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2
2763900000020

第20章 趣味动物(2)

野骆驼是世界保护动物,所以保护野骆驼既是人类爱心的表现,又是法律的强制规定。而胆小的野骆驼虽然怕狼,但却不怕人,它们跑到高速公路上去捣乱,可能它们明白人们不会伤害它们,所以才敢如此放肆。但是人们保护野骆驼的举动,一般会造成紧急刹车,使车与车之间发生追尾现象,甚至会发生严重撞车的事故。

对于野骆驼跑上公路造成交通事故的现象,人们一直很头疼。后来人们从野骆驼怕狼这一习性上得到启示,动用大量资金,从瑞典购入几万吨的狼尿,然后将狼尿喷洒在几十条高速公路上,从此汽车追尾事件明显减少,也使野骆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沙漠之舟”的生存奥秘

在沙漠中一般动物难以生存,而骆驼却有对付沙漠环境的秘方:脚掌生有宽厚的肉垫,在沙地上行走时不会下陷;背上有两个驼峰,储存大量脂肪;胃中有数十个储水囊可储存水分;耳内密存的短毛,能阻挡沙尘进入耳朵;它灵敏的嗅觉能觉察到远处的水源……

骆驼对于游猎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游猎民族能在干旱、炎热的沙漠地区生存下来,骆驼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早在几千年前骆驼就被驯服来为人们服务,而且骆驼的奶、头皮等对人类都有很大的好处。骆驼一直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誉,它在炎热和缺少水源的条件下,每天也能行走三十多千米的路程。它们是人们穿行在沙漠中的重要工具,能在沙漠中这样的随意行走,这与它抗旱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骆驼到底为什么这样耐热呢?

动物饮水一般都是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不过动物生存所需的都是淡水,而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却能饮用其他动物所不能饮用的咸水,这是它们生存的策略之一,也是骆驼为了生存无奈的选择。骆驼一旦遇到合适的水源,就不会再去饮用荒漠中的咸水。可是骆驼是如何在体内脱去水中的盐分,维持代谢平衡的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于骆驼为何如此耐旱,学者专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骆驼的整个身体结构极为适应干旱酷热的沙漠生活。骆驼有长长的四肢,两个脚趾岔开,脚柔软、宽大,脚底有宽厚的纤维质弹性脚垫,在平坦松软的沙地或雪地上行走不会下陷。它的肘部、膝盖和前胸共长着6个角质垫,这种结构使它不会被灼热的沙砾烫伤。骆驼两眼的长睫毛是双重的,像一层厚厚的帘子一样挡住沙粒。它耳朵外布满的细毛和耳内密布的短毛都能阻挡风沙侵入。骆驼敏锐的视觉和嗅觉能让它较为容易地察觉到距离很远的水源,带领在浩瀚沙漠中迷路的人找到水草丰美的绿洲,给人以生存的希望。

沙漠中一般气温很高,使人无法忍受,但是沙漠的夜晚也是极为寒冷的。炎热的白天,骆驼的体温可以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避免自己被晒伤;寒冷的夜晚,骆驼厚厚的、温暖的毛皮就派上了用场。

有的学者认为,骆驼抗旱主要在于它的驼峰内储存着大量胶质脂肪,骆驼的驼峰又是可以调节大小的,驼峰可以随着气温高低的变化而增大或缩小。天气炎热时,驼峰里的脂肪被消耗得差不多了,驼峰就变得又低又软;随着天气渐渐转凉,驼峰又渐渐鼓起来。骆驼驼峰中的脂肪氧化分解产生营养、能量和水分,即使骆驼不吃不喝,这些能量也够其消耗几天。

