哲理思考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它们会让你得到心灵上或感官上的享受之后仍然引发哲理性的思考。每个人对自己置身的社会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满的地方,而在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建造一个世界。

狄更斯在谈到文学的意义时说到,“语言和我们人的关系是血管和心脏的关系。”(这里的语言指文学)。狄更斯在谈到文学与人类未来的关系时说:“用文学去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

文学,其实是一种游戏。文学用快乐的游戏方法把人从现实生活的沉重压迫下解放出来,在快乐的游戏中享受自己的生命。有些朝夕相处的人彼此看不见对方,但由于文学表达了他们的存在,他们才看见了对方。

文学为苦难的人生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就像你在社会中受到挫折可以在家庭中寻找到安慰一样。当你不堪世事的烦扰与喧嚣,找到一本好的小说、散文或者诗集,读一读,你就会从心里感到一种平静,有了一个冷静的心态去观察生活。

文学是精神、智慧的结晶。文学要捍卫人的精神——人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世界,而这种精神是人类得以存在到今天的根本,是人类生命的支柱。这种精神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只是外在发展,一定不能离开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正是建立在人的精神与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质的联系上的。这就好像一棵参天大树与大地的关系一样,精神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根和源泉。这些是早已经被事实所证明了的。没有培根与牛顿或其他科学家对自然方法和科学原理的探索,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繁荣。

阅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你的内在心灵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那些世界名著,它们所展现给你的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精神世界。一旦你打开这些书,你将完全沉醉于其中。

艺术包括很多种类,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也是艺术的其中一种。艺术是一种求知的方式。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发展着他们理解和欣赏周围世界的能力,在欣赏舞蹈、音乐、绘画、戏剧作品时,他们体会到了一种美,一种共鸣,这种共鸣在欣赏者与创作者、欣赏者与欣赏者之间建立了一座精神上的桥梁,人们可以彼此进行精神交流。记得以前在家里,你非常喜欢听交响音乐,有时你的情绪会比较激动。我想,虽然那时候你还不能完全理解音乐中的全部精神,但当时你在心中肯定有某种思想被音乐触动。

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技术化的世界中生存,我希望你能经常多读一读文学作品,多欣赏一些艺术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一下自己的精神,找回心灵的宁静。

第19封信生活是智慧的源泉

常常听到人们感叹: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太匆忙了,有时顾得了走路却顾不上看路。当有些人看到某些难以判定的事物时,就匆匆走过去,也许就与最珍贵的东西失之交臂了。如果停下来瞧一瞧,或许你就会发现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了。

很多时候,成功并不需要深奥的理论或者精密的实验室,其实哪怕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也能触动你发明创造的那根神经。比如,发现某种产品的缺陷,注意某种需求等等。就在我们身边一些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才蕴含着最多的智慧。

生活中的知识,永远都学不完,但关键是要学习。从生活中学习并不需要什么学习资料,只需要你用心去看、去观察、去体会。有时候,从一件小事中你会得到许多在书本中学不到却又非常有用的知识。有时候,从小事物的观察中你会发现无穷的乐趣。你是否凝视过百合花的花蕊?在你吃香蕉的时候是否细看过香蕉籽的排列状况?或者观察冰块中央的星状迸裂?威廉·布雷克说:“从一颗沙砾里看世界,从一朵野花中见天国。”他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感受太深。

许多人只看想看的东西,却不去注意实际存在着的世界。我们每天站在镜子前凝视自己,肯定会觉得镜中的映象与脸盆大小相等。但你若蘸点皂液将镜中映象的轮廓描摹下来,你会发现这椭圆形只有你脸的一半大小。你随意地退几步再看,镜中的形象依然与你刚才画的那个椭圆形相吻合。画家莫里斯·司特恩说:“我并不一味教导我的学生画模特,而是试图教他们去看。因为观察力才造就艺术。”同样的道理,观察力可以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事情。

詹姆斯·巴里在视察海军基地时,紧盯住那些用来迷惑敌军而停泊在港口的假军舰。突然,他转头对自己的侍卫说:“这些假货有问题,四周没有一只海鸥,敌军马上就会发现真情的。”于是他下令扔些食物在周围以吸引海鸥。这就是观察生活的力量,以个人的独特方式观察世界,你便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着让人惊喜的东西。同样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形状却不同。同样一种事物,从一个角度看上去是灾难,换一个角度看上去可能就是幸福。

