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右逢源好人缘
2765000000002

第2章 有好人缘应先有好人圈(1)

好人缘与好人圈

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总称,是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群人的总称。同学是朋友,战友也是朋友;老乡是朋友,同事一样是朋友。所以,“朋友”一词的内涵很丰富也很含糊,它甚至包含了 所有的社会交往。

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方式,会有不同性质的友情。

闲人为耍为玩,因此玩出了一大堆的牌友、酒友、钓友、文友、书友等;商人为捞为赚,奉行“有利时就来,无利时就走开”的交友原则,因此只与财大气粗者为朋,只与掌握权力者为伍;有钱人为名为官,穷苦人为吃为穿,所以便有了互相利用的朋友,关键时刻卖友求荣的“朋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搭车”式朋友,利益分配不均反目成仇的朋友;或先是趋炎附势,后是树倒猢狲散的朋友……

当然,朋友也有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佳话;刘备、张飞和关羽桃园结义的慷慨;荆轲与燕太子丹易水送别的悲壮;苏轼与黄庭坚良师益友的情怀:毛泽东与柳亚子诗词唱和的豪迈……

总之,根据不同的目的,总能够交到不同性质的朋友。

第一种朋友只关注利益,所以进入圈子的人,除了友谊以外,很多是带有个人目的的。为了达到目的,很多事情,尽管不喜欢,很多人,尽管不想打交道,你也得硬着头皮应付,因为圈内规则是大家慢慢制定的,除非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则,你只得承受煎熬。

某医药代表,经常泡在业务圈内。这个圈子有个游戏规则,即大家一起泡吧、一起策划、一起制定攻守同盟协定。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深夜回家。他也考虑离开圈子,但一想到离开圈子,自己很可能得不到最新的销售动态,为利益所趋,他只得硬着头皮待在圈内。

第二种朋友关注的是快乐。因为生活在利益圈内太累,有些人不免发展可以让自己“喘息”的圈子。而这样的善待自己放松心情的圈子,快乐的成分更多,譬如几个女友一起利用周末美容、唱唱歌跳跳舞、搞搞家庭派对。

第三种是为了排遣寂寞。有些人入圈,纯粹是因为寂寞,圈子内的温情给你归属感。

第四种则是因为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因胸怀共同的志向——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便一见如故,真诚合作了数十年。为了帮助马克思进行革命理论的研究与写作,恩格斯放弃自己的工作,甘当马克思的秘书和生活侍从,为马克思奉献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财。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继承马克思的未尽事业,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由于他们精诚合作,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的主义盖天下,他们的英名昭日月,他们的朋友情谊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永远的佳话。

那么,作为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要交些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第一点,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谈得来,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刃,到时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

胡雪岩交朋友,官场上的,商场上的,洋场上的,黑白两道上,三教九流中,无所不交,无处无友。比如刘不才,纯粹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花花公子,一个规模不错的药店被他输得精光。在别人眼里,他绝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甚至连他的侄女芙蓉,都认为他三叔“除掉一样吃鸦片,没出息的事情都做绝了”。但胡雪岩看到的却是他的另一面:第一,他赌得再狠,手上的几张祖传秘方却不当赌注押上,这说明他心里头存在着振兴家业的念头;第二,虽然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但是绝不抽大烟,这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自暴自弃的地步。就凭着这两条,胡雪岩不但看出刘不才有本事,也还有志气,“人虽然烂污,只要不抽鸦片,就不是无可救药”,那么他会玩便是自己用得着的地方。于是,胡雪岩让他充当了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专门培养他用来和达官阔少打交道。刘不才果然不负众望,成长为胡雪岩手下一名得力干将。

孟尝君蓄养门客有这样一个信条,即无论有无本领,只要看得上我孟尝君的,尽管到我府上来求吃求喝。这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果然在后来的危险中,总有门客挺身而出,多次救了孟尝君的性命。其中还有一则被传为佳话的鸡鸣狗盗助其成功逃逸的故事。可见,朋友尤如资本金,对我们来说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乃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如果不能交朋友,没有几个朋友,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那么交朋友有没有什么法则呢?我想是有的,一是最少是要真心,虚情假意交来的只能是同样性质的友谊。

二是要有时间去“泡”,据说这是时下最流行的“圈内人语”:“工作是干出来的,钞票是挣出来的,友谊是泡出来的。”