还有学者认为,骆驼如此抗旱是骆驼的肝脏在起作用。骆驼的肝脏可以使大部分尿素得到循环利用,这使得骆驼体内流失的水分大大减少,由于尿素能够得到循环利用,所以尿中毒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意大利自然科学家蒲林尼提出“水囊”说。他认为,骆驼的胃中最大的一个室叫瘤胃,瘤胃由许多肌肉带将其分隔成几部分,就像是“水囊”一样。在有较充足水源时,骆驼可以使用“水囊”储存一些水;在缺水或无水时,则可以取出储存的水用以解渴。

“水囊”说被美国的生理学家施密特·尼尔森驳倒了,他认为,所谓的“水囊”其实很小,根本无法起到大量储水的作用;并且提出骆驼之所以耐旱,是自身承受脱水能力强的缘故。骆驼即使严重缺水,一旦有所补充,也会马上恢复。

日本学者太田次郎曾写过一本《生命的奥秘》,他对尼尔森的耐旱解释提出质疑,他指出骆驼耐旱与其自身的极强的保水能力有主要关系。这种保水能力在于它很少出汗、体温也较恒定,在最热的时候也只出一点汗。

目前,对于骆驼为何抗旱,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骆驼呼出的空气的湿润度较低。骆驼有特殊的鼻子,它的鼻子是使骆驼呼出的空气湿润度较低的关键。普通动物在呼气时,排出的空气湿度和体温一致,身体的水分被大量带出,而骆驼呼出的空气湿度比体温低。因为一般热空气比冷空气含水量多,所以,骆驼通过呼吸丧失的水分比一般动物少将近一半。

目前,人们对骆驼耐热抗旱的超强本领,提出了许多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似乎很有道理,但却没有一种解释可以说服所有人。对于“沙漠之舟”的这种神秘生存本领,人们都极为好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得到最准确的答案。

麋鹿

麋鹿又称“四不像”,属于哺乳动物。它的角像鹿角,但却不是鹿;颈像驼颈,又不是骆驼;尾像驴尾,而不是驴;蹄像牛蹄,而又不是牛。糜鹿因为这种奇特的外形,所以就被人们称为“四不像”。人们常引用“四不像”这个词来比喻做事不到位,工作完成情况不好。

“四不像”是麇鹿的俗称,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麇鹿体长两米多,一身淡褐色的毛,背部颜色较浓,腹部较浅。人们认为它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因此叫它“四不像”。

是否有角是雌雄麋鹿的一个明显区别,只有雄鹿长角。雄鹿的角似乎跟鹿角差不多,将两者仔细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麋鹿的角没有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分为前后两只,而且前只较短,后只较长;角的表面长着很多分支。

麇鹿的颈粗壮灵活,而且有力,看起来很像骆驼的颈,但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骆驼的颈比麋鹿的颈长,雄麋鹿的头颈更为特别,头颈下还长有长长的毛。

麋鹿的尾巴看起来与驴尾的确很像,只是在粗细上有区别。雄麋鹿不仅头颈比较特别,而且尾巴也较为特别,它的尾巴比驴的尾巴长很多,可以一直垂到踝关节下边。

麋鹿的蹄子与牛很像,但却没有牛蹄那样粗壮,在这些似像非像的特征中,它的蹄子与牛的蹄子区别是最小的。从麋鹿的蹄掌可以看出它的生活习性,麋鹿有四个蹄,中间一对是主蹄,较为粗大,而两侧的蹄较小,它们一起可以形成很大的受力面。这就为麋鹿在森林、沼泽地带行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国是麋鹿的故乡,在古代麋鹿分布广泛,有关化石资料表明,武王伐纣的时代,是麇鹿最繁盛的时代,它们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的下游沼泽地区。传说中,姜子牙的坐骑为“四不像”,但古代人们对麋鹿的描绘都不准确,有点将麇鹿神化。麋鹿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在中国绝迹了。因为19世纪时其他国家从中国带走了一些麋鹿,所以这种稀有动物才幸免绝迹。