从生活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孩子,不要忘了,生活是人生智慧的源泉。

第20封信做个善于读书的人

人生好比一本大书,今天,我所希望的,就是你打开人生这部长卷来认真读。读这部长卷之所得,远胜于读尽天下书。

每当你正在埋头读书时,恰好碰上许多仁人志士、学者名流聚集一堂。那么,无论你在读的书是多么引人入胜,也要舍得放下,赶紧赴会。因为,你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会比你从书本里得到的要多得多,可能是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上百倍。话虽这么说,做起来却很难。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生活的压力逼得你奔波忙碌,声色犬马又在诱你上钩,一天之中,到底还有多少闲暇供你支配?所以,对很多潜心学问的人来说,享有一段读书时光,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呵。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怎样去支配这段宝贵的光阴,使它真正变为自身的财富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提纲挈领说几点。

首先,最好别让那些一无用处、杂七杂八的闲书耗掉你宝贵的光阴,那种书大都是些无聊文人专为那些同样无聊的人而胡编乱造的,你只要到大小书店去浏览浏览,就会发现满书架都是这种无聊的书。尽管这类书无害,但都是垃圾,最聪明的选择就是敬而远之。

其次,读书要专,要咬定目标,不达目的,绝不读其他的书,尤其是不相干的书。今后,你可能还会涉猎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正是考虑到这点,我建议你从现代史中抽出几个特别重要而且你又对它有兴趣的年代作为精读的重点,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准备工作就是尽可能把那些跟重大事件相关的书都搜寻过来,除此之外的书就不要去管了,再循序渐进,读些可信度比较高的史书、文件、回忆录、文献等,并且相互参照,分析比较。

在这里,我只是提醒你在涉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一定要专注,绝没有硬要你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意思。当然,你要是还有比这更好的学习方法,更能有效地利用你的宝贵时间,那自然更好了。同样是读书做学问,与其全面撒网、遍地开花、多头并进、八方涉猎,不如选准主题、咬住不放、深入探索、系统梳理,这样更见成效。

在同时研读多本书时,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书中的内容或见解五花八门,观点甚至意见完全相反之处比比皆是,碰到这种混乱局面不必担心,也不必束手无策,摆脱困境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找几本别的书来对照研读,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绝不会坠入迷雾,误入歧途,而且经过这么一折腾,反而因祸得福,学得更深,记得更牢,理解更透。这是指读书,如果你想把关于这个主题的印象更丰满、更生动、更富立体感,那么除了看相关方面的书之外,最好还要关注当代政客、专家学者之间的唇枪舌剑,学会征询和倾听别人的高论。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知识不但完整,而且终身难忘。

在你步入社会大门以后,自然还要读更多的书。这个阶段读什么书?怎么读?我归纳了以下几点,作为对你的忠告:

(1)在你踏上社会后,不必贪多贪广而埋头读得太多太苦,与其读死书,不如读活书,这就是学会在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中长见识。

(2)千万不读无聊无益的书。

(3)专注一个主题,阅读与此相关的书籍。

如果真能实实在在地按照上述几点来做,那么一天顶多挤出半个钟头来读书也就足够了。

第21封信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我亲爱的孩子,你是否注意到:在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十分谨慎的,他们总是呆在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从事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并且避免一切未知的领域。我相信这都是由人们的早期教育形成的。

我们国家的早期教育往往以牺牲人们的好奇心为代价告诫人们要谨慎,并往往以牺牲人们的冒险精神为代价告诫人们要注意安全,逃避有疑问的事物,呆在熟知的领域,绝不要漫步到未知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人们不敢轻易地去尝试未知的事物,从而使人们无法完整地发挥自己固有的潜力。

把自己的整个一生都献给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牛顿曾经说:“我们能体验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神秘的。神秘的事物是所有艺术、所有科学的真正源泉。”

但是许多人都习惯于把未知的事物等同于充满危险的事物。人们认为,生活的目标也就是应付确定的事物,也就是使自己总是清楚自己要走向何方。人们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冒险去探索生命中的未知领域。