譬如:老同学聚在一起;老战友互相走动;干买卖的混在一起……尽管目的不一,想法各异,但中心思想都是为了发展友谊走到一起来的。确实,有了意向相对一致的圈子,彼此就有了志趣相投的“朋友”,然后,朋友的朋友又会带来更多的朋友,彼此那么一泡,不相识的成了朋友,不相干的成了伙伴。于是,怀旧的找到了知音,寻老乡的碰到了知遇,觅商机的搭识了知己,友谊就这样泡出来了醇味或异味。

其三就是要宽容、大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足够的气量和胸怀,交不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只有当你具备了容人之量,才能使朋友由衷地归附和尊敬你,才能为你卖命。凡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者,交到的朋友大多是泛泛之交,更不用说同甘共苦了。

孟尝君是一个大度之人,因此网罗了像冯谖这样足智多谋之人。

冯谖是一位春秋时期足智多谋而又颇有远见的智者。因家境贫困而投奔到孟尝君门下,曾几次三番地试探过孟尝君的容人之量。他来到孟尝君府的第一餐就是极其简陋的饭菜,借此冯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故作发疯地唱起来:“剑哪,咱们走吧,这里没有鱼吃!”两位门客听到了,去禀告孟尝君,说:“有位新来的门客,嫌弃饭食粗糙,还大声歌唱!扰乱了大家的正常生活……”他们本还以为孟尝君会非常气愤,不料孟尝君居然果决地答应了冯谖的请求,吩咐门客说:“去,给他准备鱼肉,令他受到食客的待遇。”两位门客虽然认为他根本不该有这样的高贵地位,但又不得不为他准备丰盛的饭菜。于是,第一次的估测令冯谖很满意,但日久见人心,冯谖准备再测试几次孟尝君,观察他到底有没有耐心……

过了不久,他又似乎得寸进尺地唱道:“剑哪,我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有车可以坐!”两位门客又听到了,都嘲笑他,心想:“看这次孟尝君怎么惩治你!”于是禀告孟尝君,说:“那位不久前嫌弃菜品的门客又觉得出门没有车坐!您说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也……”门客还没有说完,孟尝君又说道:“准了,去,给他备车,令他受车客一样的待遇。”两位门客更加不服气,但是还是为他准备了马车。冯谖坐上马车,拿着剑,在街上哼着小曲,街上的人们都用不解的目光看他。他到他的朋友家里,对他的朋友炫耀说:“孟尝君收我为车客了!”他的朋友当然也很高兴,两人聊得非常尽兴。于是,第二次的估测也令冯谖很满意,但冯谖似乎认为这还不足以令自己为他效劳……

又过不久,冯谖又唱道:“剑哪,咱们回去吧。这里没有养家的东西!”这次,两位门客实在不耐烦了,认为他贪求还不满足,于是,又禀告孟尝君:“那位喜欢嫌弃的门客又嫌弃起来,认为府上没有养家的东西!您说他是不是……”孟尝君说:“那又怎样?准了,给他养家的东西不就可以了。这个人哪,活着就应该尽全力令别人满足,自己不就满足了?”孟尝君倒把两位门客教导一番。两位门客更加厌恶冯谖了,但还是照孟尝君的意思侍候了他。

经过这几次的测试,冯谖渐渐发现,孟尝君是一位很大度很仁慈的君主,一定懂得怎样爱护老百姓。所以,他准备用自己的足智多谋辅佐这位原本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主人,令他更加成功,也盼望自己的聪明才干可以为天下的老百姓排忧解难,令国家更加富强。

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去封地薛,向农民收租子。冯谖到了薛地,当着贫苦百姓的面,一把火把债券全烧了,相当于说:各位贫苦的农民兄弟,今年你们的农业税全免了!他还假传“圣旨”说这是孟尝君本人的意思。

冯谖回来复命。孟尝君问:收上来什么奇珍异宝?冯谖说:我看你的仓库里什么宝贝都不缺了,唯独缺乏“仁义”,所以就给你收回一堆“仁义”。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对冯谖挥挥手说,算了算了,你下去吧。

事情就这么巧,后来这孟尝君落难如丧家犬般逃入薛地,薛地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孟尝君大为感动。冯谖对孟尝君说,这就是我为你收回的宝贝——“仁义”。

孟尝君门客之中,有个人十分爱慕孟尝君的夫人。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食君之禄,却爱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够义气了,阁下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悦人之貌,渐生爱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个爱慕夫人的门客,对他说:“你在我处时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为先生觅到好职位。小官职先生又会不屑一顾,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卫君与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愿替先生准备车马钱币报效卫君。”这个门客去到卫国以后,很受卫君的看重。