麋鹿一年四季都习惯于在水边停留漫步,觅食休息。麋鹿外表看起来比较温顺,可这不是绝对的,雄麋鹿在发情期可不是这么温顺。它们比较易怒,而且容易发生争斗,有时为了争夺雌麋鹿而拼得你死我活。许多凶猛的动物虽凶猛,母性都较为强烈,但雌麇鹿的母性却不怎么强烈。它们生下幼崽之后,除了白天喂喂奶,晚上偶尔看看之外,根本不陪在幼崽身边照顾它们。

麋鹿是珍贵稀有动物,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这种奇特的动物将成为一种宝贵遗产,时刻鞭策着人们要爱护动物,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有奇特育儿袋的袋鼠

袋鼠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人们对袋鼠印象深刻,这大概因为雌袋鼠肚子前方的“育儿袋”。袋鼠的种类繁多,大致分为9个类群。除树袋鼠是树栖外,其余都跳跃生活。草食性袋鼠有类似反刍的消化方式,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袋鼠属哺乳纲有袋目,袋鼠科。雌性袋鼠有一个育儿袋,可能正是由于这个特征,才有了袋鼠这个称号。袋鼠主要生活在草原和沙漠地区,是食草类动物。袋鼠的体形大小不一,大袋鼠身长在1.3~2米,尾长一般在1~1.2米,体重大约100千克,这种袋鼠是现存最大的袋鼠。还有小一些的袋鼠,它们的大小也不一样。袋鼠的头与鹿的头有些相似,耳朵较大,眼睛大而有神,袋鼠的前肢短细,后肢较长,并且健壮有力,是其奔跑的最有力工具。

袋鼠身上除了“大口袋”引人注目外,就是它的粗壮的、毛茸茸的大尾巴。它的尾巴较为独特,末端没有毛,但却有多种功能:它的尾巴可以支撑身体,从而保持身体平衡;它的大尾巴还可以对付敌人,是其自我保护的一种“武器”。

1~2月份是袋鼠的最佳交配期。交配期过后雌性袋鼠躲在草丛中,一直单独生活,直至分娩。雌性袋鼠受精以后会发生有趣的“迟缓”现象。“迟缓”现象就是当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100多个细胞的胚胎时,如果遇上了气候特别干燥等不利因素影响,胚胎发育会暂停,先保存在子宫里。等到气候条件适宜时,封存在子宫的胚胎重新开始发育,大约35天左右分娩。哺乳动物出生前一般都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由胎盘供应养料。袋鼠没有胎盘,所以幼崽的胚胎只能在子宫里发育较短时间,而后爬到雌袋鼠的育儿袋中吸吮乳汁继续发育,这是幼崽获得营养的主要来源。

雌性袋鼠似乎在生产之前能预测产期,它们一般会在生产之前两个小时认真清理收拾育儿袋。做好准备工作后,雌袋鼠便背靠一棵树坐下,将尾巴从两条后腿中间向前伸出,等待“孩子”的降生。袋鼠一般情况下一胎一崽,也有双胞胎的,最多也有一胎四崽的情况。看着袋鼠较为硕大的身躯,你绝不会想到它的幼崽的体长只有约2.5厘米,体重只相当于母体重量的1/30000。刚出生的幼崽身上无毛,浑身通红,尾巴和后腿简直就像小草棍,眼睛紧闭,嘴巴只是个小洞,耳朵也没有长好,只有前腿发育较好,有趾头,长出了指甲,这跟刚出生的老鼠很相似,样子十分难看,甚至有些吓人。