当一个人还是个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的孩子时,就被教导着要对任何事情都有充分的准备。但是,人们怎么能为未知的事物做好准备呢?就因为人们对未知事物无法做好准备,所以,人们学会了避开未知的事物,这样人们就会认为避开了无数的麻烦。注意安全,不要冒险,是从小就一直被灌输的教条。

然而,人们对所有确定的事实总会感到厌烦的。因为如果人们每一天都会知道第二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人们就会失去感受生活的乐趣;每一件事都知道确切的答案,人们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同样,不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人类也就不会进步。

安于现状,不去涉足未知领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以相同的方式去做那些相同的事情,直到我们终老病死时为止,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往往会使我们厌倦生活,使精神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中。只有新的刺激才会激发出人的各种潜力,才会使我们发现意想不到的能力。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未知的书,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太脆弱,我们同样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危险。永远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敢去探索未知领域的人是一个缺乏生活乐趣的人。当人们探索得越多时,才会发掘出生活的金矿。勇于探索,向未知的领域挑战,你才会拥有全新的人生,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第22封信在游历中积累知识

正常情况下,你收到我这封信的时候,是不是正准备从威尼斯前往罗马?抵达罗马后,你不妨沿着亚得里亚海,一路到利米尼、罗列多、安可娜等地去游历一番。我在给哈特先生的上封信中也曾提过类似的建议。那一带无论什么地方,都值得一游,不过,也不必在那儿逗留得太久,只要在那儿走走看看也就够了。那一带至今还完好保留了许多古罗马遗址遗迹、闻名遐迩的建筑和精美的绘画雕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别失之交臂,希望你用心去看。如果时间不允许,在外面粗略浏览一下也好,但这是指一般的文物,至于那些重要文物,那你就非得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里里外外看个仔细不可。

一般年轻人往往都容易染上轻浮浅薄、心不在焉、对任何事都无所谓的毛病,即人们所常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有眼只看外表,有耳却不认真倾听,倒不如干脆不看不听。

我看了你寄来的游记文字,十分欣慰。看来对每个景点你都看得很细,而且自始至终都自己问个为什么,看来旅行的真正目的你已经达到了。

要是把旅行仅仅当做频繁更换目的地的无谓活动,满脑子里都是去下一个目的地还有多远啦,在哪儿吃住等繁琐杂乱的事,那么可以这么说,这个人出发时是一个傻瓜,转了一圈回来还是傻瓜一个。要是每到一处名胜,眼中只有高耸入云的教堂钟楼、金碧辉煌的大厦,而且流连忘返,喜不自禁,如此旅游也等于一无所获。与其那样游历,倒不如老老实实待在家中,哪儿也不去。

与此相反,有的人每到一地,都要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详加体察,广交朋友,通过这种途径对该地的自然资源、经贸规模、土特产品、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等等,有个透彻的了解;有的人每到一地,则热衷于结交当地的名流,通过同他们的亲密交往,了解当地独特的礼仪或民风。往往就是这类有心人能从旅行中获益最多。所以,这类人出门归来会比出门之前更聪明。

把你要去游历的地方当做你“好奇心的荟萃点”吧,这就是有关游历方面我对你的唯一忠告。就拿你马上要去游历的罗马来说吧。这个伟大都市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它能巧妙地把人类变幻莫测的情感物化为各种精美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之精湛,举世无双。希望你在罗马游历期间,不要仅仅满足于观看古罗马神殿、梵蒂冈宫殿或万神殿,真能做到只花一分钟去参观,却得到了平常要花10天时间才能得到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像罗马帝国的核心,教皇与俗世权力之间的消长,教廷的典章制度,历代主教的谋略,教皇产生的秘闻,等等,有关这个强大的万乘之国的所有内幕和秘闻,随便哪一件都值得你去深入探究。

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有该地历史简介或现状的导游手册,你不妨先翻阅一下,可能不足之处多多,但不妨作为旅游指南来用。如果看了手册之后,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不妨请教当地的人。如果还有闹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最好去请教那些熟悉此地,又对这地有过深入研究的有关专家了。书上不管写得如何条理清晰,面面俱到,也难从中得到完整的资料,因为那些书基本上都是一些对本国情况一知半解的“半担水”照搬另一些“半担水”的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