后来齐、卫两国关系一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卫君极想纠集诸侯进攻齐国。这时那个门客站出来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臣无德无能,把臣推荐于王。臣曾闻先王之事,过去齐、卫两国君王杀马宰羊,彼此立下盟约:‘齐、卫子孙,不得刀兵相向,若违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场有如此马此羊!’如今大王约集诸侯,准备进攻齐国,正是违背先君盟约,同时也欺骗了孟尝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计划伐齐的事了!大王听从臣的劝告也就罢了,如若不听,像臣这样不肖的,也会把自己颈项之血溅在您的衣襟之上!”卫君于是打消了伐齐的念头。

齐人听到这件事,都赞叹道:“孟尝君真可谓善于待人处世,因此能够转危为安。”

乡党圈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脉资源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项羽入咸阳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然后要回他的楚国老家去,有人劝他在关中称王,他便理由十足地说了上面这句话,被人讥为“楚人沐猴而冠”。

富贵了,就是要让乡亲们看一看。这种炫耀乡里的心态,固然显示出的是无大志无见识,但是浅薄之中,还是能显出对乡里的情意的。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学或谋生之时,这种同乡感情就愈发强烈。

在大学里经常可以见到有某地学生组织有同乡会性质的“联谊会”,有人觉得这些人落后狭隘,后来发现有些教师也参加其活动,更感到不可思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那“抱成团”的宗旨确实给大多数同乡带去了“实惠”,解决了不少困难。再后来,这种同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式虽是松散的,但“亲不亲,故乡人”,这种同乡观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在“对外”上要保持一致性。对内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对外则团结一致,抵御困难和外来的威胁。

共同的人文地理背景,使老乡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曾国藩用兵只喜欢用湖南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老乡拉帮结派,成群结伙的。正是同乡之间互为犄角,互为支援,才成就了晋商和徽商历史上的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几乎所有商业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气派的建筑不是徽商会馆,就是晋商会馆。会馆者,老乡交游约会之馆也。如今,一个人要外出创业,比如一个湖南人要到深圳创业,或者一个福建人要到纽约创业,老乡众多仍然是最有利的条件之一。这是近年来各地同乡会风起云涌的原因。同学资源和同乡资源,可并称为创业者最重要的两大外部资源。

另外,更多人更是把同乡人等同于自己人。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韩德勤是江苏洋河人,他当江苏省主席时,那里的百姓则说:“会说洋河话,就把洋刀挂。”

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当时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所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内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

蒋介石是奉化人,他倒并不在乎别人讥讽他重用奉化人。他的侍卫长多用奉化人,如俞济时、蒋孝先等,而侍卫官则几乎一律是奉化人,因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书中,有9人是奉化人,是不是只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乡可信;奉化并不出武夫,也不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区,但国民党军界里,奉化出过55位将军(其中中将以上20人),这种“人杰地灵”,与蒋介石的提携不无关系。

在一个地区中出过一个显赫人物,往往就会带出一大帮。到了近代,这个现象似乎特别明显。大批的同乡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势力圈之后,这个地方自然要被说成是“人杰地灵”。

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制约着用人制度,影响着用人之风。既然“人治”的痕迹还很深,任用人才还不得不靠少数人举荐的形式,那么出于保证行政效率,保证意见比较集中,一句话,保证权力不被其他势力所威胁,任用同乡就成为非常现实的事。只不过这种做法的最终后果,是给时代打下“乡党政治”的落后的烙印。

曾有某人顺便问起一位干部的籍贯,不想问一答百,引出他一番自豪的陈词,他掰着指头数:某书记是我们县的,某副省长是我们县的,某厅厅长、某市市长、某局局长……都是我们县人!一口气数出百十个。

我们无意探讨这种“乡党政治”的种种害处,也不想对借乡情观念拉帮结派的行为作深入的批判。引用上面例子只是想提醒大家: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脉资源态度,那么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视它。最起码可以为你在有求于人时提供一条“跑关系”的线索。对于同乡关系,只要不搞歪门邪道,没有到“结党营私”的程度则完全是可以善加利用的。

不过,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说法,如,“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公章碗口大,不抵熟人一句话”,一些人以此为信条,成天热衷于拉老乡,找熟人,信奉庸俗关系学,不以为耻,反而标榜“有能耐”。对此,则需要作一番反思了。

亲戚圈

一个人的圈子大多都是造出来的,但亲属圈却不用你去造。你只要一降生就肯定在这个圈里晃悠。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娘亲舅舅,表亲堂亲,亲家小姨,等等,最后也不知道怎么闹的,说不准你还成了个谁谁的二大爷了。