有人说袋鼠的幼崽是从乳头上长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幼崽刚出世时,虽然后肢软弱无力,但是前肢却已经长出了爪子,再加上肌肉神经的协助,它从母体中爬出,顺着母体的尾巴爬到育儿袋中。进入袋中后便含着一个乳头不放,然后继续生长发育,这就是有人说袋鼠的幼崽是从乳头上长出来的原因。小袋鼠要在育儿袋里待上5个月左右,才能探出头来,看看育儿袋以外的世界,7个月左右,它逐渐脱离育儿袋,真正接触外面的世界。但如果遇到危险,它还是会立刻跳回母亲的育儿袋中。一般情况下,一只小袋鼠长到3~4岁时,就可以完全独立了,妈妈便不允许它再进到育儿袋中。而袋鼠的繁殖能力非常惊人,当袋内的孩子能独立生活时,它的第二个孩子便诞生了,同时,妈妈又怀上了第三条小生命。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别看它外表笨重,但行动起来可一点也不笨重,袋鼠是奔跑、跳远和跳高的运动健将。袋鼠的跳跃和奔跑能力十分惊人,即使口袋里装着袋鼠宝宝也能极速奔跑在草原上。袋鼠平时走路,就能跳2米左右,如果稍稍加速一点就能达到7米左右。袋鼠一跃就能跨过3米的高度。

袋鼠与别的动物不同,它跑的越快,速度越高,所消耗的能量越少,相反,它的跑速越低,消耗的能量就越大。袋鼠的起跑姿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奔跑速度,它的起跑姿势不同于一般的站立式起跑,它将身体弯下后再起跑,这就增强了奔跑的冲力,这种姿势也使得它粗壮的后肢发挥了作用。这种姿势和它粗壮有力的四肢增加了袋鼠奔跑的初速度,同时也增加了它奔跑的加速度。有专家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这种姿势进行分析,发现袋鼠飞速的奔跑就因为这种蹲踞式的起跑姿势。

探矿“行家”——探矿犬

狗是人类忠实的伙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帮手,它能帮助主人看家护院,帮助警察侦破案件,帮助人们辨明方向……狗的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并且在人类所不能触及的领域也能帮上忙。在众多种类的狗中,有一种狗对矿藏比较敏感,能够辨别矿藏的种类,它就是“探矿犬”。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探矿犬要经过考试合格才能上任,考试中有一个题目是在众多矿物中找出含辰砂的矿物,探矿犬不一会就叼出了那块含辰砂的矿物,并且还叼出了一块方解石。考官们中有许多人都认为是探矿犬不够灵敏,出现了差错,但有一个地质勘测人员却认为这其中一定另有原因。后来经过检验发现,这块方解石中含有一定量的辰砂。这只狗的判断得到了证明,最终它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探矿犬不仅能识别矿物种类,而且它的辨别速度极快,有经验的地质勘测人员需要检查几个小时的工作,探矿犬只需要几分钟。探矿犬有时能帮助人处理许多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野外工作中,它们能爬到像峭壁、悬崖、小洞、暗沟等人类无法钻进去而它们却能到达的地方去勘测,为人类带回大量有用的信息。探矿犬还可以下到一些废弃的、年代久远的、道路被堵塞的矿井里寻找丰富的矿藏。一些国家曾在探矿犬的帮助下找到了深藏在地下的黄铜矿、磁黄铁矿、青砂矿等重要的矿藏。因为探矿犬的鼻子对于硫化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气味相当敏感,这种敏感的嗅觉使它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含有硫化物的金属矿物。探矿犬还可以确定矿藏的范围。探矿犬还有轰动国际地矿界的事迹呢!探矿犬在白钨的闪长岩中发现了白钨矿,在这之前国际上已经公认闪长岩中根本没有白钨矿,这样的发现既给人们以惊喜,又让人有些质疑。不过经过研究发现,闪长岩中确实含有白钨矿,这一发现给矿物界带来了重要线索,也为矿物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探矿犬不仅为探矿工作提供了颇多便利,也通过自身的探矿本领给人们以启示,使人们发明了气体分子分析仪,这对于工作人员寻找勘测矿源提供了极大便利。

喜过群居生活的猴子们

猴子是动物园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猴是灵长目动物猿猴亚目,除猩猩科和人科以外种类的统称。猴子种类极为繁多,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温暖地带。猴多栖息在林区。猴的性情较为急躁,所以经常有人用“猴脾气”形容人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